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运用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恒速压汞等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进行了微观孔隙结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小于0.3mD,孔隙类型以次生溶孔为主,平均孔隙半径为162μm,与渗透率无相关性;平均喉道半径为0.33μm,与渗透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是影响渗透率的主要因素;孔喉半径比大,平均为602,大孔隙被小喉道所控制,从而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渗流能力差。致密砂岩储层的规模开发需采用先进的储层改造工艺,充分扩大喉道半径,降低孔喉比,提高储层渗流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 标签: 致密砂岩 微观孔隙结构 恒速压汞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为进一步挖潜地下石油资源.许多学者进行了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结合给出的微观剩余油仿真定义的分析.阐述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现阶段我国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实验环境与地下真实环境相差较大、忽略岩石的润湿性、仿真基本上在二维空间开展没有准确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之后对已有的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未来的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提出了6点展望:提高物理实验质量、利用分形几何理论、CT技术、结合油田地质特征、构建三维微观孔隙结构建立完整理论体系.微观剩余油仿真对揭示地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综述各家之言.以期为将来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剩余油 岩石孔隙结构 二维空间 分形 CT图像
  • 简介:火成岩油气藏正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与常规油气储层相比,其具有自身的特点。结合国内已发现的各种火成岩油气藏,文中分析了常见的火成岩储层的岩性及其特征,讨论了火成岩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火成岩的储集性能与其岩性和岩相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岩作用中挥发组分的逸散作用、溶蚀作用、冷凝收缩、溶解作用,构造运动以及陆上喷发环境都能够改善火成岩的储集性能。

  • 标签: 火成岩 油气藏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聚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田聚驱开发指标计算和预测的重要资料。文中建立了基于油水两相流的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模拟了以Carreau模型为基础的黏弹性聚合物驱微观渗流过程。用孔隙网络模型模拟了水驱、聚驱的渗流过程,得到了水驱和聚驱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吻合,验证了采用孔隙网络模型预测聚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孔隙网络模型能充分体现毛管压力的作用,在相同水饱和度下,聚合物驱的相对渗透率低于常规油/水的水相相对渗透率,聚合物驱残余油饱和度比常规水驱低,说明采用孔隙网络模型模拟聚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可行性。

  • 标签: 孔隙网络模型 相对渗透率 Carreau模型 黏弹性 微观模拟
  • 简介:地震波在含流体地层中传播时,由于受到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等阻力的影响,其波场较不含流体时要发生显著变化。为了定性地研究地震波的这种波场特征变化规律,该文将Korneev等人提出的一维弥散、粘滞型波动方程拓展为二维形式,推导了二维弥散、粘滞型波动方程的解,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和归纳了含流体地震波场随粘滞性衰减系数和弥散耗损系数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储层识别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结果显示,粘滞性衰减系数主要影响地震波的频率分布,随着其值的增大地震波的主频迅速低移;弥散耗损系数主要影响地震波振幅的衰减,而几乎不改变地震波的频率分布。

  • 标签: 地震波场 波动方程 数值模拟 粘滞衰减 频率分布
  • 简介:姬塬地区延长组长3油组是陆相三角洲背景下的岩性油藏,骨架砂体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岩性为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岩石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较好。孔隙度均值为12.62%,渗透率均值为0.8×10^-3μm^2,是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根据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等资料,对研究区的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长3油组现处于早成岩期B亚期向晚成岩期A亚期过渡时期。研究区成岩各阶段均为酸性(pH〈6.5)环境,在早成岩期为开启型弱酸性水循环环境,在晚成岩期为封闭型弱酸性水循环环境,这都为溶蚀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是造成长3油组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

  • 标签: 岩性油藏 低孔低渗 成岩作用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针对东营凹陷太古界基岩储层特征、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和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常规孔、渗资料,对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物性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太古界的储集岩主要为花岗岩类、闪长岩类脉岩类;太古界潜山内幕的储集空间以各类裂缝为主,淋漓孔与溶蚀孔较发育,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太古界储层属于裂缝性储层,在纵向上和平面上都表现出极端的非均质性;太古界储层主要集中在距潜山顶面0~30m,30~60m,60~100m等3段范围内的潜山风化壳,横向对比难度较大,平面上储层围绕潜山呈条带状展布。

