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物理化学性质,不仅其自身具有毒性,还会与共存污染相互作用,影响彼此迁移转化和毒性效应。文中总结了纳米复合污染毒性研究方法,并介绍了几种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金属氧化、量子点和零价金属)与重金属或有机复合时造成生物毒性,包括不同层次毒性指标响应(生物整体、生物积累、大分子水平)和毒性机制探讨,展望了纳米复合污染毒性领域今后发展方向和亟待研究重要问题。

  • 标签: 纳米材料 生物毒性 复合效应
  • 简介:大气是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persistentorganicpolutants,POPs)监测重要环境介质,大气中POPs采样技术是准确表征大气中POPs赋存水平关键所在。近年来大气中POPs采样技术发展很快。本文介绍了大气中POPs两类采样方法:主动采样法(activeairsampling,AAS)和被动采样法(passiveairsampling,PAS),总结了新型吸附材料和新型采样器研发成果,讨论了不同类型采样方法特点,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获得POPs监测数据,并提出今后应用不同POPs大气采样技术在监测数据可对比性研究方面值得关注问题。

  • 标签: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大气 主动采样 被动采样
  • 简介:以淡水底栖动物花翅羽摇蚊(Chironomuskiiensis)幼虫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沉积中六氯苯(HCB)对其28d慢性毒性效应,观察摇蚊幼虫存活情况和活动行为,以死亡率、羽化率和羽化时间为受试终点,计算28d试验后沉积中HCB对摇蚊半数致死浓度(1ethalconcentration50,LC50)以及50%羽化时间(50%emergencetime,EmT50)。结果表明,HCB对摇蚊28dLC50为59.8mg·kg-1,对摇蚊羽化率半数效应浓度(halfmaximaleffectiveconcentration,EC50)为59.8mg·kg-1。与大多数污染不同,HCB有促进摇蚊幼虫筑巢行为和羽化作用,随着HCB染毒浓度升高,摇蚊幼虫筑巢行为加强,EmT50缩短。暴露于高浓度HCB(〉21.6mg·kg-1)时,摇蚊EmT50与对照相比明显缩短,尤其对雄性摇蚊影响更大。但与对照相比,HCB对羽化摇蚊性别比没有很大影响。

  • 标签: 六氯苯 花翅羽摇蚊 沉积物 慢性毒性 羽化率 羽化时间
  • 简介:生物光谱技术能够有效反映生物、组织以及细胞等样本中生物化学综合信息,能够精确检测和评价生物分子成分或构象微观变化,具有快速、客观、无损、重现性好等优点。本文系统综述了生物光谱技术在环境污染毒性效应研究方面的进展,其中常用2种技术是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单一污染(重金属、有机污染、纳米材料等)以及复合污染对细胞、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质、DNA/RNA、多糖以及碳水化合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之中;拉曼光谱技术包括常规拉曼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二者均可以用于污染毒性效应研究之中,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具有信噪比高、检测限低、灵敏度高等特点,并提供丰富细胞生物化学指纹图谱信息。数据处理是生物光谱技术应用重要一环,光谱数据分析大致分为光谱数据预处理、提取光谱信息特征、以及信息分类和光谱特征峰解析3个部分。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系统地开展生物光谱技术在污染毒性效应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

  • 标签: 生物光谱学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毒性效应
  • 简介:为探讨甲醛、苯、甲苯及二甲苯混合气体急性暴露对小鼠肺脏氧化损伤作用,选用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个染毒组。染毒组1到4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依次为:1.0+1.1+2.0+2.0μg·L-1、3.0+3.3+6.0+6.0μg·L-1、5.0+5.5+10.0+10.0μg·L-1、10.0+11.0+20.0+20.0μg·L-1,各染毒组混合气体浓度分别是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10、30、50和100倍。用静式吸入染毒方式,每天染毒2h,共染毒10d,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肺脏中氧化损伤指标。结果表明:染毒组小鼠体重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组,肝脏和脾脏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肺脏ROS、MDA含量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T-AOC、GSH、CAT、GSH-Px及SOD活力随染毒剂量增加而降低,并且ROS、MDA含量与混合气体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GSH含量与混合气体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甲醛、苯、甲苯及二甲苯混合气体急性暴露对小鼠肺脏具有氧化损伤作用,混合气体联合毒性效应强于单一组分,ROS、MDA和GSH可以作为评价VOCs急性暴露对机体氧化损伤作用敏感生物学标志。

