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显现。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瓶颈性约束,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文章概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减排目标的背景,分析了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 标签: 节能减排 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
  • 简介: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突发性强灾害天气预警系统(EWSSWE)”2006年6月6日通过验收。该系统是一个依托动力模式的数值预警系统,以WWW为平台,融贯了多种天气预报新技术,集富含信息量的强对流指数诊断预测、基于卫星和雷达产品的外推以及动力模式数值天气预报于一体;该系统开发的冰雹预报产品使本来并非预报量的冰雹作为动力模式后处理的产品输出从而赋予动力模式以直接预报冰雹的功能

  • 标签: 天气预警系统 突发性 灾害 数值天气预报 动力模式 雷达产品
  • 简介:基于k阶最近邻距离丛集点提取算法及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将其应用于群发性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中,定义年代际群发性指数以及群发高值区,对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群发性规律和年代际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极端低温事件群发性指数70年代在南方地区的加强很可能为该年代际偏冷的气候背景贡献了主要作用;大暴雨事件的群发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这和大暴雨事件的定义可能存在联系;强降水事件的高群发带与中国近50年多雨带的分布格局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标签: 极端温度事件 极端降水事件 群发性 年代际群发性指数
  • 简介:2012年,中国房间空气调节器(空调器)保有量约为3.57亿台,依据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得到保有量装机容量,采用各省市夏季平均温度估算超过26℃的时间作为运行时间计算得出年电力消耗约3.28×10^11kW·h,折合碳排放约为318MtCO2当量。由于空调器国内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预计到2030年保有量将达到当前的4~5倍。在电力结构不变情景下,空调器总体能效提高1倍,2030年空调器电力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约为603MtCO2当量。假设空调器总体能效提高1倍、高能效产品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并伴随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如水电、核电、太阳能等低碳能源比例不断提高,在满足中国空调器需求的前提下,2030年中国空调器电力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争取控制在当前的水平。

  • 标签: 房间空气调节器 电力消耗 能效 温室气体排放
  • 简介:为了分析植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在2000年1-6月期间,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科学家共同发展和研究了一套自动的气相色谱系统和分析方法.该系统引入一个小型冰箱以除去空气样品进样时的水分,得到了对挥发性有机物样品进行分析时比较好的准确度.在5℃以及稳定的进样速率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比较好的除水效果.对NCAR附近的大气进行了采样,并利用此系统做了分析.本文简单介绍此自动系统以及样品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此套系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如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等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 标签: 挥发性有机物 气相色谱仪 异戊二烯 萜烯 植物 大气
  • 简介:“突发性强灾害天气预警系统”项目旨在为气象部门提供一套预测功能先进且响应迅速,同时具有业务化应用前景的突发性强灾害天气预警系统“瑷飓雯”(EWSSWE:EarlyWarningSystemforSevereWeatherEvent)原型。

  • 标签: 天气预警系统 突发性 灾害 WEATHER SYSTEM 预测功能
  • 简介:据了解,对有自动传报接口的发报台站、编报完成后迟发甚至漏发的情况为数不少,为此,在测报程序的12行、23行、24行和340行插入一个变量T9(附相应行程序、画线处为插入)。其作用是:编报完毕、显示屏显示“Fa,…”字样后,过3分钟左右,机内扬声器开

  • 标签: 发报台 行程序 龙泉县 业全 行中
  • 简介:利用天气图、物理置、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4年6月29—30日发生在西安市的特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发生在冷锋云系前部,500hPa槽前的弱冷空气触发对流产生;远距离台风为特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特大暴雨分别发生在一次强对流和一次弱对流环境中,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中-β尺度对流云团和一片低云;强对流云体高度为15km,弱对流云体高度为9km。

  • 标签: 特大暴雨 弱冷空气 台风 强对流 弱对流
  • 简介:大家知道,BASIC语言对文件的操作不具备子目录功能,这给许多应用问题带来不便,借助于DOS(3.20以上版本)提供的SUBST命令,即可以很方便地为BASIC增加对目录结构文件的操作功能。SUBST命令的主要功能是指定一虚拟驱动器字母代替一个路径名,其格式为:[d:][Path]SUBSTd:d:Path前面的[d:][Path]为SUBST命令所在的路径为可选的,SUBST后第一个d:为指定的

  • 标签: BASIC 操作功能 目录结构 程序执行 当前目录 OPEN
  • 简介:对2004年12月丹东地区一次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除天气尺度的冷锋外,其直接影响系统是中尺度海岸锋,它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下发展加强并向内陆移动,其上的中尺度环流形成的低云与冷锋云系的叠加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突发性 中尺度天气分析 暴雪 海岸锋
  • 简介:通过对1998年6月21日强降水的500hPa形势演变过程、中低层形势演变特征、地面形势特征以及物理量场高值中心等因素的分析,找到了一些突发性强降水的预报着眼点.