  • 标签: 太古界 储层特征 潜山 东营凹陷
  • 简介:为了揭示黔北小林华矿区煤层气成藏特征,从构造、水文地质、含煤性、储集性、封盖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该矿区煤层气赋存的基本地质条件,并研究了主力煤层的储层特征。结果表明:煤层气资源主要赋存于上二叠统龙潭组上、下2个煤组的5层主要煤层中,煤层单层厚度较薄,累计厚度较大,煤阶为3号无烟煤,煤岩原生结构较完整;煤储层埋深适中、含气量高、吸附性强,储层压力梯度平均为0.87MPa/100m,孔隙连通性较好,孔隙度平均为2.95%,渗透率平均为0.03mD,并提出了目标煤层、钻井工艺、压裂改造、合层排采等方面的建议。该矿区高阶煤层气保存条件优越,且下煤组煤层总体优于上煤组煤层,适宜进行煤层气地面开发。

  • 标签: 煤层气 高阶煤 赋存特征 开采技术 多煤层 小林华矿区
  • 简介:环开江一梁平海槽发育的台地边缘礁、滩相地层为川东地区长兴组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礁、滩相的结晶白云岩,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较大和物性较好等特点。通过露头、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研究区台地边缘生物礁内部结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礁在海槽周缘不同部位的发育特征储层特征差别较大,按其发育规模可分为丘礁和点礁。礁的生长发育受控于古地貌和海平面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生长演化阶段和储层特征。相对而言,点礁生长持续时问较短、储层厚度较小、储集性能较差,丘礁生长持续时间较长、储层厚度较大、储集性能较好。研究区台缘生物礁储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其中台缘丘礁的孔、渗性明显好于台缘点礁,而台缘点礁中长二时期的点礁其孔、渗性又明显好于长一时期的点礁。

  • 标签: 生物礁 生物礁类型 生物礁储层 长兴组 川东地区
  • 简介:珠江组流花生物礁位于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带上,主要由红藻石粘结礁灰岩、珊瑚骨架礁灰岩、礁角砾灰岩和生物屑灰岩组成。可划分为礁核、礁基、礁坪和礁前塌积等亚相和微相类型,属台地边缘丘状生物礁沉积,并以礁核微相的礁灰岩为最有利储层发育,次为礁基和礁坪滩微相的生物屑灰岩。该生物礁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生物骨架孔、原生粒间孔,次为各类溶孔,其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 标签: 流花生物礁 沉积相特征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中新统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
  • 简介: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基底主要是中石炭统的安山岩和玄武岩,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多个火山岩油气藏,该区现已成为重要的油气产区。2008年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进行了野外地质踏勘,共实测地质剖面4条,分别为白碱沟、双井子、金山沟、沙尔布拉克,并确定了火山口的准确位置,文章论述了这些火山口的类型地表特征。该区火山口划分为放射状火山口、环状火山口和半环状火山口3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火山口分析后,归纳出5种火山口的识别标志:①侵出相珍珠岩;②火山岩岩性、岩相的环带状分布;③硫磺矿沉积;④大面积热液侵染;⑤大规模隐爆角砾岩和堆砌结构。最后讨论了火山口存在的重要意义。

