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头癣是一种常见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头癣愈后可形成萎缩性瘢痕或永久性秃发,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明确头癣发病机制意义重大。目前头癣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尚无系统相关研究综述。该文针对头癣发病机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镜下真菌-头发形态学变化、头癣与蛋白酶、头癣与宿主免疫等方面详细介绍最新研究动态。

  • 标签: 头癣 发病机制 扫描电镜 蛋白酶 宿主-免疫
  • 简介:构建核心种质是植物遗传资源研究热点和重点之一,对种质资源鉴定、保存、利用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遗传资源核心种质概念及其构建方法,综述了园艺作物核心种质构建研究新进展,并对今后该领域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种质分组及取样策略是园艺作物核心种质构建方法研究重点;应及时构建一批大宗园艺作物以及我国原产和特产园艺作物核心种质;高度重视基于重测序技术快速、精准、高通量地挖掘园艺作物核心种质优异基因研究以及要加强科研管理与协作,切实提高我国园艺作物核心种质研究成果共享性等观点,为园艺作物种质资源深入研究与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 标签: 园艺作物 种质资源 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目的探讨硼酸对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菌株生长状态和细胞形态影响。方法用加入0%、0.1%、0.15%硼酸(w/v)Lee’sglucose培养基于25℃和37℃分别培养8株临床分离白念珠菌,观察各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状况。结果25℃培养条件下,0.1%硼酸明显抑制白念珠菌生长,其中对HJ065抑制效果最明显,0.15%硼酸进一步抑制白念珠菌生长,并且SC5314、HJ058菌株菌丝生长能力随硼酸浓度增高而减弱。37℃培养条件下,硼酸对白念珠菌生长状态和菌丝生长能力抑制效果较25℃更明显。相同培养条件下,硼酸对不同CAI重复数白念珠菌抑制效应存在差异。结论硼酸对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菌株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菌株差异性。其抑制作用与培养温度有关:表现为生理温度下抑制作用更明显。硼酸对8株白念珠菌抑制作用与CAI重复数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白念珠菌 硼酸 耐受性 CAI
  • 简介:利用663份山西省普通菜豆资源基于14个农艺性状,采用比较不同分组原则、取样比例和总体取样量不同组合取样方法,确定了“地理来源+平方根比例+20%总体取样量”为山西省初级核心种质构建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对663份资源中一些具有极端性状资源进行选择,最终确定152份普通菜豆可作为山西省普通菜豆初级核心种质。通过总体与初级核心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数量性状均值比较,数量性状极值、变幅和标准差比较,性状多样性差异性分析和各性状总体分布χ^2检验,最终得出:152份普通菜豆资源能够代表山西省普通菜豆资源总体,可作为山西省普通菜豆评价和创新利用优先样品集。

  • 标签: 普通菜豆 初级核心种质 农艺性状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 简介:黑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一类暗褐色或黑色物质,在真菌主要存在于细胞壁,与真菌形态和毒力密切相关,具有增强真菌在逆环境中存活力、抵抗宿主免疫攻击和耐受抗真菌药物等作用。随着临床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现象增多,探讨真菌黑素与其抗药性关系将为阐明真菌感染发病机制奠定基础,为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本文重点从真菌黑素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致病真菌抗药性方面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真菌黑素 抗药性 致病性真菌
  • 简介:生长素应答因子(ARF,auxinresponsefactors)是一类可以结合在生长素应答基因启动子部位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至关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谷子为材料,共鉴定出24个ARF基因,命名为SiARFs。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谷子SiARFs基因结构、染色体分布、基因倍增模式、系统进化以及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iARF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除2号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上都有该家族基因,基因扩增模式为分散复制与片段复制。SiARFs基因家族具有相对保守结构,即包含1个保守B3DNA结构域、ARF结构域和Aux/IAA结构域,ARF蛋白3D结构含有3个α螺旋和7个β折叠结构。进化树分析表明谷子ARF蛋白和物种相近高粱、玉米聚在一起。大多数ARF基因在谷子根、茎、叶和穗中都有表达,且不同基因表达量有较大差异。

  • 标签: 谷子 ARF 生物信息学分析 蛋白结构
  • 简介:涮辣和雀辣是我国云南地区有特色两个地方品种。本文分别基于园艺性状和90份不同类型辣椒资源利用均匀覆盖12条染色体29个SSR标记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园艺性状以及分子水平上涮辣归属于中国辣椒(C.chinese),雀辣更倾向归属于灌木辣椒(C.frutescens)。

