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是导致我国30岁以上成人视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并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可预防98%致盲性DR。然而,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健康意识薄弱,目前仅50%~60%糖尿病患者每年接受DR筛查,因此需要建立DR早筛、早防、早治疗和终身随访监测的防治体系。本文从DR全程监测的重要性、分级诊疗是DR的防控重点、重视青少年DR的随访监测3个方面展开论述,强调应对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多级别、多维度、多模式精准全程监测,以期促进临床提高DR的防治效率,积极减轻与疾病相关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随访研究 普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自然人群中40岁以上高度近视眼患者后极部眼底形态学参数的长期变化规律。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纵向研究。纳入“北京眼病研究”中完成了2001年和2011年2次调查、彩色眼底像可供判读的71例(110只眼)高度近视眼(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 D)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7例,女性44例。2011年时患者的年龄为(56.2±9.5)岁。根据病理性近视眼研究小组荟萃分析中对病理性近视眼的定义对2001年眼底像进行判读,110只眼被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眼组(79只眼)和病理性近视眼组(31只眼)。分别对2001年和2011年的彩色眼底像中的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包括视盘倾斜度、视盘旋转度、β萎缩弧面积、视盘中心凹距离、视盘萎缩弧颞侧缘距离、中心凹萎缩弧颞侧缘距离、血管弓垂直距离,并分别对所有受试者、单纯性高度近视眼组、病理性近视眼组2次随访参数采用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参数10年变化值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受试者中视盘倾斜和视盘旋转的发生率分别为41.1%(44/107)和63.3%(68/107),2001年和2011年的视盘倾斜度分别为1.34±0.31和1.34±0.33,视盘旋转度分别为30.4°±26.3°和30.0°±25.3°,2001年和2011年视盘倾斜度差异(Z=-0.317)和视盘旋转度差异(t=0.159)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的β萎缩弧的面积[1.34(0.45,3.73)mm2,Z=-7.295]、视盘中心凹距离[(5.18±0.54)mm,t=-3.523]、视盘萎缩弧距离[1.55(0.24,2.16)mm,Z=-6.825]分别较2001年β萎缩弧的面积[1.05(0.23,1.88)mm2]、视盘中心凹距离[(5.08±0.43)mm]、视盘萎缩弧距离[1.39(0.77,1.93)mm]显著增大(P<0.05);血管弓的垂直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58,P>0.05)。而单纯高度近视眼组和病理性近视眼组中心凹萎缩弧距离变化规律不同:单纯性高度近视眼组2011年中心凹萎缩弧距离较2001年显著缩短(Z=-3.221,P<0.05),而病理性近视眼组中心凹萎缩弧距离无明显变化(t=0.655,P>0.05)。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较大的β萎缩弧面积变化值与大的角膜曲率(r=0.462,P<0.05)和较长的眼轴显著相关(P<0.05);较大的视盘中心凹距离改变与低的最佳矫正视力(r=0.348,P<0.05)和较长的眼轴(P<0.05)显著相关;较大的视盘萎缩弧距离变化和低的最佳矫正视力(r=0.538,P<0.05)和长眼轴(P<0.05)相关。此外,近视眼黄斑病变的进展(Z=-3.425,P<0.05)以及单纯性高度近视眼进展为病理性近视眼(Z=-2.911,P<0.05)都和更加显著的β萎缩弧扩大相关。结论40岁以上的高度近视眼患者,随着高度近视眼的发展,视盘形态相对稳定,而视盘黄斑距离和β萎缩弧会不断增大,这可能是由眼轴增长所致;β萎缩弧的变化可能是近视眼黄斑病变进展的预测指标。(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08-915)

  • 标签: 近视 近视,退行性 轴长度,眼 视盘 萎缩 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