  • 标签: 突发性 强降水 分析
  • 简介:2013年4月15日,美国专门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J.Hansen在哥伦比亚大学网站(http://environmentaljusticetv.wordpress.com/2013/04/17/exaggeration-jumping-the-gun-and-the-venus-syndrome/)上发表文章,警告地球可能患"金星综合"。4月19日英国《每日邮报》作了报导。所谓"金星综合"是指地球大气可能演变为类似金星当前大气的状态:表面气压约为地球的90倍、气体成分主要是CO_2、表面温度约500℃。当然,如果地球大气转变为这种状态,那显然就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了,

  • 标签: 地球大气 综合症 金星 哥伦比亚大学 表面温度 气候变化
  • 简介:对2001年4月6~7日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从沙尘源、干旱气候背景、天气系统及起沙和扬沙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强沙尘暴与蒙古气旋和高空急流活动的关系.得出: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持续两年的干旱是强沙尘暴形成的气候背景;蒙古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和冷锋后大风是起沙的主要动力;湍流输送和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气流辐散强迫形成的干对流上升气流是沙尘向高空输送的动力机制等结论.作者认为强沙尘暴是挟带大量沙尘的强干对流风暴.

  • 标签: 动力机制 沙尘源 干旱气候 天气系统 高空急流活动 蒙古气旋
  • 简介:介绍了呼和浩特新一代天气雷达不同建设时期应用的不同软件及主要功能,并对部分软件未来的应用前景提出分析意见。

  • 标签: CINRAD/CD 系统软件 功能
  • 简介:该项目目标是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无线电数字探空仪系统,为天气气候分析预报提供更加准确的高空观测资料。多功能高精度GPS探空仪系统由GPS信号接收处理模块、电子探空仪、地面跟踪接收设备和系统资料接收处理软件4部分组成。为实现研制目标,开发研制工作细化为以下内容。

  • 标签: 高精度GPS 数字探空仪 多功能 系统 高空观测资料 天气气候分析
  • 简介:冰冻圈通过气候调节作用为人类营造了适宜的地球人居环境,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高山水电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清洁能源、多样的冰冻圈旅游产品、独特的冰冻圈文化形态,以及特有生物种群栖息地等资源,因此,冰冻圈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在气候变暖驱动和人类活动干预下,冰冻圈服务功能具有增强与衰弱等过程,也存在功能丧失的阈限,因而其服务价值是动态的,是可评估和计算的。通过明晰冰冻圈系统功能,辨识全球不同时空尺度冰冻圈服务功能,初步建立了冰冻圈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可以提高决策者和民众对冰冻圈及其服务功能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同时,对于全球不同冰冻圈及其重点影响区各级政府实施冰冻圈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宏观决策,以避免追求短期经济行为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冰冻圈 功能与服务 价值评估 框架构建
  • 简介:通过构建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指数和降雨强度指数,最终建立降雨型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模型,将全省按灾害易发性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区域。借助ArcGis平台,用栅格数据模型(Raster)来表现评价因子的地理分布,进行深入的空间分析和处理。

  • 标签: 地质灾害 降雨 易发性程度分区 评价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 简介:利用NECP1°×1°间隔6h再分析资料、卫星TBB资料、榆林多普勒雷达以及本地加密观测资料,对2017年7月23日榆林城区短时突发性暴雨成因及中尺度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产生的,副高外围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带来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卫星云图和雷达上表现为中β尺度对流雨团和多个γ尺度强对流雨团;0~6km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对流不稳定能量和中低层强辐合,为短时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环境场;地面图上干线触发了暴雨的产生.中尺度辐合的维持,使得飑线附近不断触发新的对流雨团,tBB〈-60℃区域与短时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分级最优Z-I反演降水估测产品能更好地反映中尺度对流性降水的量级,对预报员判别短时强降水具有指示作用.

  • 标签: 环流背景 中小尺度 干冷侵入 降水估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