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吉林省西部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是中国最大面向湿地恢复与保护生态水利工程,是新时期践行中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和水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积极履行《国际湿地公约》战略需求。针对该项工程多湿地连通、多水源和多工程供水、水系连通和水资源调度复杂性等特点,从工程实践需求出发,重点阐述亟需解决河湖水系连通优化网络构建、湿地多水源生态补水技术、湿地供水优先次序评价和基于河湖水系连通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四大关键问题研究内涵和框架,为保障吉林西部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水资源调度与运行管理提供支撑,确保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

  • 标签: 湿地群 多水源 河湖水系连通 水资源配置与调度 吉林省西部
  • 简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湿地景观出现破碎化现象,为了探讨未来湿地景观演化规律,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将成为预测未来湿地景观演化重要手段之一。分析了湿地景观变化驱动因子,将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归纳为基于过程湿地景观模型和基于格局湿地景观模型。基于过程湿地景观模型(如PBS、SWEDI、BTELSS和WLS模型等),侧重反映湿地景观变化生态学过程,但所需基础数据不易监测,建立模型难度大,不易推广;湿地景观格局模型(如CA-Markov、ANN、CLUE-S和GM模型等),一般是基于土地利用变化通用模型,将湿地作为一种景观类型,侧重考虑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未能充分考虑其生态过程。对湿地景观模拟模型研究予以展望,认为需要(1)加强湿地景观驱动机制定量化研究;(2)促进湿地景观格局-过程模型耦合;(3)注重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尺度推绎;(4)应该提高湿地景观模拟模型普适性,使其能够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区域尺度湿地景观演化规律。

  • 标签: 湿地景观 格局 模拟 模型
  • 简介: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是调节全球中高纬度年际气候变率主要因子。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分别针对其变率、机理及其对区域气候影响,然而对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之间协同变化特征和机理仍然认识不清,限制了对南北半球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理解。研究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指数之间差值与它们和来讨论二者之间反相与同相变化。结果表明,北极涛动与南极涛动之间反相变化主要受到北极涛动异常影响,南北半球之间气候带移动及其伴随着北极涛动异常可能是导致二者出现反相变化主要原因。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之间同相变化对应于两个半球中纬度高压区同相变化,这可能是两个半球哈德莱环流增强导致两个涛动出现同相变化。基于树轮重建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能较好地恢复低频变化(如年代际变率),但对重建其高频变率(如年际变率)方面的效力不足。

  • 标签: 北极涛动 南极涛动 年际变化 树轮 相位
  • 简介:为了恢复异龙湖原生沉水植物群落优势物种苦草(Vallisnerianatans),在异龙湖0.5m、1.0m、1.5m和2.0m深度水中,开展苦草生长实验;监测苦草株高、叶片数、鲜质量、根长、日相对生长率和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在水中不同深度苦草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0.5m和1.0m深度水层苦草生长良好,未出现代谢失衡,未出现明显生长被抑制现象;受水中溶解氧含量低影响,1.5m深度水层苦草出现了生物质膜氧化现象,生长受到抑制;2.0m深度水层苦草出现负增长,叶片中丙二醛积累过量,细胞质膜破坏严重。因此,在异龙湖水环境现状下,深度小于1.5m水层适合苦草生长,在深度小于1.0m水层内恢复苦草,可以取得较高成活率。

  • 标签: 苦草 水深 生长特性 异龙湖
  • 简介:基于树木年代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福建长汀地区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并探索了其径向生长与1956—2013年期间前年3月到当年11月月均温、月降水量气候因子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柏径向生长主要与当年秋季(9—10月)温度气温与前年春夏季(4—8月)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25a滑动相关分析发现两者相关显著时段比较一致,均集中在1970s—1990s时段,说明该时段气候因子对树木生长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响应面回归分析表明,仅气温温度或降水改善,并不能显著促进福建柏径向生长,只有当两者同时改善后,树木生长才会加速。

