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其乳酸、降钙素原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186例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预测重症疟疾的价值。结果186 例患者中,男169例(90.9%),女17例(9.1%),年龄(38.3±10.3)岁;重症48例,非重症138例;感染虫种以恶性疟原虫为主,共166例(89.2%);重症患者均为恶性疟。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的乳酸、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核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乳酸、降钙素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预测重症疟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00,AUC(95%CI)分别为0.753(0.663~0.844)、0.755(0.670~0.841)、0.782(0.700~0.864)、0.738(0.652~0.823)、0.760(0.676~0.844)、0.778(0.699~0.857)(均P<0.01)。当约登指数最大时,乳酸的最佳截断值为2.29 mmol/L,其对重症疟疾预测的灵敏度为56.3%,特异度为93.5%;降钙素原的最佳截断值为2.12 μg/L,其对重症疟疾预测的灵敏度为77.1%,特异度为68.1%。重症患者病死率为4.2%(2/48)。结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是预测疟疾严重程度的常见指标。乳酸、降钙素原对预测重症疟疾亦有较高价值,有助于尽早识别重症疟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风险。

  • 标签: 疟疾 输入性疟疾 重症 乳酸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输入性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与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为临床诊治和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1日至2022年1月18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输入性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按照鼻/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为奥密克戎组和德尔塔组,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抗体水平、病毒核酸[N基因和开放阅读框1ab(open reading frame 1ab,ORF1ab)的循环阈值]、主要治疗措施及临床预后。统计学分析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共纳入344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德尔塔组152例,奥密克戎组192例。男240例(69.8%),中位年龄为33岁,102例(29.7%)有基础疾病,271例完成全程或加强疫苗接种。奥密克戎组疫苗全程接种率为70.8%(136/192),高于德尔塔组的51.3%(78/152);奥密克戎组轻型患者比例高于德尔塔组[57.3%(110/192)比24.3%(37/152)],普通型和重型比例均低于德尔塔组[33.9%(65/192)比55.3%(84/152)和0(0/192)比10.5%(16/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7.64、15.84,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01)。奥密克戎组发热时间和热峰值分别为1.5(1.0, 2.0) d和38.1(37.8, 38.5) ℃,均低于德尔塔组的3.0(1.0, 4.8) d和38.5(38.1,39.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4、-3.85,均P<0.001)。接种疫苗的奥密克戎组患者入院时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N基因和ORF1ab基因循环阈值均高于德尔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5、-2.18、-2.82,均P<0.050)。奥密克戎组较德尔塔组需要呼吸治疗的患者比例更低,氧疗时间、入院至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循环阈值≥35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86,Z=-5.41、-5.60、-4.71;均P<0.001)。两组均无危重症和28 d死亡病例。结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较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更轻,病毒核酸转阴更快,主要与变异株毒力及疫苗接种有关。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2019新型冠状病毒 临床特征 德尔塔变异株 奥密克戎变异株 输入性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其血脂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172例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统计学方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2例患者中,重症39例,非重症133例;感染虫种以恶性疟原虫为主,共153例(89.0%);重症患者均为恶性疟。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三酰甘油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97、4.368,均P<0.05);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473、-4.464、-4.750、-4.826、-5.488、-4.419,均P<0.0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7、5.285,均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4、0.727、0.730、0.789、0.733(均P<0.01)。当约登指数最大时,载脂蛋白AⅠ的最佳截断值为0.535 g/L,其对重症疟疾预测的灵敏度为79.5%,特异度为68.4%。载脂蛋白AⅠ[比值比(odds ratio,OR)=0.01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0.002~0.086,P<0.01]对重症疟疾有独立预测价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分层,载脂蛋白AⅠ<0.535 g/L时的重症疟疾发生风险是载脂蛋白AⅠ≥0.535 g/L时的8.396倍(OR=8.396,95%CI 3.557~19.820,P<0.01)。重症患者病死率为2.6%(1/39)。结论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以恶性疟原虫感染为主,重症患者病死率高,血脂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对重症疟疾的预测价值较高,其中载脂蛋白AⅠ对重症疟疾有独立预测价值。血脂变化有助于尽早识别重症疟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风险。

