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颈椎手术中应用内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1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患者进行研究,其中17例患者单侧椎弓根狭窄(优势椎动脉15例,单侧椎动脉2例),于该侧置入内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另一侧置入常规枢椎椎弓根螺钉;14例患者双侧椎弓根狭窄(优势椎动脉13例,单侧椎动脉1例),于优势或单侧椎动脉侧置入内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另一侧置入内侧或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前及术后5 d、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行X线、CT、MRI等检查,对比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收集术前及术后7 d、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对比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4.2±28.3) min(136~224 min),术中出血量为(283.6±74.5) mL(180~560 mL),且均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例发生脑脊液漏,延迟至8 d拔出引流管,伤口一期愈合;1例术中螺钉远端未进入椎体,远端攻丝后再次拧入螺钉进入椎体。本组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9~25个月),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植骨融合;术后7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1.56±0.98)分、(1.13±1.01)分、(1.11±0.86)分及(1.09±0.91)分,均较术前[(3.52±1.97)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1.8±2.1)分、(12.3±1.9)分、(12.5±2.2)分及(12.6±1.8)分,均较术前[(8.2±1.7)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颈椎手术中应用内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融合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疗效较好。

  • 标签: 寰枢椎脱位 椎弓根狭窄 枢椎椎弓根螺钉 椎动脉 上颈椎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急性创伤性颈中央脊髓综合征(ATCC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收治的84例ATCCS患者资料。按照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分3组,A组(<48 h手术)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43~76岁。B组(3~7 d手术)41例,男31例,女10例;年龄41~78岁。C组(8~14 d手术)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46~83岁。根据病情分别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手术。比较3组患者的入院时、术后7 d、12个月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后ICU时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7 d、12个月的ASIA运动评分和JOA评分均优于入院时,术后12个月的ASIA运动评分和JOA评分均优于术后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间术后7 d和12个月的ASIA运动评分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ICU时长为42(26,61) h,显著长于B组23(16,35) h和C组24(14,38)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4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3组患者间严重并发症和一般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ATCCS安全、有效,2周内行减压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 标签: 脊髓损伤 外科手术 康复 中央脊髓综合征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S-TLIF)后融合节段与邻近节段的背侧肌肉、腰大肌、脂肪变性率的变化,及其与患者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行单节段腰椎MIS-TLIF术治疗的50例患者资料。男22例,女28例;年龄为(44.7±4.6)岁(41~50岁)。分别比较患者融合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前、术后6、12个月的腰椎背侧肌肉相对体积、腰大肌相对体积及脂肪变性率,分析融合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后12个月HRQL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与腰椎背侧肌肉相对体积、腰大肌相对体积、脂肪变性率的相关性。结果融合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后6、12个月的腰椎背侧肌肉相对体积、腰大肌相对体积均较术前显著减小,脂肪变性率均较术前显著增加,但融合节段术后12个月的脂肪变性率(20.6%±6.1%)较术后6个月(29.7%±8.2%)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与融合节段背侧肌肉相对体积(r=-0.819,P<0.001)、脂肪变性率(r=0.86,P<0.001)呈极强负相关和极强正相关,与腰大肌相对体积(r=-0.435,P=0.016)呈中等负相关;ODI指数与融合节段背侧肌肉相对体积(r=-0.512,P=0.004)、腰大肌相对体积(r=-0.402,P=0.020)呈中等程度负相关,与融合节段脂肪变性率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565,P=0.001)。ODI指数与邻近节段背侧肌肉相对体积(r=-0.478,P=0.012)呈中等程度负相关。结论MIS-TLIF术后椎旁肌肉体积出现了萎缩,同时背侧肌肉出现脂肪变性,融合节段背侧肌肉脂肪变性至随访12个月出现好转,邻近节段脂肪变性则在随访期内未见明显改善。与术后HRQL评分关系最密切的是融合层面背侧肌肉相对体积和脂肪变性率。

  • 标签: 腰椎 肌肉 生活质量 经椎间孔入路 融合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2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患者资料。男30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41.2岁;单侧椎动脉高跨26例,双侧高跨3例,C2,3融合致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19例,双侧狭窄4例。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CT血管造影(CTA)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CTA在C2,3横突孔处测量椎动脉直径,观察"in-out-in"螺钉对椎动脉形态的影响。术后6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71.2 min(213~352 min),出血量平均471.5 mL(230~830 mL)。余43例行单纯后路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1.6 min(131~226 min);出血量平均395.9 mL(170~660 mL)。无脊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 d复查CTA,椎动脉在C2、C3横突孔层面的直径分别为(2.92±0.55)、(3.04±0.54) mm,与术前[(2.91±0.68)、(3.11±0.50) 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在21例次中出现外下方移位。所有患者术后获7~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物断裂、移位。结论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小,临床效果可靠。