  • 标签: 长汀 福建柏 树木年轮 气候响应
  • 简介:图们江下游发育珲春湿地、敬信湿地和防川湿地集中区,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湖泡、沼泽和人工湿地等。采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条件,结果表明,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受地质和人为条件控制,其中地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提出控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主要地质条件包括沉积地层、沉积物组合和构造活动;从湿地形成条件角度,分析图们江下游湿地成因,将该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2种成因类型,其中,河流湿地是古近纪以来新构造活动、特殊沉积物组合和河流改道等综合作用结果,人工湿地是对原有湿地和河流人为改造结果。

  • 标签: 湿地 形成 地质条件 成因 图们江下游
  • 简介:径流量变化对咸潮上溯有直接影响。利用FVCOM模型对磨刀门水道咸潮上溯现象进行模拟,针对径流变化设置敏感性试验,对上游河道水位上升后水动力变化规律、固定点表层盐度变化、盐度分层情况等进行数值分析,探讨径流变化引起咸潮上溯变化。结果表明:河段水位整体上升,沿内河道至河口水面坡降增大。河道各层盐度大大减小,不同点盐度分层程度不同。转潮时刻表底层流态差异现象减弱,中下游流速分层更明显,流向分层更一致。

  • 标签: 咸潮上溯 径流变化 磨刀门 数值分析
  • 简介: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强大净化污水功能。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中核心部分,在净化污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介绍了为人工湿地选择植物时需要考虑因素和基本原则;总结、评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中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针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人工湿地 植物 污水处理 作用 综述
  • 简介:湿地沉积过程研究对于揭示区域环境演变与湿地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作用。2011-2015年,在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进并利用地表高程测量仪(surfaceelevationtable,SET),对4处沼泽湿地进行年际尺度表层沉积物累积厚度监测,计算表层沉积物沉积速率。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5年期间,4处沼泽湿地表层沉积物累积厚度分别为(7.31±2.87)mm、(7.70±2.55)mm、(5.71±2.36)mm和(6.30±1.69)mm;表层沉积物沉积速率分别为(1.85±0.89)mm/a、(2.27±0.91)mm/a、(1.63±0.94)mm/a和(1.45±0.77)mm/a,4处沼泽湿地表层沉积物沉积速率无显著差异。

  • 标签: 表层沉积物 沉积速率 沼泽湿地 地表高程测量仪(SET) 兴凯湖
  • 简介:在河蟹养殖塘边上构建了多级串联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研究其对河蟹养殖尾水中总氮和总磷净化效果,以及尾水中总氮和总磷浓度沿程衰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7月1-6日,该人工湿地对总氮和总磷含量去除率分别为87.03%和77.21%,说明该人工湿地能有效处理养殖尾水中氮、磷污染物。位于人工湿地系统前端湿地单元对总氮和总磷去除起主要作用。随着水力负荷提高,其对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减小。在建立总氮和总磷含量与水力负荷沿程衰减模型中,总氮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衰减模型,总磷最佳拟合模型为二次多项式模型。

  • 标签: 养殖尾水 表面流人工湿地 沿程衰减模型 水力负荷
  • 简介:利用2013年10月7日和14日landsat8ETM+遥感影像数据和松嫩平原实测31个采样点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物含量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松嫩平原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物含量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将各波段反射率进行必要数学变换和波段组合后,可以显著提高其与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物含量相关水平;以R4/(R2+R3)为自变量,建立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反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以(R5+R4)/R3为自变量,建立水体中悬浮物含量反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 标签: 叶绿素A 悬浮物 水体 反演 模型 遥感影像
  • 简介:对福建长乐东海海岸沙丘进行光释光测年(OSL)分析,并根据毗邻海岸沙丘光释光年代以及环境考古年代校验,初步确定了长乐海岸带近300a来海岸沙丘发育时段。在光释光年代学确定统一时间标尺基础上,采用粒度参数作为环境代用指标,讨论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影响长乐海岸沙丘发育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长乐海岸沙丘砂粒度特征表现出典型风成砂特征:以中砂为主,分选较好,近对称,中等峰态,粒级较集中;2)长乐东海海岸沙丘发育于1714年以来,长乐海岸带海岸沙丘发育可划分为3个时期,AD1800以前、AD1800—1868、AD1896年至今;3)近300a来东海沙丘发育主要受到东亚冬季风强度影响,冬季风较强时期海岸风沙活动频繁,但人类活动影响也不容忽视。