  • 标签: 疟疾 血脂 输入性 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心脏表现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21日至2月24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重型组和危重型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如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钠尿肽(BNP)以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共入选55例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危重型15例,重型40例。重型/危重型患者以男性为主(占61.8%),平均年龄(61.2±13.0)岁,83.6%(46例)有湖北接触史,38.2%(21例)合并高血压。危重型组与重型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型/危重型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LDH升高患者最多(重型20例,危重型7例),其次是AST(重型16例,危重型5例);重型组与危重型组心肌损伤标志物中仅CK升高患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例:1比4,P=0.027)。42例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中有39例表现异常,最常见的为非特异性T波改变。治疗前后进行过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的15例患者中,有9例氧合指数<100 mmHg(1 mmHg=0.133 kPa),突出的心电图改变为心率较前增快和ST-T段改变。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心电图异常对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但同时观察两者动态演变更能反映心肌受损情况。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重型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肺部超声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ICU收治的29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其中重型15例,危重型14例,入ICU 24 h内进行肺部超声评分(LUS),同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氧合指数(OI)和病程,计算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由体温、OI、胸部X线片或CT、气道分泌物、白细胞计数组成)。结果29例患者中男性23例(79.3%),年龄(62.59±11.91)岁,LUS(19.28±4.96)分,OI(184.24±66.18)mmHg(1 mmHg=0.133 kPa),CPIS 4(3,4)分,病程(12.48±5.34) d,其中LUS与OI呈显著负相关(r=-0.742,P=0.000),与CPIS呈显著正相关(r=0.504,P=0.005)。危重型患者的LUS及CPIS明显高于重型患者,OI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8个肺部超声检查区域中主要表现为B2征象,危重型与重型患者比较,N征象明显减少(9.5% vs 23.3%),C征象明显增多(17.3% vs 4.4%),病变区域比例明显增加(90.5% vs 7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区、侧区、后区肺部病变区域依次增加(63.8%,87.9%,98.3%),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肺与右肺超声征象分布和病变区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超声能床旁实时评估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病变性质、范围,为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部超声评分 影像特点 氧合指数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轻症和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重症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所收治的14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轻症组(包括轻型、普通型)和重症组(包括重型、危重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48例COVID-19患者中,轻症组94例,重症组54例。轻症组患者年龄为(40.8±17.9)岁,低于重症组患者的(60.1±13.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3,P<0.01);轻症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比例为17.0%(16/94),低于重症组的61.1%(3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62,P<0.01)。重症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乳酸脱氢酶分别为46.34(30.65,68.13) mg/L、0.090(0.053,0.161) μg/L、(2 047.44±1 070.78) μg/L和(375.95±124.31) U/L,分别高于轻症组患者的4.11(1.13,12.70) mg/L、0.037(0.027,0.630) μg/L、(834.43±429.28) μg/L和(171.77±42.19) U/L;而重症组的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氧合指数和白蛋白分别为0.77(0.53,1.02)×109/L、0、(202.87±96.35) mmHg(1 mmHg=0.133 kPa)和(32.70±4.64) g/L,分别低于轻症组患者的1.42(1.22,2.20)×109/L、0.04(0.10,0.12)×109/L、(468.74±70.82) mmHg和(39.78±4.49)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999、Z=-5.584、t=-7.153、t=-10.259、Z=-7.712、Z=-6.738、t=-14.933和t=-8.254,均P<0.05)。血液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核酸阳性者皆为重症患者。所有轻症组患者均治愈出院,重症组患者中31例治愈出院,16例病情好转,1例死亡。结论与COVID-19轻症患者比较,重症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基础疾病较多,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较高,而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氧合指数、白蛋白较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血液2019-nCoV核酸阳性可能是重症化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肺部影像学特征,为新冠肺炎的诊治及病情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治疗的278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分组,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指标和胸部CT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分析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与疾病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278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男性130例(占46.8%),女性148例(占53.2%);20~69岁人群占88.8%(247/278);有238例(85.6%)患者合并1种及以上基础疾病;病例来源以输入性病例为主(201例,72.3%),其中武汉输入89例,占全部输入性病例的44.3%。