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在十九世纪末,谭嗣同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猛烈抨击传统黜奢崇俭消费伦理,否定其神圣性与权威性,痛斥它给现实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强调变更判定奢与俭的理论依据,以实际能力而非名份为具体化标准,正确认识俭德,鼓励“尚奢”,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此举对传统消费伦理形成,客观上推动了整个封建伦理道德向近代变革,对转化人们思想,促进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不乏积极意义。

  • 标签: 谭嗣同 '黜奢崇俭' 消费伦理 中国 近代 神圣性
  • 简介:民国初期,时人结合社会实际,以报刊杂志为阵地,学理诠释了法治思想的主要内涵,如界定“法治”概念,厘清法治与人治、德治关系,确立法治基本原则与追求完美法治形式等。同时,深入批判法治实施过程中立法、执法与守法等方面形式与精神的悖离,并积极探索完善法治的实施途经,欲藉构建完备法治理论、培育法治精神、提倡政府主导、增强政党作用等以达到建立完美法治社会之目的。

  • 标签: 民国初期 时论 法治 诠释 批判
  • 简介:孙中山的道德实践精神乃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延续与发展。其主要内涵涉及重“行”思想、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三方面。所谓重“行”思想包括源于现实的冷峻思考、积极改造传统落后心理与阐发自己的“知行”说;而内在实践涵盖注重良心、知耻、立志、修身与宣誓等以改良与培育近代人格;至于外在实践具体表现为秉持理性反对盲动、积极塑造近代理想人格救国、实践三民主义追求大同理想、革命建设次递推进、藉整顿党务重振伟业等。

  • 标签: 孙中山 道德实践 “知行”说 内在实践 外在实践
  • 简介:民国初期,如何从事建设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革命实行家的黄兴积极投身民国建设,其中尤其对财政予以极大关注,从理财、生财、用财等方面阐述了颇具建设意义的财政思想,对当时政局变化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拟对此作一探析.

  • 标签: 黄兴 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初 财政思想 政局 探析
  • 简介:民国初期,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近代政治伦理重构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二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黄兴主要着眼于对"忠"德的理论诠释与学理重建,而孙中山则致力于党德的阐发.前者在时间上早于后者,内涵比较具体,实施却比较宽泛,价值理性色彩甚浓;后者崇尚工具理性,注意从实用角度去认识和运用,内容较前者有所深化,具有较大可操作性.他们的重构在理论上有助于近代新道德的建构和民国政治的良性运作,其理论与实践价值至今仍值得珍视.

  • 标签: 革命派 政治伦理 重构
  • 简介:清季民初,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源于理性把握中外道德实质、而主旨在于塑造近代人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论证,主张通过立志与修身结合、教育与引导并举、改造与育人互动、道德与制度统一达到塑造新国民,实现救国之目的.

  • 标签: 清季民初 梁启超 道德救国 私德 公德 近代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