  • 标签: 海岸沙丘 OSL测年 粒度特征 福建长乐
  • 简介:快速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湿地造成空前压力,在短期内以人类活动干扰为主要特征;强度各异、来源多样干扰对以城市湿地为载体候鸟生境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着候鸟越冬生境质量,进而影响了候鸟种群变化。其中,量化人类活动干扰强度与其对候鸟生境格局影响是生物保护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纳帕海湿地(Ramsar湿地)是黑颈鹤(Grusnigricollis)中部种群主要越冬地,然而日趋严重的人类活动干扰已经影响了黑颈鹤种群越冬生境质量,因而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在研究区内,根据黑颈鹤可利用景观,识别黑颈鹤潜在生境,结合2010~2015年期间对人类活动干扰源多次实地调查资料,将影响黑颈鹤生境主要干扰源进行分类,确定其强度和干扰范围,从而确定2010~2015年期间黑颈鹤实际生境格局及复合干扰位置、强度和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鹤越冬种群稳定期和迁离期实际生境分别仅占两时期潜在生境48.9%和38.3%,人类活动干扰是造成黑颈鹤实际生境和潜在生境差异主要原因;其中,低复合强度干扰影响面积在稳定期和迁离期都接近总干扰面积90%,所以,低复合强度干扰是黑颈鹤生境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控制低复合强度干扰,可以快速、有效地起到保护和恢复黑颈鹤生境目的。

  • 标签: 黑颈鹤 越冬 生境 格局 人类活动干扰 城市湿地
  • 简介:以北京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水处理厂潜流湿地为例,选取2014~2015年水质监测数据,以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总量、氧化还原电位、pH、水温和总输入氮含量为输入层,比较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多处理单元潜流湿地出水中总氮含量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优度R2可达到0.835,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12.89%,说明其对出水中总氮含量有一定预测能力,但精度较差;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4.46%,精度较高。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潜流湿地出水中总氮含量进行预测较适宜。

  • 标签: 潜流湿地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模型 总氮
  • 简介:利用2015年7682(167×46)景MODISL3级地表温度产品(MOD11A2),对全球面积〉25km^22446个湖泊(总面积为1.43×10^6km^2),提取湖泊表面温度信息,在经纬度、气候带、海拔、土地利用四个维度上,开展夏季全球湖泊表面温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夜间,低纬度热带、高温炎热赤道气候带、海拔0m以下、人造地表覆盖地区湖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23.55℃、23.89℃、21.85℃、21.15℃,高于其它地区湖泊表面温度;夏季夜间,高纬度寒带、终年寒冷极地气候带、超高海拔、冰川积雪覆盖地区湖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8.17℃、7.17℃、8.99℃、6.39℃,低于其它地区湖泊表面温度;整体上,全球湖泊表面温度呈现出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明显纬度分异规律,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气候、地形、下垫面和湖泊水体性质不同,个别湖泊表面温度不同于同纬度其它湖泊。对全球4个显著差异区内24个湖泊分析结果表明,在北美洲中南部地区,导致夏季其沿海湖泊表面温度高于内部湖泊因素依次是气候、海拔;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地区,导致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主要因素是海拔、气候、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性质;在非洲东北部地区,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影响因素依次是气候、海拔、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性质;在亚欧大陆内部地区,导致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主要因素是海拔、气候、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性质。综合分析表明,全球夏季气温格局是影响夏季湖泊表面温度主导因子(白天:R^2=0.85;夜间:R^2=0.94);在非地带性规律中,海拔是影响夏季湖泊表面温度格局另一个主要因素。

