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网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3例)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1例)4例睾丸网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睾丸网腺癌患者,年龄26~64岁,2例最大径分别为3.0 cm和4.5 cm,大体检查肿瘤位于睾丸门部,切面实性,灰白灰黄色。镜下观察4例睾丸网腺癌具有多样的组织结构,包括梁索状(4/4),腺管状、巢状、肉瘤样(3/4),实性(2/4)以及乳头状、筛状、裂隙样(1/4)。腺癌细胞主要表现为3种形态:立方-柱状(4/4)、多边形(4/4)及梭形(2/4)。胞质透明及嗜酸性,胞核具有中-重度异型性及多形性,核分裂象多少不等。4例均可见到睾丸网上皮由良性-异型增生-癌转变过程。1例可见嗜酸性玻璃样小球。免疫组织化学示广谱细胞角蛋白(4/4)、上皮细胞膜抗原(4/4)、Ber-EP4(3/3)、碳酸酐酶Ⅸ(2/2)弥漫强阳性,细胞角蛋白7(4/4)、波形蛋白(4/4)、CD10(4/4)、PAX8(3/3)、PAX2(3/3)局灶阳性,Ki-67阳性指数>50%(4/4)。该病预后差,3例随访患者中2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睾丸网腺癌少见,组织学结构多样,镜下观察到睾丸网上皮由良性-异型增生-癌转变过程是重要的诊断线索,而详细的临床病史、肿瘤的生长部位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睾丸网 睾丸肿瘤 诊断,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历经2005年和2014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两次共识会议修订之后,根据新的研究进展,2019年9月ISUP再次召开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共识会议,对高级别Gleason成分(4或5)的量化报告、高级别/第三种模式的报告方式、导管内癌是否整合入分级系统、浸润性筛状癌成分是否报告或整合在分级中、系统穿刺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靶向活检的分级/报告方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此外,对人工智能在前列腺癌分级中的可能作用也进行了探讨。该文简介该共识的主要内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RAF V600E突变的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 eGBM)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2019年确诊的16例BRAF V600E突变的eGBM,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结果患者年龄7~61岁,中位年龄31.5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12例,男女比1∶3。11例为初诊病例,5例为复发病例。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以额叶多见,平均直径4.6 cm(2.0~8.0 cm)。镜下表现为排列紧密的上皮样肿瘤细胞或横纹肌样肿瘤细胞呈片状或巢团状分布。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膜明显,胞质嗜酸性,核偏位,空泡状,部分细胞可见核仁,核分裂活跃。所有病例均可见栅栏状/凝固性坏死;多数病例可见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部分病例可见多核瘤巨细胞。2例有局灶肉瘤样形态,3例可见局灶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样形态。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Olig2和p53,Ki-67阳性指数10%~50%,仅1例ATRX蛋白表达缺失。Sanger测序显示16例均检出BRAF V600E突变,5例同时检出TERT基因启动子第228位点或第250位点突变,所有病例均未检出IDH1(R132)和IDH2(R172)位点突变。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3例患者进行了术后辅助放化疗。15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89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其中7例患者于术后1~37个月死亡,另有5例复发。年龄<35岁的患者总生存期明显长于≥35岁的患者(P=0.014),但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结论BRAF V600E突变的eGBM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镜下以形态较一致的上皮样肿瘤细胞为主,需与横纹肌样脑膜瘤、间变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转移癌、黑色素瘤等鉴别。部分病例可观察到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样区,提示二者起源可能相关。此类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大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复发或死亡,但年轻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原癌基因蛋白质B-raf 分子诊断技术 诊断, 鉴别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