  • 标签: 椎动脉 枢椎 骨排列不齐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在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收治的13例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5~14岁,平均9.9岁。病变位置在T9 3例、T10 2例、T11 5例、T12 1例、L1 2例。术中使用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术后CT评估置钉的准确性。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常规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术后及随访时计算脊柱侧、后凸矫正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脊柱侧、后凸Cobb角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3例患儿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5枚,置钉准确率为95.3%。手术时间(216.9±28.3) min;出血量(478.5±132.6) mL。术前侧凸Cobb角为(57.1±12.7)°,术后为(12.7±4.7)°,矫正率为(78.4±5.9)%,末次随访时为(14.2±7.0)°;术前后凸Cobb角为(46.2±8.4)°,术后为(13.2±4.4)°,矫正率为(72.6±7.0)%,末次随访为(14.0±3.4)°。患儿均未出现严重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3个月(6~1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度丢失。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侧、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侧、后凸角度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切除术过程中,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可提高螺钉置入的精准性,改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3D打印 半椎体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团队原创智能手机脊柱侧弯筛查APP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Cobb角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收治的60例AIS患儿的临床资料。3名测量者分别采用量角器、脊柱侧弯筛查APP及电脑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PACS)3种方法对60例AIS患儿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的冠状位主弯Cobb角、矢状位上的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及腰椎前凸角(LL)进行测量,记录每次测量的时间及结果,间隔2周后重复测量1次,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APP法与量角器法的测量时间。以PACS系统的Cobb角测量结果作为参考标准,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APP法测量Cobb角的准确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比较测量者内的可重复性及测量者间的一致性。结果60例AIS患儿中,男17例,女43例;年龄(12.2±2.4)岁(10~16岁);主弯为胸弯(Lenke Ⅰ型)23例、Lenke Ⅱ型18例、胸腰弯/腰弯(Lenke Ⅴ型)19例。APP法测量Cobb角的时间明显较量角器法短,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P法与PACS法测量的Cobb角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名测量者使用APP法测量冠状位主弯Cobb角及TK、TLK、LL的结果均有极佳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90、0.988、0.986、0.987),APP法前后2次测量冠状位主弯Cobb角及TK、TLK、LL的可重复性(ICC为0.973~0.982)均高于量角器法(ICC为0.933~0.954)。结论智能手机脊柱侧弯筛查APP较传统量角器测量AIS患儿Cobb角的时间短、效率高,准确性及可重复性高。

  • 标签: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Cobb角测量 量角器 手机软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宏基因组学的二代测序技术(mNGS)在化脓性脊柱感染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脊柱化脓性感染的43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6岁(21~84岁);感染部位为颈椎4例,胸椎12例,腰椎感染19例,胸腰椎3例,腰骶椎5例。27例经皮穿刺活检获得标本,11例经椎间孔镜下获得标本,5例经开放性手术获得标本;19例送检标本为软组织,24例为骨组织,所有标本均进行细菌培养和mNGS。分析比较细菌培养和mNGS和在本组病例中的病原菌阳性检出率。结果43例患者中,细菌培养检出病原菌检16例,mNGS检出26例;24例骨组织标本中,细菌培养检出病原菌检5例,mNGS检出12例;本组患者及骨组织标本中mNGS的病原菌检出率均高于细菌培养的病原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5%(26/43)比37.2%(16/43),χ2=8.1,P<0.05;50.0%(12/24)比20.8%(5/24),χ2=5.1,P<0.05];16例细菌培养阳性的病例中,mNGS均检测出完全相一致的病原菌。结论mNGS在化脓性脊柱感染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病原菌检出率。