  • 标签: MODIS 表面温度 湖泊 全球 夏季 遥感
  • 简介:通过水培实验,模拟了湿地中6种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水葱(Scirpusvalidus)、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香蒲(Typhaorientalis)、美人蕉(Cannaindica)和黄花鸢尾(Irispseudacorus)对盐分胁迫生理生态响应,评估了6种植物脱盐潜力;在此基础上,测定相对耐盐能力较强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体内不同器官钠和钾含量,初步探讨了这4种植物耐盐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盐分胁迫下,水葱和黄花鸢尾有死亡现象,芦苇、香根草和美人蕉都有新芽长出,部分美人蕉植株根部颜色变深,香蒲未长出新植株,但无死亡和枯萎等现象;香蒲株高增长率最大,黄花鸢尾株高增长率最小;培养香蒲和美人蕉溶液电导率减幅最大,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耐盐能力和脱盐潜力相对较强;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不同器官对钠和钾吸收积累能力差异较大,但是整棵植株K/Na值在盐分胁迫时都减小,更深层次耐盐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植物 盐胁迫 株高 脱盐 耐盐机理 钾钠比
  • 简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亚热带地区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在气候变暖同时还会伴随干旱,但对于增温和隔离降雨研究多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对亚热带等低纬度地区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设置对照、增温、隔离降雨和增温+隔离降雨4种处理,探讨增温和隔离降雨对杉木幼林表层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和隔离降雨均可使土壤养分有效性发生变化,增温使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有效磷浓度有所增加,而隔离降雨主要影响了N有效性,表现为土壤铵态氮浓度显著下降(P〈0.05)。增温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显著下降(P〈0.05),增温和隔离降雨交互作用对微生物生物量磷影响显著。在亚热带地区,氮磷养分有效性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重要因素,未来还需结合野外原位实验做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增温 隔离降雨 杉木幼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简介:2013年9月11日和12日,在双台河口天然碱蓬盐沼、退化碱蓬盐沼、光滩和海水养殖塘中,分层采集0-100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含量、可溶解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碳氮比,并分析这些指标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碱蓬盐沼中,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类型湿地土壤(p〈0.05);除养殖塘外,其它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天然碱蓬盐沼不同深度土壤全氮含量都显著高于退化碱蓬盐沼和光滩土壤(p〈0.05),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和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全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全氮含量波动变化。在0-10cm深度,光滩土壤碳氮比最高;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碳氮比都较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光滩和养殖塘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无显著差异;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减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退化碱蓬盐沼土壤铵态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30-50cm深度土层;光滩土壤铵态氮含量波动减小。在土壤垂直方向上,各类型湿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波动变化;与其它湿地类型相比,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最低。

  • 标签: 土壤 盐沼 光滩 海水养殖塘
  • 简介:以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养猪场废水为处理对象,选取10种植物,构建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于2014年12月10~16日、2015年1月4~10日和1月20~26日、2015年11月3~9日和11月20~26日,进行了5个周期实验,比较了不同植物配置的人工湿地在冷季对养猪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深度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配置的人工湿地对各污染物去除效果有所差异,2014年12月10~16日,栽种水龙(Ludwigiaadscendens)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34.4%、63.7%、13.0%和46.8%;栽种黄菖蒲(Irispseudacorus)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78.1%、96.3%、42.0%和26.3%。2015年1月4~10日,栽种水龙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59.1%、94.8%、81.9%和19.4%;栽种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53.8%、95.0%、60.4%和75.3%。在10种供试植物中,栽种水龙和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对各污染物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其可以作为深度处理养猪场废水植物选择。2015年1月20~26日,受温度影响,栽种水龙和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去除效果受到明显抑制,但其对氨氮、总氮和总磷仍有一定去除效果。

  • 标签: 养猪场废水 人工湿地 有机物
  • 简介:以鄱阳湖湿地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洲滩表层土壤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水分控制实验方法,设置不做任何处理自然裸露、含水量保持在30%、放置在水面下10cm和100cm处4种不同水分梯度处理,土样经过42d处理后,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放置在水面下土样含水量、pH和总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含水量保持在30%土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最高,自然裸露处理下最低;放置在水面下土样基础呼吸强度、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磷酸酶活性、β-木糖苷酶活性、酚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显著大于其它处理,且淹水深度对微生物生物活性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灰化薹草洲滩表层土壤性质及其微生物和酶特性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水分梯度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 灰化薹草草洲 鄱阳湖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