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与失代偿性肝硬化(DC)患者急性损伤(AK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ACLF和DC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检查结果、诊疗经过等信息。比较ACLF合并AKI与DC合并AKI的临床特点及其对90 d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比较ACLF-AKI和DC-AKI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ACLF-AKI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DC-AKI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低于DC-AK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LF-AKI患者合并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DC-AKI组(96.9%对比39.5%)(P < 0.05);在诊断AKI时,ACLF患者的血肌酐中位值为147 μmol/L(IQR:122~189),而DC组患者的血肌酐中位值为123.5 μmol/L(IQR:103.8~15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按照肝硬化HRS-AKI诊断标准,在ACLF-AKI患者中44例(68.8%)符合HRS-AKI诊断,显著高于DC-AKI患者中HRS-AKI的比例[18例(47.4%)](P < 0.05)。DC-AKI患者30 d内死亡或肝移植4例(10.5%)、90 d内死亡或肝移植8例(21.1%),而在ACLF-AKI患者中,22例患者(34.4%)30 d内死亡或肝移植、35例(54.7%)90 d内死亡或肝移植;显著高于DC-AKI患者,χ2值分别为7.140、11.062;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DC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TBil;而影响ACLF患者90 d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AKI、PTA、TBil。结论与DC-AKI患者相比,ACLF-AKI患者中感染比例更高,诊断AKI时的血肌酐水平更高,病情进展更快,造成的死亡风险更大。

  • 标签: 肝衰竭 慢加急性 失代偿性肝硬化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透明细胞癌增强CT征象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透明细胞癌根治术后患者3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Speraman相关性分析增强CT征象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术后病理提示包膜侵犯17例,无包膜侵犯16例,两者在病灶直径、CT增强差值及增强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74±1.85)cm比(4.15±1.41)cm,(30.19±10.00)HU比(48.25±24.12)HU,(70.7±22.6)%比(137.0±86.6)%,t=-6.239、2.841、3.050,P=0.000、0.008、0.005]。有脉管癌栓(12例)与无脉管癌栓(21例)患者的病灶直径及增强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86±2.35)cm比(4.93±1.79)cm,(70.0±19.9)%比(121.0±81.7)%,t=-4.025、2.074,P=0.000、0.046],而CT增强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78±11.71)HU比(43.62±22.63)HU,t=1.823,P=0.078]。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CT增强差值与包膜侵犯及脉管癌栓呈中度负相关(r=-0.593、-0.540,P=0.000、0.001);病灶直径与包膜侵犯呈明显正相关(r=0.781、P=0.000)。结论透明细胞癌病灶直径、CT增强差值及增强率有所差异,病灶直径越大、增强差值越小意味着包膜侵犯及脉管癌栓。

  • 标签: 腺癌,透明细胞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增强 病理学
  • 简介:摘要2022年1月美国胃肠病学会首次发布了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该指南综合了最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相关研究,总结了目前3个慢加急性肝衰竭定义的特点,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具有临床实践价值的推荐意见及核心观点,对指导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诊疗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现对该指南进行解读,总结了指南的亮点,并提出争议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指南 解读 美国胃肠病学会
  • 简介:摘要慢加急性肝衰竭逐渐成为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指南指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代表了美国胃肠病学会的官方临床建议。使用推荐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对指南提到的的科学证据进行了评估。对于不适合GRADE分级,但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证据,由专家共识制定核心观点。该指南由Bajaj Jasmohan等撰写,2022年1月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指南 翻译 美国胃肠病学会
  • 简介:摘要目的以坏死性凋亡为切入点,探讨肝纤维化抵抗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D-GalN/LPS)诱导致死性损伤的新机制。方法建立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于纤维化6周时以致死剂量的D-GalN/LPS进行攻击,以同样处理的正常小鼠作为对照。即实验共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急性损伤(D-GalN/LPS)组、肝纤维化(Fib)组、肝纤维化+急性攻击(Fib+D-GalN/LPS)组。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法分析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关键信号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蛋白(MLKL)和/或P-MLKL在各组中的表达。给予正常小鼠以靶向necroptosis关键信号分子的抑制剂,再给予急性攻击,根据转氨酶水平及肝组织学的变化来评估抑制necroptosis对D-GalN/LPS触发急性肝损害的影响。建立肝纤维化自发消融模型,再给予急性攻击,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和比较各组小鼠肝组织中necroptosis关键信号分子的表达。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D-GalN/LPS攻击触发了RIPK1、RIPK3、MLKL和/或P-MLKL的明显上调。抑制necroptosis信号的关键分子可明显减轻D-GalN/LPS诱导的肝损害,表现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的显著降低以及肝组织学的明显改善。纤维化肝脏中necroptosis信号分子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肝纤维化对D-GalN/LPS触发necroptosis的抑制随着纤维消融而逐渐削弱。结论肝纤维化可能通过抑制D-GalN/LPS触发的necroptosis而保护小鼠抵抗急性致死性损伤的攻击。

  • 标签: 肝纤维化 损伤抵抗 坏死性凋亡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疾病进程特点,探索新型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分型标准,为制定更为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纳入两所三甲医院确诊ACLF患者388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检查信息、诊疗经过等信息,收集自诊断ACLF起第1、3、7、14、21、28 d和第12周或好转出院前、肝移植或病死前24 h的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趋势,将其在4周内以及12周内的变化情况分为:升高至> 40%,升高但仍≤ 40%,进行性下降或持续不升;而总胆红素(TBil)变化趋势分为:下降程度≥50%,下降程度< 50%,进行性升高或者持续不降;筛选符合动态分型要求的患者,综合每个患者在第4、12周PTA、TBil变化趋势以及其预后情况,制定转归动态分型,采用χ2检验分析各分型ACLF患者临床特点。结果经过筛选,共262例患者入组,在病程第4周,有45%的患者PTA升高至> 40%,40.8%的患者TBil下降50%,病程进展至12周时,累计有65.3%患者PTA升高至> 40%,63.4%患者TBil下降50%;结合患者在第4、12周的预后情况,将患者病情演变过程分成5种类型:A型:快速进展型60例(22.9%);B型:快速恢复型82例(31.3%);C型:缓慢进展型48例(18.3%);D型:缓慢恢复型43例(16.4%);E型:缓慢持续型29例(11.1%)。快速进展型患者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急性损伤的比例分别为16.7%、33.3%、33.3%;而上述并发症在快速恢复型中仅占3.7%、7.3%、12.2%,χ2值分别为14.411、20.060、12.140,P值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真菌感染率在病死或肝移植患者(即快速进展型与缓慢进展型患者)中分别为21.7%、10.4%,在快速恢复型、缓慢恢复型和缓慢持续型患者中分别为1.2%、14%、6.9%,快速进展型与快速恢复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925,P < 0.05。结论ACLF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快速进展型、快速恢复型、缓慢进展型、缓慢恢复型、缓慢持续型,肝病基础、伴有真菌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急性损伤均可影响ACLF病情发展。

  • 标签: 肝衰竭,慢加急性 临床特点 转归动态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