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了解在诊断转移肝癌疾病中,B超应用于其中的临床诊断特点和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已经确诊为转移肝癌的患者群体中选取研究对象,总计有114例患者参与研究,我院对这些患者分别予以B超和CT进行诊断,将其结果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相应的确诊率和漏诊率大小,同时对患者超声诊断结果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在B超影像学检测结果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左半肝还是右半肝、两侧肝脏的转移肝癌疾病患者,在其B超影像学结果的各项指标中并无明显差距(P>0.05),其中的统计学意义不符合存在标准要求;在对比确诊率和漏诊率结果中,B超诊断的确诊率为91.23%(104/114)、漏诊率为8.77%(10/104),CT诊断的确诊率为93.86%(107/114)、漏诊率为6.14%(7/104),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确诊率和漏诊率结果中可以看到,B超诊断的漏诊率稍微高于CT诊断,然而两组统计结果在统计学数据处理中并不具备明显差异,组间P值大小(P>0.05),统计学意义不符合存在标准要求。结论:结合本次研究结果,临床建议将两种诊断方式进行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转移肝癌的诊断应用价值,与此同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B超诊断方式,不仅更为容易进行操作,同时还可以实现无创诊断、其诊断费用成本也相对比较低。

  • 标签: 转移性肝癌 诊断结果分析 B超检测 病理学结果 漏诊率大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多参数MRI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共91枚甲状腺结节的MRI表现,观察结节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信号、是否伴囊变、增强程度、强化方式及周围结构侵犯,测量ADC值,绘制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分,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良恶性结节MRI征象。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联合诊断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评价MRI征象和联合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结节大小、形态、边缘、囊变、T1WI信号、ADC值、强化方式、TIC类型及甲状腺被膜是否侵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边界不清楚(OR=77.61)、无囊变(OR=36.11)和TIC类型(OR=83.41)是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独立预测因素,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9、0.788、0.751。将三者联合建立诊断模型,其AUC为0.977,灵敏度为0.986,特异度为0.904。结论甲状腺多参数MRI可用于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联合独立危险因素边界不清楚、无囊变、平台或流出TIC类型的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磁共振成像 表面线圈
  • 作者: 何品 胡尔曼•巴合提别克 张妙如 刘周 王士旭 梁龙飞 龙莉 邓文明 魏明辉 罗德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射诊断科,深圳518000,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头颈外科,深圳 518000,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射诊断科,深圳518000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的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45例,术前均行颈部DCE-MRI增强检查,获取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和非定量参数:增强曲线下初始面积(initial area under the gadolinium curve,IAUGC)、最大增强斜率(maximum slope of increase,Max Slope)、对比增强比率(contrast enhancement rate,CER)以及时间-信号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s,TIC);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Fisher检验分析两组间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来评价DCE-MRI中的各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诊断效能。结果在4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良性结节12个(良性组),恶性结节34个(恶性组),良性结节:平均Kep、Ktrans、Ve值分别为(3.63±2.83) min-1、(1.41±1.01) min-1、(0.48±0.19) min-1;恶性结节分别为(2.70±2.42) min-1、(1.23±1.23) min-1、(0.51±0.22) min-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良性结节:Max Slope、CER、IAUGC值分别为(0.10±0.10) s、(2.04±0.67) s、(0.78±0.38) s,恶性结节分别为(0.07±0.10) s、(1.55±0.67) s、(0.94±0.67) s,且两组间CER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对于区分良恶性结节的最佳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0.75、0.6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TIC曲线显示甲状腺恶性结节多表现为Ⅱ曲线,良性结节多表现为Ⅲ曲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DCE-MRI中的半定量参数(CER)及TIC曲线类型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初步数据显示基于DCE-MRI的定量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价值有限,尚需要更大样本研究证实。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定量分析 半定量分析 时间信号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的术前多参数MRI特征对甲状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51例,均行甲状腺病灶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前均行3.0 T增强MRI扫描。以术后病理为对照,分析比较转移淋巴结和非转移淋巴结的MRI征象,构建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模型。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用于构建预测模型,ROC曲线用于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51例甲状腺癌患者共135枚淋巴结纳入研究,其中转移淋巴结74枚,非转移淋巴结61枚。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长短径、ADC值、T1WI和抑脂T2WI信号、形状、边缘、是否囊变、强化程度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抑脂T2WI呈混杂信号、明显强化、低ADC值(<0.91×10-3 mm2/s)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这3个MRI征象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其AUC为0.93,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88.5%。甲状腺癌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时,其Ⅵ区非转移淋巴结的长径、短径均大于不伴桥本氏甲状腺炎组(P<0.05)。结论术前多参数MRI特征对甲状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转移淋巴结多表现为抑脂T2WI呈混杂信号、明显强化、更低的ADC值,为甲状腺癌的术前临床决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依据。

  • 标签: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表面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