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CAR-NK)免疫治疗技术是一种新型抗肿瘤免疫方法。NK细胞可来源于外周血、脐带血、NK-92细胞系及诱导多能干细胞。CAR-NK细胞可非特异识别靶抗原且无人类白细胞抗原限制性,异体输注不会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对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原代细胞及动物模型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效应,作为现货型产品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CAR-NK载体构建及其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初步应用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 标签: 免疫疗法 血液肿瘤 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源化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与鼠源CD19 CAR-T细胞的功能。方法收集8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静脉血T细胞,行人源化和鼠源CD19 CAR慢病毒感染,制备人源化和鼠源CD19 CAR-T细胞,采用细胞计数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alm-6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乳酸盐脱氢酶法检测对照CD3+ T细胞、人源化及鼠源CD19 CAR-T细胞细胞杀伤活性。将30只Nalm-6细胞荷瘤裸鼠采用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源化CAR-T细胞、鼠源CAR-T细胞和对照CD3+ T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眦静脉血Nalm-6细胞占外周血细胞比例和CD19 CAR-T细胞T细胞比例。观察裸鼠的生存时间。结果体外培养24 h,鼠源和人源化CAR-T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68.50±0.93)%和(80.6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53, P<0.001);共培养48 h时,分别为(91.38±1.41)%和(148.13±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85.364, P<0.001)。效靶比为1∶1时,共培养24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共培养48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P<0.01)。效靶比为4∶1时,共培养24和48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均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均P<0.01)。CAR-T细胞治疗第7天,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Nalm-6细胞比例下降至最低;21 d后,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体内Nalm-6细胞比例高于人源化CAR-T细胞组(P21 d=0.001, P28 d<0.001, P35 d<0.001)。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和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比例均于CAR-T细胞治疗第7天达到峰值,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高于鼠源CAR-T细胞组(P7 d=0.002)。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于第14天消失,人源化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至第21天消失。鼠源CAR-T细胞组和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裸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和6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82,P<0.001)。结论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比鼠源CD19 CAR-T细胞增殖能力强、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体内存留时间长,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可能会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鼠源 人源化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杀伤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糖皮质激素对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靶向杀瘤过程中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作为T细胞来源,经CD3磁珠分选及CD19 CAR慢病毒转染制备CD19 CAR-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CD19 CAR-T细胞转染率及其在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采用CFDA SE细胞增殖示踪荧光探针试剂标记CD19 CAR-T细胞后测定其荧光强度;LDH细胞毒性检测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对B细胞肿瘤细胞株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①CD19 CAR-T细胞CD19 CAR转染率为(51.34±5.28)%。②24 h后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对Nalm6、Pfeiffer及U2932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地塞米松,48 h后低浓度(4 mg/ml)甲泼尼龙对Nalm6、Pfeiffer、U2932细胞杀伤活性高于低浓度(0.75 mg/ml)地塞米松,而高浓度(12 mg/ml)甲泼尼龙杀伤活性低于高浓度(2.25 mg/ml)地塞米松。但各个时间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组对EHEB细胞的杀伤活性均低于对应时间、剂量的地塞米松。③CD19 CAR-T细胞在不同浓度糖皮质激素作用下的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甲泼尼龙,两种糖皮质激素的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明显。