  • 标签: 化脓性脊椎炎 诊断技术 二代测序 细菌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路寰椎单轴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3~82岁[(48.8±15.5)岁]。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4例行寰椎单轴螺钉内固定(单轴螺钉组),22例行寰椎多轴螺钉内固定(多轴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寰椎骨折愈合率及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比较术前、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寰齿前间距(ADI)、颅底齿突间距(BDI)、侧块移位距离(LMD),评价骨折块复位情况;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4个月[(27.2±9.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单轴螺钉组寰椎骨折愈合率为85.7%(12/14),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为78.6%(11/14);多轴螺钉组分别为72.7%(16/22)、77.3%(17/22)(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获寰椎骨折愈合和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A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B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为(5.9±1.3)mm、(5.8±1.3)mm、(5.9±1.2)mm、(5.8±1.2)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1±0.6)mm、(3.1±0.6)mm、(3.1±0.6)mm、(3.1±0.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高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L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为(1.6±0.8)mm、(1.5±0.8)mm、(1.5±0.7)mm、(1.5±0.9)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4.8±1.6)mm、(4.6±1.6)mm、(4.9±1.6)mm、(4.9±1.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为3.0(3.0,4.0)分、2.0(1.0,2.0)分、1.0(0.8,2.0)分、1.0(0.0,1.3)分,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5(3.0,4.0)分、2.0(2.0,3.0)分、2.0(1.0,2.0)分、2.0(1.0,3.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为34.9±6.3、23.4±6.2、13.9±2.7、9.4±2.8,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3.2±6.1、24.4±6.3、18.1±4.1、12.7±3.2。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单轴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 (3/14),多轴螺钉组为22.7%(5/22)(P>0.05)。结论后路寰枢单轴螺钉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均可获得寰椎骨折愈合及寰枢椎后弓间植骨融合,但前者具有对寰椎骨折移位及侧块关节分离复位更好、术后颈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更佳的优势。

  • 标签: 颈寰椎 骨折固定术,内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频微课健康教育模式在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居家照顾者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家庭照顾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照顾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视频微课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照顾者干预前后疾病认知水平、自我效能、照顾负担、照护技能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照顾者疾病认知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照护技能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而观察组照顾负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视频微课健康教育模式可提高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居家照顾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照顾者照顾患者的信心及照顾技能,从而改善减轻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提高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视频微课 健康教育模式 脊髓损伤 高位截瘫 居家照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联合系统护理在胸腰段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胸腰段骨折合并神经损伤行胸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29例;年龄36~49岁[(43.2±5.2)岁]。损伤节段:T10~T11 6例,T11~T12 38例,T12~L1 31例,L1~L2 9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19例,B级22例,C级38例,D级5例。42例采用ERAS联合系统护理模式(ERAS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常规护理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术后1周和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4个月[(3.2±1.7)个月]。ERAS组住院时间[(10.9±1.6)d]较常规护理组[(14.4±1.2)d]显著缩短(P<0.05)。ERAS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0%(4/42)]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29%(12/42)] (P<0.05)。ERAS组和常规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3%(39/42)和76%(32/42)(P<0.05)。ERAS组术后1周、3个月VAS为(1.7±0.4)分、(1.2±0.3)分,均较常规护理组[(4.8±0.9)分、(3.1±0.7)分]显著降低(P<0.05)。ERAS组术后1周、3个月ODI为(13.5±1.8)分、(10.3±1.4)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17.9±2.0)分、(15.6±2.1)分](P<0.05)。术后3个月,ERAS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9例,C级13例,D级13例,E级5例;常规护理组A级8例,B级8例,C级12例,D级10例,E级4例。ERAS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以上恢复率为95%(40/42),较常规护理组的81%(34/42)显著提高(P<0.05)。术后3个月,ERAS组SF-36评分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ERAS联合系统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康复护理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动人工腰椎置入后对腰椎活动度、关节突关节及终板应力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选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的全腰椎CT数据,构建生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生理组)。将生理组模型L3椎体及邻近椎间盘切除后复制两组,一组置入可动人工腰椎各组件构建非融合模型(非融合组),另一组置入钛笼、钛板等构建融合模型(融合组)。于三组加载500 N的轴向载荷和10 Nm扭矩载荷,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6个方向的运动,对比相同工况下三组手术部位(L2~3、L3~4)及邻近节段(L1~2、L4~5)腰椎活动度和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J1~2、J4~5)、L2下终板及L4上终板应力峰值。结果非融合组手术部位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扭转、右扭转6个方向的活动范围分别为L2~3 3.9°~8.7°、L3~4 3.6°~8.4°,较融合组(L2~3 0.1°~0.2°、L3~4 0.1°~0.1°)明显增大,较生理组(L2~3 2.3°~6.0°、L3~4 2.3°~7.1°)略有增加。非融合组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分别为L1~2 1.4°~4.3°、L4~5 1.4°~6.0°,小于融合组(L1~2 2.1°~6.1°、L4~5 3.3°~8.6°),与生理组(L2~3 2.3°~6.0°、L4~5 2.3°~7.1°)较相似。非融合组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在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方向von Mises应力峰值范围分别为J1~2 7.07~19.21 MPa、J4~5 6.12~12.99 MPa,与生理组(J1~2 8.42~18.53 MPa、J4~5 7.49~11.70 MPa)相近,小于融合组(J1~2 10.54~21.16 Mpa、J4~5 10.63~16.13 MPa)。非融合组L2下终板与L4上终板在上述6个运动方向上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别为29.39~54.72 MPa、32.31~47.87 MPa,较融合组L2下终板(21.20~42.07 MPa)、L4上终板(22.50~36.76 MPa)和生理组L2下终板(11.04~29.55 MPa)、L4上终板(13.12~21.32 MPa)均有明显增加。结论与传统融合假体相比,可动人工腰椎的置入可重建手术部位在屈伸、侧弯、扭转等方向上的活动度,显著降低对邻近节段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影响,理论上可减少假体下沉的发生率。

