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土壤中最大的甲烷生物汇是甲烷氧化菌的氧化作用,约占全球甲烷汇的10%.甲烷氧化菌在土壤中以多样性的群落形式存在,鉴定其群落多样性对揭示土壤中甲烷氧化的微生物学机制及全球甲烷循环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综述了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定义、分类和氧化甲烷的过程,对比了目前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等,提出了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能很好地检测到土壤中活跃的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 标签: 甲烷氧化菌 PCR 稳定同位素示踪 SIP—PLFA
  • 简介:2009年4月22日、6月23日、8月31日和10月31日,在白洋淀鸳鸯岛、北田庄和圈头村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台地3个垂直剖面(0~10cm、10~30cm和30~60cm)上采集了土壤样品,分析了不同季节的土壤理化因子和4种土壤活性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白洋淀芦苇台地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cm表层土的有机质含量都在70g/kg以上;土壤的全氮和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各采样地0~10cm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为2.04~3.41g/kg,全磷含量为0.71~1.14g/kg。3块采样地0~60cm土壤的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活性、脱氢活性和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活性分别为0.53~28.56mg/g、0.44~2.36mg/g、1.62~12.18mg/g和8.07~172.65μg/g,表层土壤具有较大活性。芦苇台地4种土壤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 标签: 白洋淀 芦苇台地 土壤酶活性 理化因子 特征
  • 简介:用室内干土培养法对闽江口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湿地土壤甲烷产生与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30℃培养条件下,培养5d与培养12d、19d的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率具有显著差异(n=8,P〈0.05),而培养12d与培养19d的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率差异不显著(n=8,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率逐渐减小;②不同土层平均甲烷产生率范围为0.0282~0.1233μg/(g·d),0~5cm土层的甲烷产生率最高,与其他土层的甲烷产生率具有显著差异(n=3,P〈0.05),其他土层问的甲烷产生率差异不显著;③在30℃下培养19d后,湿地土壤甲烷产生受到抑制,将培养温度升高至35℃,其甲烷产生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随后葡萄糖的添加,明显地促进了湿地土壤甲烷的产生;④湿地土壤甲烷的产生能力与土壤pH、Eh和全氮显著相关(n=8,P〈0.05),与盐度也存在相关关系,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⑤30℃培养条件下,0~10cm土层甲烷氧化能力最强,且甲烷氧化能力与甲烷产生能力密切相关。

  • 标签: 芦苇湿地 土壤 甲烷产生 甲烷氧化
  • 简介:于2014年11月10日、2015年1月17日和4月12日,在鄱阳湖区南矶山湿地和常湖池湿地,采集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群落、南荻(Triarrhenalutarioriparia)群落、茭白(Zizaniacaduciflora)群落、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群落土壤和光滩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各形态的碳含量和过氧化、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南叽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和4月12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在常湖池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各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不显著;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2015年1月17日,土壤过氧化活性最低,且显著低于4月12日(p〈0.05);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在南矶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都显著高于2014年11月10日(p〈0.05),在常湖池湿地,脲酶活性差异不明显,2015年1月17日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4月12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活性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与土壤pH显著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

  • 标签: 植物群落 碳含量 酶活性 鄱阳湖湿地
  • 简介:研究了福州市农业表层土壤(0-10cm)。中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优控的16种多芳烃(PAHs)含量,并对其来源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土样中16种PAHs检出率达到100%,其总量的含量范围为100.2-1215.1μgkg^-1,且与土壤总有机碳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中PAHs主要源于生物燃烧和石油。利用毒性当量因子(TEF)计算了供试土样中PAHs单体相对于苯并[a]芘的毒性当量(Bapeq),土样中总Bap。值的范围为12.50-147.95μgkg^-1,其中50%土样总Bapeq的值超过荷兰规定目标值(总Bapeq=32.96μgkg^-1),表明福州市部分农业土壤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