  • 标签: 植物学分类 园艺性状 遗传结构 进化树
  • 简介:目的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对酵母样真菌鉴定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临床检出142株酵母样真菌标本同时采用MALDI-TOF-MS技术和传统真菌培养方法进行鉴定,记录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于常见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鉴定率很高(100%),符合率较高(100%);对于少见葡萄牙念珠菌、解脂念珠菌、产朊念珠菌,两种方法符合率较低,分别为25.00%、00.00%、00.00%。结论MALDI-TOF-MS技术对酵母样真菌鉴定率较高,操作简便快速,是传统真菌培养鉴定有力补充,可将其推广应用于酵母样真菌早期快速鉴定。

  • 标签: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 酵母样真菌 鉴定
  • 简介: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重要病毒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方法,将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抗病育种效率。本研究利用前期研究开发2个分子标记Indel186-9和SCAR112,检测100份常用玉米自交系标记基因型,结合100份玉米自交系抗性表型鉴定结果进行2个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种质资源中高抗病材料较少,亟待进行抗病改良。本试验所用自交系包括不同血缘,抗源主要来源于PB和平头种质。Indel186-9标记和SCAR112标记选择符合率均达到80%,同时使用两者选择符合率达到91.67%,其中抗病选择符合率达到100%。Indel186-9和SCAR112标记分别可以使抗病级别从平均7.26级提高到平均2.4级,平均7.63级提高到平均4.27级。试验证明2个标记均可用于对玉米抗矮花叶病材料选择,正确组合使用可提高对玉米抗矮花叶病材料选择效率。

  • 标签: 玉米 矮花叶病 甘蔗花叶病毒(SCMV) 分子标记 选择效率
  • 简介:为研究直立穗突变体R1338和R334在抗倒伏特性方面的遗传力与配合力,选用弯曲穗型不育系川农1A、ABG15s和2个含有DEP1直立穗基因直立穗不育系E69A、E102A。与蜀恢498及其直立穗突变体R1338、11334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比较F.基部各节抗倒伏特性。发现F,基部各节抗折力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性,抗折力与茎节直径和茎壁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水稻基部节抗倒伏能力主要影响因子为茎节抗折力和弯曲力矩,抗折力越大、弯曲力矩越小其倒伏指数也就越低;2个直立穗突变体基部节倒伏指数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低于野生型,其中R1338倒伏指数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更低一些。因此利用直立稳亲本配组可以显著改良杂交后代抗倒伏能力。

  • 标签: 直立穗突变体 抗倒伏性 遗传力 配合力
  • 简介:目的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在诊断马尔尼菲青霉感染(PSM)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2015年间确诊PSM患者37例、其他真菌感染患者17例、健康志愿者30例血清,进行GM试验检测;同时评价其中4例PSM患者治疗前后GM值变化,计算诊断指标并分析评价。结果GM试验对PSM患者总体敏感度为78.38%,特异度为82.98%;其中对HIV阳性PSM患者敏感度为76.47%,特异度为97.87%;对HIV阴性PSM患者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4.78%。4例随访PSM患者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GM水平逐渐下降。结论GM试验对PSM有一定诊断价值,尤其对马尔尼菲青霉流行地区HIV感染者,早期诊断PSM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病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 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体外抗菌活性和生物膜影响,为临床真菌感染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连续稀释法测定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敏感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XTT法检测其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50%细胞活性浓度(SMIC50),镜下观察对生物膜形态影响。结果白念珠菌对薰衣草精油高度敏感,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MIC为12.5μL/mL,MBC为25μL/mL;对生物膜SMIC50是100μL/mL,对白念珠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薰衣草精油在体外对白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 标签: 白念珠菌 薰衣草精油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生物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细菌感染对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影响。方法排除影响G试验结果干扰因素后,选取符合入组条件血培养细菌阳性及血培养阴性患者各40例,采集血清进行G试验检测。结果40例血培养细菌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菌22例,革兰阴性菌18例,其中只有1例大肠埃希菌G试验结果为阳性,4例在灰区,其余为阴性。40例血培养阴性标本3例G试验结果在灰区,其余为阴性。血培养细菌阳性组与血培养阴性组G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细菌感染对G试验检测干扰较小。

