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1985—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析中国近30年来汉族13~18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的流行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方法从1985—2014年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原始数据库中,选取性别、年龄、城乡、身体形态、肺活量和身体素质指标完整的738 523名13~18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计算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和优良(90.0~120.0分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分析不同年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特征学生优良的差异,并采用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1985—2014年间,中国汉族13~18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从1985年的27.6%上升到1995年的35.6%,随后持续下降至2005年的13.9%,在2010和2014年,优良稳步上升,分别为16.5%和19.1%。男生优良除1995、2014年外,均高于女生(P<0.001);13~15岁学生优良始终高于16~18岁学生(P<0.001);农村学生优良在1995、2000、2014年高于城市学生(P<0.05)。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生[PR(95%CI)=1.03(1.00~1.05),P=0.021]、农村[PR(95%CI)=1.09(1.07~1.12),P<0.001]、13~15岁[PR(95%CI)=1.89(1.84~1.94),P<0.001]、东部[PR(95%CI)=1.94(1.88~2.00),P<0.001]和中部地区[PR(95%CI)=1.15(1.11~1.20),P<0.001]、体育锻炼≥1 h/d[PR(95%CI)=1.41(1.37~1.45),P<0.001]、父母支持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PR(95%CI)=1.10(1.06~1.15),P<0.001]、看电视时间≤1 h/d[PR(95%CI)=1.26(1.21~1.30),P<0.001]、玩电子游戏、看视频或电子书等≤1 h/d[PR(95%CI)=1.05(1.02~1.09),P<0.001]是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高的相关因素。结论1985—2014年,中国汉族13~18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呈波动趋势;性别、年龄、地区、体育锻炼时间、非学习目的屏幕时间及父母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均与学生体质健康有关联。

  • 标签: 体质 健康状况 学生 趋势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1990-2019年中国早产患病及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数据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采用早产患病(%)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分性别评估早产的患病和疾病负担分布情况,并将中国、全球及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早产患病和DALYs进行对比。采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变化趋势。结果2019年我国早产患病为6.34%[95%不确定区间(UI):6.23%~6.44%],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1.24%,95%UI:11.16%~11.32%)及低收入(13.15%,95%UI:12.97%~13.33%)、中低收入(12.53%,95%UI:12.39%~12.68%)、中高收入(8.22%,95%UI:8.15%~8.29%)、高收入(8.75%,95%UI:8.67%~8.84%)国家平均水平;早产DALYs(人年/10万)为217.12(95%UI:191.30~246.69),低于全球(886.81,95%UI:762.12~1 034.49)、低收入(1 905.24,95%UI:1 542.35~2 377.54)、中低收入(1 349.98,95%UI:1 154.04~1 583.81)和中高收入(366.56,95%UI:321.51~416.88)国家平均水平,但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6.21,95%UI:179.96~234.90)。1990-2019年,我国早产患病及DALYs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下降0.56%(95%CI:0.54%~0.58%)和5.87%(95%CI:5.54%~6.19%)。男性早产儿患病总体下降速度均高于女性(男性:0.64%,95%CI:0.62%~0.66%;女性:0.46%,95%CI:0.44%~0.48%),男性早产儿DALYs下降速度均高于女性(男性:5.90%,95%CI:5.56%~6.24%;女性:5.81%,95%CI:5.50%~6.13%)。结论1990-2019年我国早产患病及DALYs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男性早产儿患病及DALYs下降速度高于女性。应继续加强对早产,尤其是自发性早产危险因素的病因研究,制定全面、完善的早产监测、预防和保健制度。

  • 标签: 早产 患病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死亡变化趋势,探索可能的政策效应。方法基于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得出的2004—2018年间5~19岁儿童青少年死亡数据,采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分年龄段人口数计算标化死亡,使用Joinpoint回归分析2004—2018年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死亡变化趋势。结果2004—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整体死亡率由40.02/10万下降到22.00/10万,平均年变化百分比(AAPC)为-4.28(95%CI:-5.35,-3.20,P<0.001);2004—2006年间死亡的年变化百分比(APC)为-9.20(95%CI:-15.63,-2.28,P=0.017);2006—2013年间死亡下降速率放缓,APC值为-1.56(95%CI:-2.78,-0.33,P=0.020);2013—2018年间死亡再次快速下降,APC值为-5.99(95%CI:-7.52,-4.43,P<0.001)。女生、乡村、东部地区、10~14岁、15~19岁儿童青少年死亡以及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与整体基本一致;城市、中部地区儿童青少年死亡和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在2004—2018年间下降速率呈均匀下降趋势,其AAPC值分别为-3.59(95%CI:-4.38,-2.78,P<0.001)、-2.89(95%CI:-3.24,-2.54,P<0.001)和-6.66(95%CI:-7.64,-5.68,P<0.001)。结论2004—2018年中国5~19岁儿童青少年死亡持续下降,且在2011年后下降速率变快。

  • 标签: 儿童 青少年 死亡率 Joinpoint回归 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53-2010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全死因死亡的趋势和地区差异。方法利用1953-2010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中国10~24岁青少年全死因死亡及其年变化。将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社会经济水平指标,计算青少年死亡的Wagstaff标准化集中指数。结果1953-2010年,中国青少年死亡总体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20~24岁组高于15~19和10~14岁组,西部高于东部。中国10~24岁青少年男性全死因死亡率由1953-1964年的554.6/10万下降至2010年的55.7/10万,女性由488.4/10万下降至26.7/10万,女性下降百分比(94.5%)高于男性(90.0%)。1981-2010年青少年男性死亡年均下降最大的为北京(4.4%),最小的为青海(0.1%);女性最大的为湖北(6.4%),最小的为青海(0.8%);死亡较高的省份年均下降较小。1990、2000和2010年男性青少年死亡集中指数分别为-0.07(95%CI:-0.11~-0.03)、-0.13(95%CI:-0.18~-0.08)和-0.16(95%CI:-0.22~-0.10),女性分别为-0.07(95%CI:-0.13~-0.02)、-0.18(95%CI:-0.24~-0.12)和-0.18(95%CI:-0.26~-0.09)。男、女性在1990、2000和2010年的集中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青少年总体死亡大幅下降,但下降幅度存在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

  • 标签: 全死因死亡 青少年 长期趋势 地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