  • 标签: 土壤 多环芳烃 来源 生态风险
  • 简介:为了研究旁路/离线人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体时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0年7~11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罗马湖旁路/离线人工湿地系统的3个不同景观结构单元f温榆河龙道河交叉处河岸带S1采样点、龙道河河道s2采样点和罗马东湖湖岸带s3采样点)的CO2、CH,和N2O排放通量进行了同步采样和对比研究,探讨了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地系统CO2、CH。和N:O的排放通量都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从空间上看,S1采样点和s2采样点的CO:月平均排放通量较高,分别为73.5mg/(m2.h)和75.1mg/(m2.h),与其表层(0--5cm)沉积物中较高的有机质含量(7.04±29.4g/kg)有关。S2采样点的CH4月平均排放通量[4.78mg/(m2·h)]高于s1采样点[1.59mg/(m2·h)]和s3采样点[1.70mg/(m2·h)],其与该采样点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显著负相关(r=-0.779,p〈0.01)。3个不同景观结构单元的N2O排放通量差异不大[0.022~0.025mg/(m2.h)】;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2O排放通量与表层沉积物的N02-—N含量显著正相关fr=0.689,p〈0.05)。从时间上看,水温是影响旁路/离线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时CH4和N2O排放通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 标签: 旁路 离线人工湿地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环境因子 罗马湖
  • 简介:碱性磷酸能催化有机磷分解释放正磷酸盐,对湖泊治理研究具有生态学意义。以徐州市云龙湖为研究区,于2008年9月4日在云龙湖东、西两个区域共布设20个采样点,测定了沉积物的碱性磷酸活力,研究沉积物中碱性磷酸的分布及其活力与营养盐(总氮和总磷)的关系。结果表明,云龙湖东、西区沉积物的碱性磷酸活力的最大值都出现在沉积物表层(0~3cm层),最小值都出现在底层(7~11cm层);云龙湖东区上覆水中总氮和总磷含量高于西区;云龙湖东区沉积物中总磷和总氮含量的最大值都出现在底层,而西区则都出现在表层;东、西区沉积物中层(4~6cm层)的碱性磷酸活力都与其总磷含量显著正相关(东区:r=0+776,n=10,P〈0.01;西区:r=0.642,n=10,P〈0.05),研究区沉积物中层是碱性磷酸的活跃层;东区沉积物底层的碱性磷酸活力与其总氮含量显著正相关(r=0.838,n=10,P〈0.01);东、西区沉积物表层的碱性磷酸活力与其总磷和总氮含量不相关。

  • 标签: 碱性磷酸酶活力 沉积物 磷元素 氮元素 云龙湖
  • 简介: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自然状态(对照)、外源铵态氮(NH4Cl)和硝态氮(KNO3)的3种浓度输入(1g/m^22g/m^2和4g/m^2氮)和互花米草入侵下,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与自然状态下相比,总体上,氨态氮输入促进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甲烷氧化,且随着氮输入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而硝态氮输入却抑制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输入的硝态氮浓度越高,甲烷氧化速率越小;氮输入对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无显著影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高于短叶茳芏潮滩,互花米草入侵使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增加了22.66%。低、高浓度氮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促进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而中浓度氮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却抑制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输入氮的类型、浓度、培养时间和土壤类型等有关。

  • 标签: 土壤甲烷氧化速率 氮输入 互花米草入侵 潮滩 闽江河口
  • 简介:以闽江河口感潮段塔礁洲野慈姑(SagittariatrifoliaL.)淡水湿地为研究对象,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每月小潮日定期向试验样地施加0、60和120kgS·hm-2·a-1的K2SO4溶液,探讨闽江河口感潮段淡水湿地CO_2排放通量特征对SO_4~(2-)沉降的响应,并同步观测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对照(CK)和2个SO_4~(2-)沉降处理CO_2排放通量具有相似的月变化动态,夏秋季节排放通量较高,冬春较低。2)除夏季60kgS·hm-2·a-1的SO_4~(2-)输入显著降低CO_2排放通量外(P〈0.05),2种SO_4~(2-)处理均未显著影响河口感潮段淡水湿地CO_2排放通量(P〉0.05)。3)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处理下的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

  • 标签: CO2排放通量 SO42-沉降 感潮段淡水湿地 闽江河口
  • 简介:农业和改编上的气候的变化的影响具有科学研究的关键担心。然而,广阔无常在全球气候模型输出,排放情形,规模转变和庄稼模型parameterization之中存在。以便减少这些无常,我们集成四种IPCC排放情形的产量结果A1FI,A2,B1和B2,和在这的HadCM3,脉冲编码调制,CGCM2,CSIRO2和ECHAM4的五个全球气候的模式学习。从气候的研究单位(CRU)把气候的变化情形基于未来的20个数据库,吗气候的每天中部的值的情形数据随1污愠摮爠来潩慮?慰瑴牥?椠攮?瀠敲楣楰慴楴湯猠潨敷?湡漠癢潩獵椠据敲獡湩?牴湥?湩眠湩整?的全球吝啬的温度增加在研究地点上被产生戠瑵愠搠'糖锚摐?牴湥?湩琠敨爠楡祮猠慥潳??汵?潴匠灥整扭牥?愠摮琠敨挠慨杮湩?牴湥?慷?潭敲愠灰牡湥?湩琠敨渠牯桴牥?慰瑲琠慨?湩琠敨猠畯桴牥?湡?業摤敬瀠牡吗?