  • 标签: 腰椎 脊柱骨折 椎关节突关节 有限元分析 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互联网+康复护理服务和延续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对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OLCF)患者术后康复作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OL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77例;年龄56~74岁[(65.3±5.4)岁]。损伤节段:L1 93例,L2 19例,L3 10例,L4 1例。骨折Denis分型:A型26例,B型30例,C型27例,D型40例。患者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62例给予互联网+康复护理服务和延续性护理指导(A组),61例在出院时给予常规护理健康宣教(B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骨质疏松症健康信念量表(OHBS)评分、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AHSMSRS)评分,干预3个月后采用自制问卷和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估遵医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6个月[(4.5±1.2)个月]。A组干预前JOA评分为(12.1±2.1)分,干预后3个月为(23.0±1.1)分;干预前VAS为(4.4±1.3)分,干预后3个月为(1.5±0.6)分;干预前OHBS评分为(81.4±4.0)分,干预后3个月为(121.6±9.7)分;干预前AHSMSRS评分为(96.3±3.5)分,干预后3个月为(143.5±11.0)分。B组干预前JOA评分为(12.3±2.1)分,干预后3个月为(20.4±1.2)分;干预前VAS为(4.2±1.4)分,干预后3个月为(3.6±1.1)分;干预前OHBS评分为(82.1±3.7)分,干预后3个月为(108.7±9.4)分;干预前AHSMSRS评分为(97.1±3.8)分,干预后3个月为(127.7±9.9)分。两组JOA评分、VAS、OHBS评分和AHSMSRS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3个月A组各项评分均优于B组(P<0.01)。A组干预后3个月遵医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0%(56/62)、94%(58/62),B组则分别为74%(45/61)、75%(46/61)(P<0.05或0.01)。结论与常规护理比较,互联网+康复护理服务和延续性护理能促进OLCF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提升对护理服务认可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计算机通信网络 骨质疏松 自我护理 护理过程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和分析2018年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我国3个区域、9个省、27个市随机抽取具有收治脊髓损伤患者能力的医院,回顾性调查2018年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计算全国及各区域的发病率。通过病案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致伤原因、损伤水平、损伤程度、合并骨折节段和类型、合并伤、并发症、死亡情况等数据,并根据地理区域、年龄、性别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4 134例患者的医疗记录,其中男女比例为2.99∶1。中国2018 年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为50. 484人次/100万人(95%CI 50.122~50.846)。东部地区的发病率最高为53. 791人次/100万人(95%CI 53.217~54.365)。主要致伤原因在全国为高处坠落伤(29.58%),西部地区同全国(40.68%),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为交通伤(31.22%、30.10%)。主要损伤水平在全国为颈髓(64.49%),且中部地区颈髓损伤的比例最高(74.68%),西部地区腰骶髓损伤的比例最高(32.30%)。损伤程度发生率最高的为不完全性四肢瘫(55.20%),且在各个地区的分布规律一致。65.87%的患者合并骨折或脱位,其中西部地区合并比例高达77.95%,而中部地区合并比例仅54.77%。在全国,以头颈部为最主要合并伤(37.87%),东部、中部地区的合并伤分布规律同全国,而西部地区以胸部合并伤(38.57%)的比例最高。32.90%的患者并发呼吸系统并发症。23例(0.56%)患者院内死亡,其中17例(73.91%)因呼吸功能障碍死亡。结论我国创伤性脊髓损伤的高发病率地区是东部,主要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以颈髓损伤为最主要损伤节段,以不完全性四肢瘫发生率最高,以头颈部损伤为最主要合并伤,以呼吸系统并发症为最主要并发症。