④CD19 CAR-T细胞与不同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其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甲泼尼龙,两种糖皮质激素的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更明显。结论CD19 CAR-T细胞靶向不同肿瘤细胞株过程中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扩增和增殖抑制作用大于甲泼尼龙,高剂量组该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源化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与鼠源CD19 CAR-T细胞的功能。方法收集8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静脉血T细胞,行人源化和鼠源CD19 CAR慢病毒感染,制备人源化和鼠源CD19 CAR-T细胞,采用细胞计数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alm-6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乳酸盐脱氢酶法检测对照CD3+ T细胞、人源化及鼠源CD19 CAR-T细胞细胞杀伤活性。将30只Nalm-6细胞荷瘤裸鼠采用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源化CAR-T细胞、鼠源CAR-T细胞和对照CD3+ T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眦静脉血Nalm-6细胞占外周血细胞比例和CD19 CAR-T细胞T细胞比例。观察裸鼠的生存时间。结果体外培养24 h,鼠源和人源化CAR-T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68.50±0.93)%和(80.6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53, P<0.001);共培养48 h时,分别为(91.38±1.41)%和(148.13±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85.364, P<0.001)。效靶比为1∶1时,共培养24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共培养48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P<0.01)。效靶比为4∶1时,共培养24和48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均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均P<0.01)。CAR-T细胞治疗第7天,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Nalm-6细胞比例下降至最低;21 d后,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体内Nalm-6细胞比例高于人源化CAR-T细胞组(P21 d=0.001, P28 d<0.001, P35 d<0.001)。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和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比例均于CAR-T细胞治疗第7天达到峰值,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高于鼠源CAR-T细胞组(P7 d=0.002)。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于第14天消失,人源化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至第21天消失。鼠源CAR-T细胞组和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裸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和6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82,P<0.001)。结论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比鼠源CD19 CAR-T细胞增殖能力强、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体内存留时间长,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可能会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鼠源 人源化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杀伤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糖皮质激素对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靶向杀瘤过程中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作为T细胞来源,经CD3磁珠分选及CD19 CAR慢病毒转染制备CD19 CAR-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CD19 CAR-T细胞转染率及其在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采用CFDA SE细胞增殖示踪荧光探针试剂标记CD19 CAR-T细胞后测定其荧光强度;LDH细胞毒性检测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对B细胞肿瘤细胞株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①CD19 CAR-T细胞CD19 CAR转染率为(51.34±5.28)%。②24 h后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对Nalm6、Pfeiffer及U2932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地塞米松,48 h后低浓度(4 mg/ml)甲泼尼龙对Nalm6、Pfeiffer、U2932细胞杀伤活性高于低浓度(0.75 mg/ml)地塞米松,而高浓度(12 mg/ml)甲泼尼龙杀伤活性低于高浓度(2.25 mg/ml)地塞米松。但各个时间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组对EHEB细胞的杀伤活性均低于对应时间、剂量的地塞米松。③CD19 CAR-T细胞在不同浓度糖皮质激素作用下的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甲泼尼龙,两种糖皮质激素的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明显。④CD19 CAR-T细胞与不同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其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甲泼尼龙,两种糖皮质激素的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更明显。结论CD19 CAR-T细胞靶向不同肿瘤细胞株过程中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扩增和增殖抑制作用大于甲泼尼龙,高剂量组该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增殖
