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经过1994~1998年对食用的栽培研究,结合陇南山区温、湿、风等气象要素和暴雨、连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分析,提出陇南山区食用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和对策。

  • 标签: 食用菌生产 气象问题 对策
  • 简介:基于2005年4~9月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盘锦湿地优势植物芦苇的群落学特性。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峰值出现在7月,4~7月茎重与叶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地下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垂直变化,其中0~30cm的芦苇须根最大值出现在7月,根茎最大值出现在6月,30~40cm深度为生物量变化在垂直剖面的分界线;根冠比以7月为最低。分层营养物质在30cm以下积累。

  • 标签: 湿地 芦苇 群落生物量 根冠比 动态特征
  • 简介: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生长季6-9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的土壤细菌、放线、真菌以及微生物的总数在生长季节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湿地的土壤细菌、放线以及微生物的总数在8月达到最小,而真菌数量在7月达到最小。湿地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大,其次是放线,最少的是真菌。对细菌、放线、真菌以及微生物总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放线与微生物总数主要受水分影响,而真菌则受水分与气温的协同作用影响。

  • 标签: 芦苇 湿地 细菌 放线茵 真菌 微生物总数
  • 简介: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动力学环流模式所模拟的海洋环流场,建立了一个全面的二维海洋碳循环模式。此模式摒弃了传统箱模式的缺陷,充分考虑了诸如大气与海洋间的碳交换、光合作用和氧化分解、碳酸钙的产生和溶解、悬浮颗粒物的下沉等过程,尤其是在模式中耦合进了以往甚少考虑的海洋生物过程对碳循环的影响,引入了详尽合理的参数化方案。通过模拟发现:在稳定状态下,大气和海洋中总碳含量分布依赖于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及边界条件,水平扩散系数和光合作用常数率对各化学量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 标签: 海洋动力学 环流模式 参数化方案 海洋环流 碳循环 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