  • 标签: 脊髓损伤 脊柱损伤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骨盆截骨及3D打印导板用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计算机辅助骨盆Salter截骨术的DDH患儿(计算机辅助截骨组)18例及接受常规骨盆Salter截骨术的DDH患儿(常规截骨组)25例。男11例,女32例,年龄(3.2±2.5)岁(范围1~11岁);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研究所(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IHDI)分型1型20例、2型9例、3型12例、4型2例;均为单侧脱位,左侧18例、右侧25例。计算机辅助截骨组依据CT片上髋臼旋转角(acetabular tilt angle,ATA)和骨性髋臼指数(bony acetabular index,BAI)制订截骨方案,使用Mimics软件模拟操作并制作3D打印导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髋关节评分。于末次随访X线片上比较两组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central edge,CE)角及头臼指数(acetabulum head index,AHI),在三维CT片上比较手术前后计算机辅助截骨组ATA的变化。结果计算机辅助截骨组随访(2.3±0.2)年(范围2.0~2.5年)、常规截骨组随访(2.8±0.15)年(范围2.5~3.0年)。计算机辅助截骨组手术时间为(127±20.6) min,较常规截骨组的(103±13.2) min长(t=4.657,P<0.001);计算机辅助截骨组术中出血量为(157±17.5) ml、常规截骨组为(151±15.3) 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5,P=0.239)。术后2年计算机辅助截骨组髋关节JOA评分为(86.7±8.5)分,常规截骨组为(84.8±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8,P=0.533)。末次随访时计算机辅助截骨组CE角为36.8°±5.2°,大于常规截骨组的31.8°±4.4°(t=3.414,P<0.001);AI为23.5°±5.5°,与常规截骨组(25.2°±4.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257);AHI为85.8%±6.6%,大于常规截骨组的80.4%±8.3%(t=2.284,P=0.028);患侧ATA为12.3°±1.4°,与健侧(11.8°±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4,P=0.547)。结论基于特定解剖参数的计算机辅助术前规划可直观模拟截骨过程,并制造个体化3D打印导板。与常规骨盆Salter截骨术相比,对DDH患儿采用计算机辅助骨盆截骨可以达到更精准的影像学矫正,进而获得更佳的头臼匹配关系。

