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对飞秒激光抽运探测热反射实验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传感层进行了研究,发现铝传感层的蒸镀速率对飞秒激光抽运实验有着很大的影响。分别在3种不同类型的硅片和玻璃片基底上用不同的蒸镀速率蒸镀了100nnm的铝膜蒸镀速率控制在2×10^-10到15×10^-10m/s。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反射(XRR)研究了蒸镀铝膜表面的形貌及铝膜的厚度。基于飞秒激光抽运探测热反射方法对基底的热导率进行了测量,发现随着蒸镀速率的增大,不同基底测量得到的热导率呈现一致的规律。结果表明,蒸镀速率越大,铝传感层的晶粒越大,传感层的体积热容越小,当蒸镀速率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晶粒的不规则度越来越大,反过来又影响体积热容的大小,从而影响了飞秒激光抽运探测热反射。

  • 标签: 飞秒激光抽运探测热反射 传感层 蒸镀速率 晶粒尺寸
  • 简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三组不同流量系数(分别为0.073、0.135、0.220)的通风机叶轮旋转扩压直径大小对模型级性能及流场结构的影响;得到了旋转扩压出口的气流角和蜗壳内的流场分布情况,揭示了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旋转扩压直径的增加,风机性能有不同程度提高,旋转扩压直径与叶轮直径比(D3/D2)为1.1时,整机性能较好,内部流场较均匀,直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性能提升不明显。相关结果可以为提高风机性能、改进风机结构参数提供参考。

  • 标签: 离心通风机 旋转扩压器 数值模拟 风机性能
  • 简介:结合环路热管系统的优点与太阳能的广泛利用前景,设计并搭建了以太阳能利用为背景的新型毛细芯平板蒸发环路热管系统,采用泡沫镍为毛细芯、乙醇为工质,实验研究了系统的启动运行特性,以及不同的工质充灌率对环路热管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环路热管热源功率在300~1600W时具有良好的启动运行特性,55%的充灌率为最佳充灌率,具有更短的启动时间,相对更低的蒸发温度与热阻。

  • 标签: 泡沫镍 平板蒸发器 环路热管 充灌率 启动时间
  • 简介:回热作为斯特林热机的关键部件,对于太阳能斯特林热机整机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克服传统金属丝网回热结构存在的填料单一,制造成本较高,工艺复杂问题,采用实用等温分析法,以回热的长径比、通流面积、填料种类以及孔隙率各项回热参数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型斯特林热机回热,该回热器具有轴向压降小,换热性能高,结构稳定,加工制造简单的特点。开展了新型回热和传统金属丝网回热的换热性能对比研究,采用振荡条件下的局部热平衡方法研究回热的传热过程,对比传统金属丝网回热和新型回热的温度变化,速度变化以及压力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体孔隙率相同的条件下,新型回热和传统金属丝网回热相比,整体启动速率相似,但新型回热压降减少0.04MPa,速度出现分段式变化,有利于回热的换热和结构稳定。因此,新型回热不但在结构上优于传统金属丝网回热,在换热特性上也优于传统金属丝网回热

  • 标签: 斯特林热机 回热器 局部热平衡 换热特性
  • 简介:雷诺数Re=214-10703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布置有冲孔和无孔的两种矩形小翼涡流发生的矩形通道进行了传热和流阻特性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低雷诺数下,冲孔矩形小翼涡流发生的传热因子j值与无孔矩形小翼涡流发生相差不大,而在高雷诺数下,冲孔涡流发生的传热因子j值略低于无孔涡流发生,大约低1.03%-3.05%。在相同的雷诺数下,无孔矩形小翼涡流发生的阻力因子f大于冲孔涡流发生,而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二者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通过对比综合性能指标可知,两种通道的综合性能指标均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冲孔矩形小翼涡流发生的综合性能要优于无孔矩形小翼涡流发生

  • 标签: 涡流发生器 冲孔 强化传热 流动阻力 数值模拟
  • 简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一种应用于半导体制冷片热端散热的翅片式热管散热进行模拟,探究自然对流条件下不同翅片参数对散热换热特性的影响。结合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以影响散热散热的两个主要参数——翅片表面传热系数和肋面效率为优化目标,对散热整体做出综合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提出了翅片端优化原则。结果表明,肋面效率对散热性能的影响有限,提高表面传热系数可显著降低散热总热阻;与未优化方案相比,所选优化方案可使基板热端面温度下降3.5K,散热热阻降低18.22%。

  • 标签: 热管散热器 自然对流 翅片散热 多目标优化 半导体制冷片
  • 简介:对于给定结构的蒸发,其换热效率是由蒸发的再循环量决定的,再循环量则与制冷剂种类、蒸发温度、供液压头以及制冷剂管传入热量(热虹吸动力)等有关。根据数学模型设计出一种翅片管蒸发,并对其进行优化,研究在不同工况温度及其相应循环倍率下,蒸发内管路流程布置方式对制冷系统各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流程重新布置后蒸发的传热系数K比原蒸发提高15.57%~22.77%,比原蒸发在直接膨胀供液系统中的传热系数提高了86.59%~138.22%,制冷量和COP分别最高提高了21.24%和55.49%。

  • 标签: 重力再循环制冷系统 蒸发器流路 循环倍率 制热能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