  • 标签: 火山口 识别标志 火山岩储层 发现意义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
  • 简介: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延长组是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是储层的主要渗滤通道,且油气聚集成藏开发效果与裂缝关系密切。因此,裂缝特征识别研究是该区储层评价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应用新的测井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裂缝,但受到资料数量限制,无法进行规模应用。作者从岩心裂缝研究入手,系统分析了储层中裂缝的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裂缝进行识别,对今后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裂缝特征 常规测井 裂缝识别 麻黄山地区
  • 简介:对四川盆地川西南部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储集空间特征、储层性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认为:嘉陵江组纵向上具多产层、多储盖组合特征,因孔、洞、缝发育程度的差异,使嘉五^1、嘉四^1、嘉二^1—嘉一各段以发育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主,嘉四^3亚段、嘉三段主要发育裂缝-孔隙型或裂缝型储层;沉积相控制了有利岩相带的时空分布、储层物性、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和储层的几何形态,白云石化、溶蚀作用控制了次生孔、洞的形成和分布,而构造作用影响了裂缝的发育程度。汉王场、大兴场等构造处于加里东古隆起的斜坡带,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 标签: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勘探方向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 川西南部
  • 简介:为揭示库车坳陷下侏罗统致密砂岩储层微孔隙的成因和分布规律,通过薄片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微米CT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等观测手段研究北部构造带内阿合组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微孔隙赋存于塑性矿物,其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发育明显受层段压实效应制约,构造应力、埋藏深度均是影响平面压实效应的主要因素,泥质含量是影响垂向压实效应的主要因素。阿合组致密砂岩的微孔隙由黏土矿物晶间微孔隙和杂基微弱溶蚀形成的微孔隙组成。受泥质含量、埋藏深度和构造应力的控制,微孔隙主要发育在泥质含量较低的阿合组二段,分布在埋深浅、构造应力较小的依南4井区。这对形成深部致密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致密砂岩 微孔隙 主控因素 阿合组 库车坳陷
  • 简介:川西坳陷中段丰谷—合兴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钙屑砂岩储层为典型的致密化砂岩储层。为深入了解其致密化原因,综合大量岩心、薄片资料,并辅之以各种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了其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钙屑砂岩储层以细—中粒碳酸盐岩岩屑含量高为典型特征,分选性以中等—好为主,磨圆度中等,多呈次圆—次棱角状,颗粒间以点—线接触为主,胶结方式以孔隙-接触式为主;次生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差,属特低渗、致密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综合影响:沉积作用在宏观上控制着储层物性,水下分流河道是形成有利储层的主要相带;强烈的压实作用和钙质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原因,而高岭石胶结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建设性作用,溶蚀作用是使储集物性改善的主要原因;裂缝对改善储层物性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钙屑砂岩 储层特征 储层物性 控制因素 成岩作用 川西坳陷中段
  • 简介:川东南地区寒武系娄山关群发育厚层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来自研究区京竹和中坝两剖面的岩石样品进行铸体薄片观察和物性测试,开展了岩石学、储集空间储集物性特征等研究,系统分析了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认为:可作为良好油气储集层的岩石类型为晶粒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孔、粒间溶孔和非选择性溶孔;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关性较好,但不同岩石类型孔隙发育程度差异较大;白云岩储层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其中高能相带控制着储层展布,白云岩化和热液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具有建设性作用,孔隙发育层段多位于三级层序向上变浅旋回的顶部。研究成果可为川东南地区白云岩储层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的古老地层白云岩储层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 标签: 白云岩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娄山关群 川东南地区
  • 简介:通过岩心观察,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孔隙结构等分析化验资料研究表明,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的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组合为主,储层物性较差;排驱压力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孔喉半径小、分选性较差,歪度细,溶蚀作用对改善喉道连通性有限,孔隙结构参数总体较差;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是形成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长6段砂岩划分为4类储层,其中Ⅰ、Ⅱ类储层是未来开发的首选储层。

  • 标签: 储层物性特征 分类评价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分析了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哈尔加乌组(C2h)卡拉岗组(C2k)油藏特征,认为有效烃源岩、有利岩相带和断裂带、邻近生油凹陷的古构造以及后期的改造作用,是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储层复杂,油气以纵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距离有限,有效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控制作用。继承性发育的古凸起、古构造,为多期运聚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火山活动受深大断裂的控制,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深部位生成的油气沿断层或裂缝向隆起部位运移聚集成藏。溢流相上部亚相是有利火山岩储集相带,火山角砾岩储集性能和含油性最好,其次为玄武岩和安山岩。构造运动、风化淋滤产生的微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集空间,油气主要赋存于裂缝沟通的火山溶孔中。指出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条湖凹陷、条山凸起、苇北凸起和南缘冲断带是有利的勘探领域,对该区的石炭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石炭系 火山岩 油藏特征 主控因素 三塘湖盆地
  • 简介:由于南堡油田的发现,使黄骅坳陷的石油勘探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坳陷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中、下地壳有低速层,其深度分别为15km和20km。中地壳低速层富含气体(如CO2,CO,H2等),在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这些气体可合成甲烷及其它烃类化合物。坳陷的地幔流体活动(如碱交代,Mg^2+交代等)以及幔源CO2,CH4和He气体(港151井)都表明了它们均来自深部热液流体。黄骅坳陷发育多个潜山构造带(沈青庄、孔店、北大港、南大港、羊三木等),按照油气无机成因的假说,深部潜山带(而不是在第三系砂岩)中可望找到几个大型油气田(如千米桥潜山油气田)。

  • 标签: 低速层 中地壳 地幔流体 无机烃 潜山油气藏 黄骅坳陷
  • 简介: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开展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火山岩溶蚀孔隙特征成因机制研究,认为该区火山岩溶蚀孔隙发育,具杏仁状充填气孔中溶孔、基质中溶孔、斑晶角砾中溶孔、充填状裂缝中溶孔以及粒间溶孔等5种类型。熔岩中的长石斑晶、火山碎屑岩中的斜长石岩屑和由基质、火山灰水化形成的沸石类矿物在酸性介质条件下发生部分或全部溶蚀是溶蚀孔隙形成的内因,而酸性溶解液和流体介质通道的存在是溶蚀孔隙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导致溢流相溶解作用弱,形成的溶蚀孔隙数量少;爆发相溶解作用强,形成的溶蚀孔隙数量多。

  • 标签: 火山岩 孔隙特征 溶蚀孔隙 准噶尔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