  • 标签: 甲醛 苯系物 氧化损伤 生物学标志
  • 简介:为了研究低剂量条件下,内分泌干扰莠去津对鲫鱼血清激素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剂量-效应关系,同时筛选出敏感生物标志,实验以除草剂莠去津对鲫鱼进行低剂量染毒(染毒浓度0~3mg·L^-1),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莠去津长期暴露下(60d)幼年雄性鲫鱼血清中性激素(17β-雌二醇(E2)、睾酮(T))及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浓度,并将测定结果与空白对照及溶剂对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莠去津长期暴露下,各处理组鲫鱼血清E2浓度普遍升高,0.023、0.094、1.500、3.000mg·L^-1组与空白对照相比,升高显著(p〈0.05);2)各处理组鲫鱼血清T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莠去津长期暴露下,低浓度莠去津组(0.006、0.023mg·L^-1组)鲫鱼血清TSH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浓度莠去津组(0.094、1.500、3.000mg·L^-1组)则显著降低(p〈0.05);4)类似地,莠去津长期暴露下,低浓度莠去津组(0.006、0.023、0.094、0.375、1.500mg·L^-1组)鲫鱼血清T3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高浓度莠去津组(3.000mg·L^-1组)显著升高(p〈0.05).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长期暴露下,莠去津对鲫鱼体内性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具有一定干扰作用,尤其是对17β-雌二醇影响更为显著,因此,17β-雌二醇可作为评价农药内分泌干扰效应生物标志.

  • 标签: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莠去津 鲫鱼 性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TSH)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 简介:为探讨双酚A及其类似对鱼类早期生长发育毒性效应,研究了双酚A及其7种类似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毒性效应。通过对胚胎孵化率、心率、仔鱼体长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双酚A及其7种类似都可使斑马鱼胚胎出现心包水肿、卵黄囊肿、脊柱弯曲和尾部弯曲等症状。(2)综合考虑斑马鱼78hpf胚胎心率、120hpf胚胎孵化率及7dpf仔鱼体长抑制率等指标,8种受试中双酚P(BPP)毒性最大,其次是双酚AP(BPAP)、双酚AF(BPAF)、双酚Z(BPZ),然后是双酚A(BPA)、双酚B(BPB)、双酚F(BPF),双酚S(BPS)毒性最小,每种受试浓度与受精卵孵化率、仔鱼心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与体长抑制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8种受试毒性与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_(OW))呈正相关关系,logK_(OW)越大毒性则越大。

  • 标签: 双酚A 双酚A类似物 斑马鱼 胚胎 仔鱼 毒性
  • 简介:本文综述了目前巢湖生态系统中微量有机污染研究主要进展。巢湖微量有机污染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研究微量有机污染包括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多溴联苯醚、邻苯二甲酸酯、全氟烷基酸类物质、四溴双酚A、抗生素和有机磷农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大气、降尘、沉积、悬浮、水生生物等多介质分布、来源解析、跨界面迁移、归趋模拟与风险评估等方面。期望本文综述,可以为巢湖微量有机污染风险管理和水质改善提供重要决策支撑,对于在其他湖泊开展此类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巢湖 微量有机污染物 多介质分布 来源解析 跨界面迁移 归趋模拟
  • 简介:集体公益林林改革制度后时候主要表现问题是集体林改革制度不细且立法滞后、管理制度滞后和生态补偿与经济收入严重失调,提出集体林改革后时候森林生态公益性保障策略是加快集体林制度改革立法、加快制定集体林制度改革后时候监督管理办法和加快制定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细则.

