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构建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是实现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重要环节。在对我国当前已实施碳排放管理标准的梳理基础上,确定了将碳排放管理标准按照标准性质、应用主体和全生命周期阶段3种分类方法,选择三维坐标系为体系框架建立方法,以每种分类方法为坐标,建立我国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当前我国碳排放管理相关标准缺失较多,将标准体系框架进行填充后,共列举出44类下阶段需完善的标准项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议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结合不同行业和部门排放特征制定不同类型的标准,根据标准目的分类衔接国际相关标准,以及结合碳排放控制工作部署分步骤开展的原则,并提出完善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的相关建议。

  • 标签: 碳排放管理 标准 低碳
  • 简介: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公布的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现代化电子设备和人员、财产密集场所的大量增多和集聚,雷击事件和雷电灾害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呈多样性方式发展,科学防雷已成为现代社会防灾减灾的重要课题.防雷减灾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浙江的大局,需要政府主导依法管理,增强意识普及科技,协同配合科学防御,构建社会性防雷减灾工作体系.本文立足浙江,放眼全国,就构建社会性防雷减灾工作体系提出探讨和建议.

  • 标签: 构建 社会性 防雷减灾 工作体系 防雷减灾工作 社会性
  • 简介:低碳经济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进化的一类经济模式的总称,能源低碳化、能源高效利用、能源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可以说,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

  • 标签: 优化能源结构 低碳 经济模式 高效利用 技术创新
  • 简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影响,台湾海峡海域长期以来缺少海上气象探测设备,这片海域的海洋气象资料一直是一片空白。“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在大力构建陆上区域气象探测网的同时,为提高台湾海峡海域海洋气象、海洋环境的实时观测和海洋灾害预警预报能力,

  • 标签: 气象资料 海洋气象 探测网 海上 填补 气象探测设备
  • 简介: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气象培训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形成。笔者通过对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构建气象培训服务保障体系实践的回顾与分析,对如何做好新时期气象培训服务保障工作进行了思考。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干部培训 服务保障 保障工作
  • 简介:介绍了基于Internet的vPN网络技术建设而成的抚州气象网站的系统特点,以及信息服务器、客户端的配置、页面模块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希望能对各级台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气象 网站 结构 实现
  • 简介:介绍了基于B/S结构的网上考试系统应用于气象部门的理论研究,并分析了系统总体结构,提供了一种应用SQL数据库以及ASP编程实现的网络考试系统,详细阐述了科目管理、随机生成试卷等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以及相关数据库表的结构

  • 标签: B/S ASP 网上考试 科目管理 随机生成试卷
  • 简介:利用2006—2013年湖南省不同县市多块油茶样地的产量资料和同时段近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温、光照及降水等资料,在对油茶产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剔除不同样地油茶树龄、品种和土壤等对产量影响的基础上,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油茶不同物候期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并利用气象因子建立了油茶产量模型。结果表明:湖南省油茶开花期的平均气温、果实膨大高峰期的降水日数、油脂转化期和积累高峰期的日照时数及花芽成熟期的平均气温,是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利用气象因子构建的油茶产量预测模型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 标签: 油茶 物候期 气象因子 产量模型
  • 简介: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基础上,如何深化气象财务改革,以适应事业结构调整,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这是摆在气象财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待研究的新课题.1.气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问题1.1资金分配上统得过死,包的过多,资金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1.2新型的气象事业结构体制已经起步,但新型的事业财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 标签: 财务改革 资金供求矛盾 财务管理体制 结构体制 《邓小平文选》 财务工作
  • 简介:L波段探空雷达方位传动采用了谐波传动减速器,就谐波传动减速器的组成、原理及维护方法做了介绍,提出了维护、保养的方法,以供雷达业务人员参考。

  • 标签: 谐波发生器 减速机构 维护
  • 简介:结构调整是气象部门的一项长期任务,是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涉及气象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既是一项长期任务,又要有分阶段的实施目标,必须进一步动员起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一、增强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了适应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开拓服务的需要,近几年来省局在结构调整方面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如省局的W1、W2和M1、M2工程,分别进行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初步调整了台站的业务布局,减少重复劳动,改变了"小而全",改革了业务流程;通过开展专业有偿服务、兴