  • 标签: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骨盆 截骨术 髋臼 髋脱位,先天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拟行颈椎前路手术的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4组患者均给予术前常规管理,观察组于手术前3天指导其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后次日给予超短波治疗;气管推移组于手术前3天指导其进行气管推移训练;超短波组于术后次日给予超短波治疗。4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团队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于术前、术后第3天时准确测量各组患者颈椎侧位片C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术前、术后C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差值。结果手术前4组患者C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时各组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均较手术前明显增加(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术后观察组、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C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并且观察组椎前软组织厚度亦较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明显减少(P<0.05);气管推移组椎前软组织厚度与超短波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能显著缓解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椎前软组织肿胀,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气管推移训练 超短波 颈椎前路手术 肿胀 软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椎体成形术后手术椎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收治的6例椎体成形术后手术椎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64~81岁。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分;神经功能评分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E级4例。所有患者均行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给予相应的抗菌治疗。根据患者炎症指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疗效。结果6例患者术后获12~42个月(平均20.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295~455 min(平均370.8 min),出血量760~2 250 mL(平均1 536.7 mL)。无出现硬膜撕裂、神经症状加重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体温正常,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复查炎症指标正常。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物无移位,无螺钉松动和钉棒断裂,植骨区域骨性融合良好,原感染椎体无炎症信号。末次随访时患者背部疼痛VAS评分为2~4分。2例患者ASIA分级从C级改善至D级,4例患者维持E级;4例患者最终可独立正常行走,2例患者需助行器辅助行走。结论椎体成形术后手术椎体感染会导致背部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加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相应的抗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脊柱炎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8例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2.4岁;骨折椎体:T11 5例,T12 9例,L1 11例,L2 3例;既往手术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1例。手术方法:后路切除棘突、椎板,经侧方切除关节突、横突,部分切除椎体、骨水泥及上下椎间盘,神经减压,椎体间人工椎体固定,后路钉棒矫形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82.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96.2 mL。28例患者术后随访8~29个月(平均19.8个月),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cobb角由术前的41.3°±10.3°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6.4°±2.5°,VAS评分由术前的(7.3±1.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5±1.0)分,JOA评分由术前的(8.4±2.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3±2.5)分,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可一期进行骨水泥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有很好的疗效。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束熔融(EBM)制备多孔钛合金融合器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椎间融合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设计和EBM技术制备多孔钛合金(Ti-6Al-4V)融合器,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征和微观结构,通过体外力学试验评估其弹性模型和抗压强度,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评估生物相容性。选取12只雄性成年小尾寒羊,建立小尾寒羊颈椎椎间融合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只。实验组置入3D打印椎间融合器,对照组置入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中空处含有碎骨粒)。术后6个月行X线片检查,观察融合器是否有移位、松动或下沉;Micro-CT观察椎间隙骨小梁生长情况;组织学观察微观结构下椎间融合情况,分析两组融合器内的矿化骨百分比(MBF)和材料-骨结合百分比(BA)。结果多孔钛合金融合器是一个中间为八面体金属小梁、外围为金属框的结构,金属小梁的直径为(413±78)μm,孔径为(597±46)μm,孔隙率为(54.8±5.8)%;弹性模量为(19.6±0.8)GPa,压缩强度为(37.6±2.3)GPa,刚度为(17 633±882)N/mm;多孔钛合金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两组X线片均未见融合器出现移位和松动。两组Micro-CT检查可见贯通整个椎间隙的骨小梁分布,实现了骨性融合;实验组新生骨组织对金属小梁形成了结合紧密,对照组新生骨质和PEEK融合器之间仍可见到空隙。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椎间隙MBF为(43.7±10.6)%,与对照组[(46.5±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骨小梁和PEEK融合器交界处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包裹,骨组织与PEEK融合器未形成紧密融合;实验组BA为(53.7±12.8)%,对照组为(7.5±2.8)%(P<0.05)。结论EBM制备多孔钛合金融合器具有合适的力学性能和孔隙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椎间融合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假体和植入物 假体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早期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疼痛及腰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其中于患者术后恢复期间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早期干预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于患者术后恢复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腰部功能恢复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及随访检查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w、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 w、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残留腰痛、腿痛及直腿抬高阳性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早期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能改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以及患者腰部功能恢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维持治疗效果,减少复发。

  • 标签: 个性化护理早期干预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疼痛 腰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的不同孔隙率人工骨小梁的3D打印加工精度及生物力学性能,为骨科钛合金内置物生物力学性能的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30岁,身高175 cm,体重70 kg),采集其腰椎CT扫描数据,利用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5种不同孔隙率的仿生人工骨小梁,根据孔隙率的差异分为Tra_A(73.7%)、Tra_B(74.1%)、Tra_C(80.0%)、Tra_D(80.2%)、Tra_E(85.7%)5组。利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3D打印技术将各组人工骨小梁加工成直径18 mm、高度20 mm的圆柱状钛合金材质假体,每组加工3个试样。利用工业显微镜对每组试样进行扫描,对比其实际孔隙率和理论孔隙率,评估加工质量;通过体外力学测试,对各组人工骨小梁试样的极限载荷、屈服强度及弹性模量进行测量,评估生物力学性能。结果所有试件内部无裂纹、连接杆断裂、钛合金粉末堆积等不良现象。5组人工骨小梁试件的实际孔隙率平均值分别为66.0%、65.5%、71.8%、72.5%、78.1%,与理论孔隙率相比,分别偏小10.5%、11.6%、10.2%、9.7%、8.8%。体外力学测试显示,5组人工骨小梁试件极限载荷平均值分别为23.6 kN、18.9 kN、17.0 kN、16.3 kN、10.7 kN,屈服强度平均值分别为72.2 MPa、58.7 MPa、54.9 MPa、52.2 MPa、36.1 MPa,弹性模量平均值分别为7.5 GPa、6.3 GPa、4.5 GPa、4.3 GPa、2.4 GPa,三者随着人工骨小梁孔隙率的增大均呈减小趋势。结论基于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的仿生人工骨小梁结构通过SLM 3D打印加工而成的钛合金试件具有较好的加工质量,且随着孔隙率增加,其加工精度更好。随着孔隙率增加,人工骨小梁的极限载荷、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减小趋势。

  • 标签: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骨小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