  • 作者: 李维 李青 邓琦 张会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和医院淋巴瘤内科,中美淋巴瘤血液诊治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中心临床学院,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天津 300192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脊髓累及合并心脏病患者疗效。方法对1例62岁男性患者应用CAR-T治疗二线诱导缓解治疗后达部分缓解的脊髓累及合并心脏病的DLBCL。回输细胞数2×106/kg。结果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心功能异常,毒性可耐受,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为I级,无中枢毒性。患者CAR-T后6个月出现脑部病变,病情进展。CAR-T治疗后11个月死于病情进展。结论对于脊髓累及合并心脏病的复发DLBCL患者,在心脏病专家的共同诊治下CAR-T治疗是可行的,部分患者可能会从CAR-T治疗获益。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脊髓累及 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源化B细胞成熟抗原(BCMA)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鼠源BCMA CAR-T后疾病再进展的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集两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BCMA CAR-T细胞,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预处理后分别予鼠源/人源化BCMA CAR-T细胞输注。输注后监测CAR-T细胞扩增、细胞因子变化及不良反应。体外试验检测鼠源/人源化BCMA CAR-T转染效率、对MM细胞株的杀伤活力及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水平。结果例1及例2输注鼠源CAR-T后3个月分别为完全缓解(CR)及疾病稳定(SD)。16个月及18个月后出现疾病再进展,且例1出现髓外病变,输注人源化BCMA CAR-T细胞挽救治疗后,分别达到部分缓解(PR)及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疗效,例1髓外病变4个月消失。两例患者在人源化BCMA CAR-T细胞治疗期间,CAR-T细胞体内扩增峰值、体内持续时间均较鼠源输注期间水平升高。人源化BCMA CAR-T治疗期间IL-6、IL-8、IFN-γ、IL-10及TNF-α峰值高于鼠源CAR-T峰值。两例患者输注鼠源CAR-T期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均为1级,无神经系统毒性(ICANS);人源化CAR-T治疗例1 CRS为3级,ICANS为2级,支持对症治疗后好转,例2 CRS 2级,无ICANS发生。体外试验证实48 h效靶比为1∶1时,人源化BCMA CAR-T、鼠源CAR-T细胞分别与例1、例2患者共培养,BCMA+肿瘤细胞残余比例分别为(17.38±5.18)%对(28.27±4.58)%、(13.25±1.62)%对(22.77±1.77)%,人源化BCMA-CAR-T对原代MM的细胞毒作用优于鼠源CAR-T细胞(P<0.001),且IFN-γ、TNF-α及IL-6释放水平均高于鼠源CAR-T细胞(P值均<0.001)。结论鼠源BCMA CAR-T治疗后复发进展的RRMM患者再次输注人源BCMA CAR-T可能有效且安全性可控。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人源化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安全性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源化B细胞成熟抗原(BCMA)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鼠源BCMA CAR-T后疾病再进展的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集两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BCMA CAR-T细胞,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预处理后分别予鼠源/人源化BCMA CAR-T细胞输注。输注后监测CAR-T细胞扩增、细胞因子变化及不良反应。体外试验检测鼠源/人源化BCMA CAR-T转染效率、对MM细胞株的杀伤活力及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水平。结果例1及例2输注鼠源CAR-T后3个月分别为完全缓解(CR)及疾病稳定(SD)。16个月及18个月后出现疾病再进展,且例1出现髓外病变,输注人源化BCMA CAR-T细胞挽救治疗后,分别达到部分缓解(PR)及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疗效,例1髓外病变4个月消失。两例患者在人源化BCMA CAR-T细胞治疗期间,CAR-T细胞体内扩增峰值、体内持续时间均较鼠源输注期间水平升高。人源化BCMA CAR-T治疗期间IL-6、IL-8、IFN-γ、IL-10及TNF-α峰值高于鼠源CAR-T峰值。两例患者输注鼠源CAR-T期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均为1级,无神经系统毒性(ICANS);人源化CAR-T治疗例1 CRS为3级,ICANS为2级,支持对症治疗后好转,例2 CRS 2级,无ICANS发生。体外试验证实48 h效靶比为1∶1时,人源化BCMA CAR-T、鼠源CAR-T细胞分别与例1、例2患者共培养,BCMA+肿瘤细胞残余比例分别为(17.38±5.18)%对(28.27±4.58)%、(13.25±1.62)%对(22.77±1.77)%,人源化BCMA-CAR-T对原代MM的细胞毒作用优于鼠源CAR-T细胞(P<0.001),且IFN-γ、TNF-α及IL-6释放水平均高于鼠源CAR-T细胞(P值均<0.001)。结论鼠源BCMA CAR-T治疗后复发进展的RRMM患者再次输注人源BCMA CAR-T可能有效且安全性可控。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人源化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安全性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CD19 CAR-T细胞治疗缓解后的维持治疗,观察单独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和供者T淋巴细胞对CD19 CAR-T细胞扩增的影响。方法1例难治B-ALL患者,CD19 CAR-T(鼠源,克隆号:FMC63)细胞治疗后桥接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再次复发。接受CD19 CAR-T(可变区人源化的FMC63)细胞治疗再次缓解,缓解后先后接受单独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供者T淋巴细胞的维持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CD19 CAR-T细胞比例、CD19 CAR的DNA表达变化,观察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及供者嵌合情况。