  • 标签: 气象现代化建设 结构调整工作 管理体制改革 有偿服务 动员起来 业务布局
  • 简介:“干旱化对北方地区农业结构的影响”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的专题之一。该专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3个部分:(1)我国北方地区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及评述;(2)水资源的演变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干旱化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结构的影响及调整方案。目前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研究采用遥感信息解译北方地区植被覆盖度,通过植被覆盖度推算出水土保持作

  • 标签: 干旱化 北方地区 农业结构 水资源 水土保持 保土作用
  • 简介:委员会预料一个分布式和适应的“综合网”能够服务于地球表面多种环境应用。这一由政府、业界和公众共同提供和利用的观测,对于提供关键服务和促进国家和谐、安全和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着眼于未来,委员会更多地侧重于深层次的思考和提出各项建议。为此,研究过程中强调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和影响建立强化的观测系统的有关因子的分析,

  • 标签: 结构 地球表面 经济发展 社会关系 委员会 综合网
  • 简介:运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2010年6月17日和2005年5月31日2次冷涡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2次冷涡天气的三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冷涡强对流天气落区均位于冷涡中心4~7个纬度的西南象限;当正涡度柱倾斜度越大越有利冰雹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垂直上升运动越强越有利冰雹天气的产生;冷涡东南象限500hPa、850hPa温度平流分布均为暖平流时,强对流天气则以降水为主,而冷涡东南象限500hPa为冷平流,850hPa为暖平流时,强对流天气则以大风、冰雹为主;低层强锋生区域与强对流天气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锋生函数正值中心区域北侧常出现大范围冰雹天气;2次过程的强对流天气生成都是由于地面气旋性辐合中心在温度发展中的锋区叠加中有明显的锋生而导致,地面气旋性辐合中心对雷暴的触发及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抬升作用。

  • 标签: 冷涡 冰雹 暴雨 结构特征
  • 简介:通过教育培训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关系的分析,提出在各级气象部门构建教育培训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组织环境,以更好地激励组织成员完成组织目标,并顺利推进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强调教育培训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需要组织管理系统的整体支撑。

  • 标签: 组织成员 教育培训 规划 职业 环境 构建
  • 简介:全球气象合作活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种合作,实际上从气象科学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就像是大气层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那样,为人类的幸福安康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有组织的国家问气象活动,起源于闻名的1853年布鲁塞尔气象会议及随后的国际气象组织(IMO)开展的全球气象协调合作。IMO更是将早期的气象合作引向极致,并最终促成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诞生,并成为世界科学和技术合作和应用的典范。本讲综合介绍WMO成立前的国际主要气象活动。

  • 标签: 气象科学 协调合作 国际组织 WMO 世界气象组织 框架
  • 简介:通过对浙江省种植业结构的调查研究,摸清了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根据1961~2000年基本气候资料,分析了浙江省农业气候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必须顺应气候变化,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 标签: 种植业 结构调整 气候变化 资源利用 浙江 气候资源
  • 简介:地表形变与地震、火山爆发和山崩有着直接的联系。地表形变观测可用来预测地震的可能性,预报火山爆发和山崩的地点和时间。对地表形变的全球观测会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减少结构性危害,提高民众的健康和安全水平。监测地表形变对改善开采碳氢化合物赴的安全性和效率管理地下水资源以及为今后提供碳封存管理信息非常重要。

  • 标签: 地表形变 生态结构 动力学 地震科学 火山爆发 管理信息
  • 简介:本研究应用经济学经典的生产函数法,拟将气候因子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加入其中,构建一个关于气象-经济敏感性的模型,并据此做出相应的敏感性评估。本文将主要介绍第一部分工作:引入生产函数法和气候因子构建。经过一系列计算处理,共得到全国31省(区、市)的1980—2004年共25年的度日资料、季节和全年的降水量、季节和12个月逐月的降水量距平、以及季节和全年的干旱指数等共计30个气候因子的资料序列。

  • 标签: 生产函数法 敏感性分析 气象因子 气象经济 气候因子 生产要素
  • 简介:2003年,青海省气象局依托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遥感中心和54个气象台站,建成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并投入业务化。5年来,广大气象科技工者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作为服务生态立省战略的切入点,在草地、水资源、土地沙漠化、土壤水分、土壤侵蚀、大气沉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碳通量、雪情及雪灾、草原和森林火灾、湿地、湖泊等方面开展动态监测,实时发布监测产品,直接服务于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标签: 生态 监测 评估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