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SChE)水平与感染性休克(S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94例SS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等一般资料,以及SS确诊48 h内血常规、降钙素原(PCT)、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极值。于2019年9月至10月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出院后28 d全因死亡;次要结局指标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全因死亡、2年全因死亡及ICU住院时间。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SS患者28 d预后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肝功能指标SChE对SS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根据SChE水平将患者分为低SChE组(SChE≤4 000 U/L)和正常SChE组(SChE>4 000 U/L),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无终点事件发生的累积存活率。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385例SS患者,其中成功随访356例,随访率92.5%(356/385);28 d存活142例,死亡214例,28 d病死率60.1%(214/356);2年存活116例,死亡240例,2年病死率67.4%(240/356)。与28 d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较大,APACHEⅡ评分、部分肝肾功能指标及血乳酸(Lac)水平较高,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SChE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相对危险度(RR)=1.444,95%可信区间(95%CI)为1.090~1.914,P=0.010〕、APACHEⅡ评分(RR=2.249,95%CI为1.688~2.997,P=0.000)、SChE(RR=1.469,95%CI为1.057~2.043,P=0.022)和Lac(RR=2.190,95%CI为1.636~2.931,P=0.000)为影响S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ChE单独预测SS患者28 d预后的价值较弱〔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4〕,但与APACHEⅡ评分和Lac联合预测的AUC则大于APACHEⅡ评分或Lac单独预测(AUC:0.807比0.785、0.697),敏感度为79.9%,特异度为68.5%。与正常SChE组(88例)比较,低SChE组(268例)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升高〔63.1%(169/268)比51.1%(45/88),P<0.05〕,而ICU病死率〔59.7%(160/268)比48.9%(43/88)〕、2年病死率〔69.8%(187/268)比60.2%(53/88)〕、ICU住院时间〔d:4(2,7)比5(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SChE水平SS患者无终点事件发生的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SCh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5.852,P=0.016)。结论SChE低于正常值的SS患者28 d死亡风险增加;SChE为S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SS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价指标之一。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血清胆碱酯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接受长期替代疗法(ERT)的Ⅰ型戈谢病(GD1)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分析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自1995年1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ERT且配合调查的成人GD1患者共2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应用SF-36量表调查其生存质量,并分析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研究纳入13例男性患者和9例女性患者,中位年龄41(24~52)岁,中位发病年龄6(1~38)岁,开始接受ERT的中位年龄为26(6~41)岁。68.2%的患者常居于我国欠发达城市,86.4%接受高中及以下教育,77.3%患者个人年收入低于3万元。基于SF-36健康调查量表,尽管GD1患者在研究开始前平均接受16(7~22)年ERT,但其生存质量与代表中国正常人群生存质量的对照组相比仍较低。脾脏切除史是影响患者躯体健康的不良因素(P<0.05)。开始ERT时年龄越小越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躯体及心理健康水平(P<0.05)。心理健康不受脾脏切除史、骨受累等因素影响(P>0.05)。结论本中心GD1患者多生活于欠发达地区,学历及收入水平较低。脾脏切除史及开始接受ERT年龄是影响GD1患者长期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即使接受长期ERT,GD1患者的生存质量仍低于健康人。

  • 标签: 戈谢病 酶替代治疗 SF-36 生存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A2(Lp-PLA2)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8例,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AASI,根据AASI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中位数组(低AASI组)和≥中位数组(高AASI组)各89例,采用t检验比较2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酸和AASI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性别、吸烟史、糖尿病病史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间Lp-PLA2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所有患者Lp-PLA2与AASI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析患者AASI的影响因素。结果高AASI组与低AASI组患者年龄[(67.87±14.23)岁vs(55.65±14.59)岁]、收缩压[(136.96±16.23)mmHg vs(128.35±14.23)mmHg,1 mmHg=0.133 kPa]、空腹血糖[(5.95±2.26)mmol/L vs(5.36±0.82)mmol/L]、Lp-PLA2[127(100,169)ng/ml vs 103(86,150)ng/ml]比较均高于低AASI组,高AASI组与低AASI组患者舒张压[(72.26±12.87)mmHg vs (77.30±10.49)mmHg]、eGFR[(92.49±18.66)ml/(min•1.73 m2)vs(106.90±15.83)ml/(min•1.73 m2)]比较均低于低AASI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654,P<0.001;t=-3.762,P<0.001;t=-2.296,P=0.024;Z=-2.470,P=0.014;t=2.867,P=0.005;t=5.553,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Lp-PLA2与AASI呈正相关(r=0.237,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患者收缩压(β=0.431,P<0.001)、舒张压(β=-0.371,P<0.001)、空腹血糖(β=0.160,P=0.013)、Lp-PLA2(β=0.152,P=0.022)水平是AA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p-PLA2与AASI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