  • 标签: 不确定性分析 CO2浓度 平均温度 生物量 小麦 未来气候变化
  • 简介:IPCC2014综合报告指出亚热带地区降雨将会减少,这会对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和活性产生怎样的影响引起极大关注。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200年生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在实验样地布设原位隔离降雨实验,共设置隔离30%降雨、隔离60%降雨和对照3种处理。2017年4月对不同处理进行土壤采样,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对隔离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隔离降雨(30%和60%)显著降低了0~1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总氮(TN)和土壤水分含量(SWC);但对10~20cm土层影响较小。隔离30%降雨处理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分别比隔离60%降雨处理增加了20.73%和15.71%;10~20cm土层土壤中各处理之间MBC含量及MB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TN和MBC是促使0~10cm土层活性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其解释度分别为43%和16.5%;10~20cm土层土壤活性变异的主要因素是MBC,其解释度是58.1%。2个隔离降雨处理均增加0~10cm土层土壤多酚氧化(PHO)、过氧化物酶(PEO)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NAG)活性,却降低了10~20cm层土壤多酚氧化(PHO)和酸性磷酸(ACP)的活性。

  • 标签: 米槠天然林 隔离降雨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 简介:以鄱阳湖湿地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洲滩表层土壤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水分控制实验方法,设置不做任何处理的自然裸露、含水量保持在30%、放置在水面下10cm和100cm处4种不同水分梯度处理,土样经过42d处理后,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土壤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放置在水面下的土样的含水量、pH和总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含水量保持在30%的土样的微生物的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最高,自然裸露处理下的最低;放置在水面下的土样的基础呼吸强度、乙酰氨基葡萄糖苷活性、磷酸活性、β-木糖苷活性、酚氧化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显著大于其它处理,且淹水深度对微生物的生物活性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灰化薹草洲滩表层土壤性质及其微生物和特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水分梯度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 灰化薹草草洲 鄱阳湖湿地
  • 简介: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中的天然海莲(Bruguierasexangula)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群落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每月6~11日,在6块采样地,分别采集气样和土样,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测量和估算了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在研究中,对采样点的土壤进行了4种处理,分别为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去除土壤中的凋落物、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凋落物、保持土壤原状,对比了4种处理下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分析影响天然海莲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海莲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的平均CO_2排放通量为(420.0±26.1)mg/(m~2·h),平均CH_4平均排放通量为(29.9±1.4)mg/(m~2·h),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显著大于天然海莲群落区;植物群落类型,尤其是植物根系,能明显影响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土壤表面凋落物覆盖、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气温和降水量都能影响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

  • 标签: 红树林 土壤 二氧化碳 甲烷 排放通量 海南东寨港
  • 简介:Lanzhou,China,Sept.22-25th,2001(Firstcircularannouncement)Jointlyorganizedby:IALE-China;IALE-AustraliaColdandAridRegionsEnvironmental&EngineeringResearchInstitute,CASProgrammeCommittee:RichardHobbs(Australia),XiaoDuning(China)NobukazuNakagoshi(Japan),Sun-KeeHong(Korea),ParidaKuneepong(Thailand),ElenaKlimina(Russia),KalpanaBhakuni,(India),ZhanZhiyong(HongKong,China),Chun-YenChang(Taibei,China)ObjectivesandTopics:ATheoreticalaspectsandquantitativeapproaches(Landscapepatternandprocesses,Landscapemodeling,GISandRemotesensing).BLandscapechangeanddrivingforces(Monitoringoflandscapechanges,Humanactivityandlanduse,Cultureandlandscape).CLandscapemanagementandreconstruction(Ecologicalrestorationofnaturalareas,Landscapeplanninginruralareas,Ecologicalriskandsecurityassessmentforcatchments,Ecologicalengineeringinagriculturallandscapes).DEnvironmentprotectionandecologicaldevelopmentinwesternChina(Managementofoasislandscape,desertlandscapeanddesertificationcontrol,Biodiversityconservation,landscapeResourcesandtourism).EUrbanlandscapeecologyPreliminaryconferenceprogram:September22,arrivalinLanzhou,Registration.September23,plenarysessions;September24,in-conferenceexcursion(Lanzhoucity)September25,parallelsessionsWorkinglanguage:EnglishPostconferenceexcursions:September26-29,2001No.1SilkRoadandAridRegionLandscape:Desert,Oasis,andDunhuang.No.2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Meadow,SaltLakeandQinghaiLake,CoolDesertNo.3WorldNaturalHeritege:Jiuzhaigou,SichuanProvince(ForestandWaterfall)Callforpapers:Participantsintendingtopresentapaperoraposterduringtheconferencearerequestedtosendanabstract(nolongerthan500words)asemailorTXTformatattachmenttotheconferencesecretary(Landscape2001@sina.com).Or,youcansendthehardcopyto:Dr.CAOYu,InstituteofAppliedEcology,CAS,P.O.Box417,S