  • 标签: (1 3)-β-D-葡聚糖 菌血症 交叉反应
  • 简介:目的探寻隐球菌性脑膜炎小鼠模型中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er,VEGFR)在感染隐球菌后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尾静脉接种隐球菌菌悬液方法构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小鼠模型(n=30)为实验组,根据模型建立后5个时间点(6h、12h、24h、48h、72h)分为5组,每组6只;对照组(n=6)尾静脉接种等量生理盐水。采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测定小鼠脑组织中VEGFR1和VEGFR2蛋白。结果实验组小鼠脑组织中VEGFR1和VEGFR2蛋白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小鼠感染隐球菌后脑组织VEGFR表达下调,可能是隐球菌感染致脑水肿继发保护机制。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小鼠模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突变体是基因功能研究和品种改良重要材料。本研究对一个中品661EMS诱变株型突变体(it1)进行了表型和生理鉴定,旨在为该突变体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株型紧凑,节间缩短,叶片变小呈深绿色且皱缩;突变体高度降低为野生型2/3,但节间数目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别,说明it1株高降低是由每个节间长度缩短造成,与节间数目无关;突变体分枝数、荚数、粒数、叶柄长度及夹角、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野生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本研究结果为控制突变相关基因定位、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以及育种利用提供了优良种质和理论依据。

  • 标签: 大豆 EMS 株型 突变体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结果更可靠真菌直接镜检方法。方法对600例临床高度疑似真菌感染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进行真菌直接镜检。结果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真菌检出率分别为97%和88.5%。结论荧光染色法是一种适合临床、快速有效真菌镜检方法。

  • 标签: KOH湿片法 真菌直接镜检 真菌荧光染色法 真菌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6月间临床G试验住院患者结果,分析G试验诊断真菌感染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等能力指标。结果真菌感染组G试验检测值228.4±250.1pg/mL,非真菌感染组G试验检测值32.6±13.6pg/mL,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G试验对真菌感染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83%、92%、88%、89%、87%、0.75。结论G试验是真菌感染重要早期实验室指标之一,对其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真菌感染诊治水平,特别是阴性结果对排除真菌感染意义更大。

  • 标签: (1 3)-β-D-葡聚糖 G试验 侵袭性真菌病
  • 简介: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稻品种冈46B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D63,并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显示D63突变体花药瘦小呈乳白色,花药内完全无花粉粒,属于无花粉型雄性不育。与野生型亲本冈46B相比,D63突变体成熟期株高降低了13.7%,穗伸出度减少了266.7%,自交结实率为0,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突变基因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粒区域InDel标记J2和J4之间,与J2和J4遗传距离分别为0.2cM和0.1cM,该定位区间物理距离为105.8kb。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D63突变体在编码分泌性成束糖蛋白基因LOC_Os02g28970编码区第1580位碱基A突变为C,使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第527位组氨酸(His)突变为脯氨酸(Pro)。D63突变体与已报道mtr1突变体表型上不同之处主要是后者花药含有败育花粉粒,二者表型上差异可能是由于LOC_Os02g28970基因序列突变位点不同,以及它们分别属于籼、粳亚种2个不同遗传背景所致。

  • 标签: 水稻 雄性不育 核不育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病临床特点提高对非HIV患者马内菲蓝状菌病认识。方法分析并总结9例马内菲蓝状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6例无基础疾病,3例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患者有骨损坏,2例有皮疹,淋巴结肿大7例,贫血7例,脾增大7例,肝大5例,体重下降5例,6例患者接受抗结核或非结核治疗。最后有6例患者治愈或好转,3例死亡。结论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使用是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主要原因。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需与结核病等疾病相鉴别。抗真菌治疗与患者预后有密切相关性。

  • 标签: 马内菲青霉菌 非艾滋病患者 播散真菌感染 马尔尼菲蓝状菌
  • 简介:栽培一粒小麦是普通小麦近缘种,遗传多样性丰富,蕴含丰富抗病基因,是小麦抗病性改良重要资源。本文对栽培一粒小麦抗白粉病材料3AA30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3AA30中含有一个隐性抗白粉病基因,暂命名为ml3AA30,找到了5个与该基因连锁SSR分子标记Xgwm6、Xcfd39、Xcfa2185、Xcfa2141、Xcfa2155及2个STS标记Xmag2170、Xmag1491,并构建了ml3AA30遗传连锁图,将该基因定位在小麦5A染色体长臂上。本研究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抗源材料。

  • 标签: 栽培一粒小麦 3AA30 抗白粉病基因 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