  • 标签: 集体公益林 林权制度改革 森林生态公益性 保障策略
  • 简介:河蚬作为原产并广泛分布于我国及东南亚双壳类淡水软体动物,是我国众多水域底栖优势种。河蚬对水体污染具有较强累积能力,已成功用于水体沉积生物富集及生物毒性效应研究。但应用于沉积毒性鉴别评估(TIE)研究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标准指标测定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此,本研究在调查底栖生物在我国沉积毒性研究基础上,以河蚬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我国生态分布等生物学背景,系统分析其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生物富集特征以及相关生物毒性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河蚬作为我国特色沉积毒性鉴别评估(TIE)受试生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河蚬 底栖生物 生物累积 毒性效应 沉积物
  • 简介:西葫芦(CucurbitapepoL.)对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氯化超强吸收能力已被证实,意味其具有指示区域土壤持久性有机氯化污染状况潜能。本研究采用农田小区试验,考察了西葫芦不同组织器官(根、过渡茎、茎、叶和果实)在6个生长期对有机氯化累积吸收行为;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分析了种植土壤及西葫芦各组织器官中21种有机氯农药(OCPs)和18种多氯联苯(PCBs)。结果表明,西葫芦可将根吸收OCPs和PCBs传递到过渡茎和茎。不同生长期采集西葫芦根、过渡茎和茎中OCPs和PCBs浓度基本稳定,无明显生物稀释效应,且此3个组织器官中OCPs和PCBs分布模式与土壤中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因此,可以用西葫芦根和茎中持久性有机氯化浓度指示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氯化污染水平,根和茎采样时间可以不受西葫芦生长期限制。

  • 标签: 多氯联苯 有机氯农药 土壤 西葫芦
  • 简介:内分泌干扰(EDC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具有憎水性、低剂量效应和半衰期长等特征,在全球土壤/沉积中已被广泛检测到,并发现已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重点综合评述了近10年来土壤/沉积中EDCs来源、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吸附特性研究。结果发现,EDCs来源涉及农业、工业和生活等多个方面;空间分布上,一般呈近海地区沉积中EDCs浓度水平较河流底泥及土壤低,而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土壤/沉积中EDCs浓度亦较高;EDCs吸附受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EDCs自身性质和环境条件共同影响,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成熟度、土壤颗粒比表面积与其吸附能力呈正相关,黏土矿物类型对EDCs吸附也有重要影响;EDCs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疏水性和结构特征有关;温度升高和溶液pH值增加都不利于EDCs吸附,而溶液离子强度增加对其吸附起着促进作用。土壤/沉积对EDCs吸附是一个复杂过程,因此对其吸附特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内分泌干扰物 土壤或沉积物 环境分布 吸附特征
  • 简介:水体中环境内分泌干扰能够影响鱼类性别决定过程,对鱼类产生明显雌、雄性化效应.为深入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对鱼类性别决定影响及其机制,论文介绍了鱼类性别决定基因SRY和DMY基因在鱼类性别决定中作用,以及Sox、DMRT、CYP和Vasa、Dax1、Foxl2等鱼类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对鱼类性别决定调控作用,综述了各类环境内分泌干扰引起鱼类雌、雄性化效应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内分泌干扰影响鱼类性别决定作用机制,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 标签: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鱼类 性别决定 基因
  • 简介:全氟烷基化合(perfluoroalkylsubstances,PFASs)是一系列人工合成新型有机污染,由于长链PFASs具有较高生物蓄积性,短链PFASs逐渐作为替代品而被广泛利用。为探讨不同碳链长度PFASs在水生浮游植物中蓄积能力,选取7种PFASs为目标,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作为受试生物进行富集动力学实验,测定24h时生物富集因子(Bioconcentrationfactors,BCF)。结果表明,染毒浓度为10μg·L^-1时,全氟癸烷羧酸富集能力最强,在斜生栅藻、钝顶螺旋藻和蛋白核小球藻中浓度分别为1894ng·g^-1、88.0ng·g^-1、990ng·g^-1。3种微藻中全氟烷基磺酸BCF均随碳链长度增加而增大;全氟烷基羧酸BCF基本遵循同样规律,只是在钝顶螺旋藻体内,全氟己烷羧酸BCF高于全氟辛烷羧酸。此外,PFASs在斜生栅藻中浓度均高于蛋白核小球藻和钝顶螺旋藻,不同藻类富集能力与其表面积、脂肪及蛋白质组成有关。