随着病情加重,患者男性构成比、年龄和基础疾病数均逐渐增加,且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发热、干咳、畏寒或寒战、疲倦乏力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与比例(NEU%)较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更高〔WBC(×109/L):5.7±3.1、6.5±2.4比5.4±1.7、4.9±1.6,NEU(×109/L):4.4±3.1、4.9±2.5比2.8±1.2、2.9±1.3,NEU%:0.72±0.13、0.73±0.14比0.51±0.12、0.59±0.11,均P<0.01〕,而淋巴细胞计数(LYM)与比例(LYM%)、血小板计数(PLT)较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更低〔LYM(×109/L):1.0±0.4、1.2±0.8比2.1±0.9、1.5±0.6,LYM%:0.21±0.11、0.20±0.12比0.40±0.11、0.32±0.11,PLT(×109/L):177.1±47.8、157.7±51.6比215.3±59.7、191.8±64.3,均P<0.05〕;危重型患者白蛋白(Alb)水平最低、总胆红素(TBil)水平最高,与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b(g/L):33.0±5.8比42.8±4.4、39.6±5.1、34.4±4.2,TBil(μmol/L):20.1±12.8比12.0±8.7、10.9±6.3、12.2±8.3,均P<0.01〕;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明显高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LDH(μmol·s-1·L-1):5.6±2.2、5.0±2.9比2.8±0.9、3.3±1.2,cTnI(μg/L):0.010(0.006,0.012)、0.010(0.006,0.012)比0.005(0.003,0.006)、0.005(0.001,0.008),均P<0.01〕;重型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轻型、普通型和危重型患者更高〔mg/L:43.3(33.2,72.1)比22.1(16.2,25.7)、29.7(19.8,43.1)、25.8(23.0,36.7),P<0.01〕,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降钙素原(PCT)水平较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更高〔μg/L:0.17(0.12,0.26)、0.13(0.09,0.24)比0.06(0.05,0.08)、0.05(0.04,0.09),P<0.01〕。典型的CT影像学特征为:普通型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重型主要表现为多发的磨玻璃影、浸润影或实变影,与普通型患者相比,其病灶增多,病灶范围扩大至双肺;危重型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实变伴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各叶可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大部分呈磨玻璃样密度,个别显示部分肺实变。结论男性、高龄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患者是新冠肺炎高危人群,应当密切关注其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风险;CT影像学特征可作为临床诊治方案中判断患者处于重型和危重型的重要补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分型 临床特征 CT
  • 简介:摘要气管插管是呼吸道传染病独立的感染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正压过滤头罩、三级防护下,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管插管的麻醉、插管方法、并发症,以及9名参加操作医务人员之后14 d的体温和核酸检测结果。在咪达唑仑+丙泊酚+吗啡/芬太尼镇静镇痛、麻醉下,12例患者均顺利、成功地在支气管镜引导下完成气管插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9名医务人员均未出现发热,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管插管时,医务人员在正压过滤头罩、三级防护下,没有出现感染,佩戴防护用品可安全、顺利完成操作。

  • 标签: 气管插管 支气管镜引导下 正压头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及阿比多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确诊为COVID-19的17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分为LPV/r组59例、阿比多尔组36例、LPV/r与阿比多尔合用组25例及未使用任何抗病毒药物的常规治疗组58例。主要观察终点为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结果LPV/r组、阿比多尔组、合用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分别为(10.20±3.49)、(10.11±4.68)、(10.86±4.74)、(8.44±3.51)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56,P=0.058),且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率、临床症状改善率及肺部感染影像学改善率也无明显差别(P>0.05)。但4组治疗7d由普通/轻型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χ2=9.311,P=0.017):合用组(24.0%,6/25),阿比多尔组(16.7%,6/36),LPV/r组(5.4%,3/56),常规治疗组(5.2%,3/58)。使用抗病毒药物的3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频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χ2=14.875,P=0.002)。结论未发现LPV/r和阿比多尔能促进COVID-19患者咽拭子病毒核酸转阴或改善症状,联用LPV/r和阿比多尔可能不利于病情改善,尤其需注意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阿比多尔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为COVID-19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78例COVID-19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8例患者中男性130例(46.8%),女性148例(53.2%),年龄(48.1±17.0)岁,20~69岁患者占88.8%,236例(84.9%)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普通型居多211例(75.9%),住院病死率0.4%(1/278)。病例来源以输入性病例为主(201例,72.3%),这其中武汉输入89例(占全部输入性病例的44.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70.9%)和干咳(61.5%)。患者以白细胞正常(79.5%)或减少(16.5%)、淋巴细胞减少(33.5%)多见,部分患者血红蛋白(10.4%)和血小板(12.6%)减少,55.4%患者白蛋白水平降低,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肾功能(肌酐、尿素氮)指标无明显异常,有61例(21.9%)患者伴有乳酸脱氢酶升高,26例(9.4%)患者伴有肌酸激酶升高,52例(18.7%)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40例(50.4%)患者D-二聚体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有117例(42.1%)。典型的CT表现:疾病早期胸部影像呈现单发或多发磨玻璃阴影,肺外带明显;进展期发展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呈双肺多发的磨玻璃影、浸润影或实变影;重型/危重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实变伴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244例(87.8%)患者接受≥1种的抗病毒药物治疗,242例(87.1%)使用了抗菌药物,191例(68.7%)接受了氧疗,接受中医治疗198例(71.2%)。结论COVID-19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未见性别差异,以普通型为主,病死率不高;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异常或损害,临床应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及时研判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努力提高救治成功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