另外,通过制备小鼠CD19 CAR-T(FMC63)细胞,并将CAR-T细胞注射至同窝小鼠体内,14 d后,再次注射同窝小鼠的B淋巴细胞,在此过程中观察CAR-T细胞、B淋巴细胞比例以及CD19 CAR的DNA表达,以此来模拟临床治疗过程。结果①患者输注人源化CD19 CAR-T细胞后第14天,疗效评估达完全缓解(CR),供者嵌合率为99.76%,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1级。②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治疗缓解后,单独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维持治疗,输注后第24天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GVHD期间伴有外周血CD19 CAR-T细胞比例及CD19 CAR DNA水平的升高,并随GVHD缓解下降。过程中患者维持CR且供者嵌合率为99.69%。③随后单独输注供者T淋巴细胞维持治疗,回输后第12天患者出现GVHD,而患者外周血CD19 CAR-T细胞比例及CD19 CAR的DNA水平并未出现再次升高。过程中患者维持CR且供者嵌合率为99.87%。④C57小鼠体内试验证实,CAR-T细胞输注后小鼠体内CAR-T细胞扩增及DNA表达上调,同时CD19+ B淋巴细胞耗竭。之后输注CD19+ B淋巴细胞,CD19 CAR-T细胞扩增和CD19 CAR的DNA表达再度上调。结论供者造血干细胞、供者T淋巴细胞的单独输注,可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B-ALL接受CD19 CAR-T治疗缓解后的维持治疗手段,且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诱发GVHD同时出现CD19 CAR-T细胞和CD19 CAR的DNA表达上调,有可能进一步清除残留灶。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复发 CAR-T细胞 供者造血干细胞 供者T淋巴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自体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制备过程中,培养体系中残留白血病细胞导致CD19 CAR转入白血病细胞的特征和体外杀伤研究。方法①收集30例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R/R B-ALL患者及6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②流式细胞术分析R/R B-ALL患者PBMC经CD3磁珠分选后及体外培养过程中体系白血病细胞残留情况;③患者及健康志愿者PBMC CD3+ T细胞转染CD19 CAR及CD22 CAR慢病毒,制备CD19 CAR-T、CD22 CAR-T细胞;④复苏Nalm-6细胞株,CD19 CAR慢病毒转染Nalm-6细胞,制备CD19 CAR-Nalm-6细胞,同时转染患者原代ALL细胞;⑤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率;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⑦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CD19 CAR-T、CD22 CAR-T细胞对Nalm-6细胞及CD19 CAR-Nalm-6细胞杀伤活性。结果①30例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R/R B-ALL患者中,2例CD3+ T细胞中发现3.32%、2.04%的白血病细胞残留,随体外培养时间延长,在培养第4天,白血病细胞完全消失。②体外培养中CD19 CAR-Nalm-6细胞增殖率高于Nalm-6细胞。③效靶比为1∶1且共培养24、48、72 h,CD19 CAR-T细胞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CD19 CAR-Nalm-6细胞;与CD19 CAR-T细胞相比,CD22 CAR-T细胞对CD19 CAR-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更高。④相同效靶比情况,单独应用CD22 CAR-T细胞对CD19 CAR-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CD19 CAR-T联合CD22 CAR-T细胞。结论CD19 CAR-T细胞制备过程中培养体系残留白血病细胞可能会导致CD19 CAR被引入白血病细胞中而导致CD19 CAR-T细胞治疗失败,在细胞制备过程中需要检测培养体系中白血病细胞的残留情况。CD22 CAR-T细胞治疗可作为上述情况的挽救治疗措施之一。

  • 标签: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转染 杀伤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自体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制备过程中,培养体系中残留白血病细胞导致CD19 CAR转入白血病细胞的特征和体外杀伤研究。方法①收集30例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R/R B-ALL患者及6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②流式细胞术分析R/R B-ALL患者PBMC经CD3磁珠分选后及体外培养过程中体系白血病细胞残留情况;③患者及健康志愿者PBMC CD3+ T细胞转染CD19 CAR及CD22 CAR慢病毒,制备CD19 CAR-T、CD22 CAR-T细胞;④复苏Nalm-6细胞株,CD19 CAR慢病毒转染Nalm-6细胞,制备CD19 CAR-Nalm-6细胞,同时转染患者原代ALL细胞;⑤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率;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⑦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CD19 CAR-T、CD22 CAR-T细胞对Nalm-6细胞及CD19 CAR-Nalm-6细胞杀伤活性。结果①30例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R/R B-ALL患者中,2例CD3+ T细胞中发现3.32%、2.04%的白血病细胞残留,随体外培养时间延长,在培养第4天,白血病细胞完全消失。②体外培养中CD19 CAR-Nalm-6细胞增殖率高于Nalm-6细胞。③效靶比为1∶1且共培养24、48、72 h,CD19 CAR-T细胞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CD19 CAR-Nalm-6细胞;与CD19 CAR-T细胞相比,CD22 CAR-T细胞对CD19 CAR-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更高。④相同效靶比情况,单独应用CD22 CAR-T细胞对CD19 CAR-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CD19 CAR-T联合CD22 CAR-T细胞。结论CD19 CAR-T细胞制备过程中培养体系残留白血病细胞可能会导致CD19 CAR被引入白血病细胞中而导致CD19 CAR-T细胞治疗失败,在细胞制备过程中需要检测培养体系中白血病细胞的残留情况。CD22 CAR-T细胞治疗可作为上述情况的挽救治疗措施之一。

  • 标签: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转染 杀伤活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