  • 标签:
  • 简介: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大兴安岭摩天岭(47°22′23″N,120°38′45″E)雨养泥炭沼泽泥炭柱中的多芳烃(PAHs)污染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雨养泥炭沼泽表层PAHs总含量的质量比为1874.4ng/g,与国内外雨养泥炭沼泽表层相比,其污染水平相对较高.由于研究区气候冷湿,雨养泥炭沼泽中的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有机碳含量较高,这和其PAHs含量的相关性较小.研究区样品中检测出的PAHs主要以2~3的多芳烃为主;由PAHs分子标志物指标分析结果可知,研究区雨养泥炭沼泽PAHs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当地森林火灾与大气远距离沉降;沉降的PAHs污染物是原油开采、石油生产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共同贡献.在距地表15~34cm处,柱状剖面层的PAHs含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1987年和1998年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树木燃烧所致.

  • 标签: 雨养泥炭 多环芳烃 总有机碳 大兴安岭
  • 简介:通过对照处理和5mg/L、10mg/L、30mg/L、60mg/L、100mg/L和150mg/L6个Pb^2+浓度溶液的水培试验,分析了菖蒲(Acoruscalamus)、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的不同生长部位对于Pb^2+的积累效果。结果表明,水葱、菖蒲和芦苇体内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Pb^2+含量均随着水溶液中污染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同一Pb^2+浓度处理条件下,水葱、菖蒲、芦苇体内的Pb^2+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菖蒲地下和地上部分富集的Pb^2+含量最高,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水葱地下部分对Pb^2+的富集能力在各个浓度处理条件下均高于地上部分;在对照处理和较低处理浓度下,芦苇与水葱相同,地下部分pb^2+积累浓度高于地上部分,而菖蒲则是地上部分的富集浓度高于地下部分;在较高浓度处理条件下,菖蒲和芦苇地上部分的富集浓度较地下部分高。3种湿地植物在高浓度的Pb^2+处理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可作为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遴选物种。

  • 标签: 菖蒲 芦苇 水葱 Pb~2+ 富集
  • 简介:不同粒级土壤中的碳有着不同的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对明确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g/kg.粒级〈53μmm土壤颗粒碳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怛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的分配及碳浓度的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的趋势.

  • 标签: 大气CO2浓度 田间培养 土壤碳固定 土壤颗粒 稻麦轮作
  • 简介:2007年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指出:过去50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地质气候记录证明,早在人类排放能够影响大气以前的CO2浓度变化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气温变化.地质时期CO2浓度的波动是跟随气候变化而变化,是被大气温度驱动的结果,而非相反的CO,驱动温度变化.将现在全球变暖完全归因于人类排放CO2的增加,无法解释1940-1978年的降温事件.通过更长尺度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气候是处于全新世变干变冷的大趋势之中,即使现在全球略有变暖,也只是处于变干变冷大趋势中的次级变暖波动.将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片面夸大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忽略了自然因素的贡献,其依据显得缺乏科学说服力,其做法不免有些令人担忧.

  • 标签: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 CO2
  • 简介:强对流天气是浙江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浙江省2011年梅雨期2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9日强对流,主要表现为冰雹和雷雨大风;6月18日强对流,主要表现为短时强降水.天气形势上,前者为西风槽型,后者为大陆高压型,2次过程都对应一支西南急流,显然后者的强度更大.探空和对流指数上,前者上干下湿,不稳定条件和对流指数优于后者.雷达回波图上,前者中高层强回波悬垂,出现"穹隆"结构,强回波平均高度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明显高于后者,后者为回波结构致密,低质心高效率的强降水回波.

  • 标签: 强降水 冰雹 雷达回波 “穹隆”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