  • 标签: 全氟烷基化合物 微藻 生物富集因子
  • 简介:选择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作为受试生物,以泥鳅死亡率、血液红细胞数量、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作为测试指标,考察了沉积中"加标"金属镉(Cd)毒性状况,探讨了水体沉积中重金属生物毒性影响。结果表明:高有机质粘土粉砂性沉积能够有效吸附重金属镉;镉加标暴露组泥鳅死亡率以及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各测试指标随着沉积中镉"加标"浓度增加而上升。经过计算,水体-沉积物体系中镉对泥鳅24、48、72和96hLC50分别为2.8037、2.4997、2.2705和1.7538mg.g-1干重。而泥鳅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对沉积毒性反应灵敏,可以作为监测环境污染指标。

  • 标签: 沉积物 泥鳅 死亡率 红细胞 微核
  • 简介:PM2.5引起健康危害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其确切损伤机理仍不完全清楚,目前也缺乏有效拮抗PM2.5损伤天然活性物质。因此本文对北京市PM2.5造成CHO细胞损伤作用及天然物质拮抗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可为PM2.5污染治理和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用荧光探针DCFH-DA法测定ROS;提取细胞内总蛋白并测定其中SOD含量;以及通过WesternBlot法分别测定了p-akt/akt、p65及Bad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1)10~40μg·mL-1PM2.5可明显降低CHO细胞存活率,并呈现极显著剂量-效应关系(r=-0.964,P〈0.01);15μg·mL-1PM2.5可以显著增加细胞凋亡、引起细胞内ROS增加、SOD含量下降;p-akt/akt、p65表达量增加说明Akt通路与NF-κB通路均被激活。(2)20μmol·L-1阿魏酸、50μmol·L-1绿原酸和10μmol·L-1荭草素预处理可拮抗PM2.5引起细胞存活率下降以及细胞凋亡率增加,同时降低细胞内ROS并增加SOD含量,下调p-akt/akt、p65及Bad相对表达量。其中20μmol·L-1阿魏酸保护作用最佳。结果说明,PM2.5引起CHO细胞损伤与细胞凋亡与Akt和NF-κB通路激活有关;三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拮抗PM2.5造成细胞损伤能力,其保护机理是通过其降低PM2.5引起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进而降低被PM2.5激活Akt通路与NF-κB通路和下调Bad蛋白表达量来实现

  • 标签: 细颗粒物(PM2.5) 天然活性物质 细胞毒性 氧化应激 AKT信号通路 NF-ΚB信号通路
  • 简介:林丹(γ-HCH)作为曾广泛应用有机氯农药,自2000年在中国停止生产以来,全国范围内环境介质中仍广泛检出,对生物体及自然环境存在潜在危害。在收集γ-HCH沉积毒性数据基础上,通过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线,得到急性基准值CMCsed=0.005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SD)曲线拟合方法获得其沉积物质量基准。选取7种常用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比较,最终采用S-Logistic模型拟合γ-HCH急性毒性曲30μg·g^-1;采用S-Gompertz模型拟合γ-HCH慢性毒性曲线,得到慢性基准值CCCsed=0.00106μg·g^-1。我国七大水系68.2%水体沉积中γ-HCH残留浓度均低于其CCCsed,说明其风险较低。但是,在海河和辽河流域某些点位残留超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所获得沉积基准值对评估沉积中γ-HCH生态风险和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Γ-HCH 物种敏感度分布 沉积物质量基准 相平衡分配法
  • 简介: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是进行风险污染水生态安全管理重要依据.本研究进行了3种典型化合五氯酚、硝基苯和氯化镉对10种我国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24h、48h和96h急性毒性测试,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相应急性PNEC,同时与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毒性数据库里毒性数据计算获得急性PNEC值,以及综合本实验结果与毒性数据库里数据计算得到急性PNEC值进行对比,发现通过3种数据来源获得急性PNEC值中,硝基苯PNEC值差异较大,由本次实验结果获得急性PNEC值最小;其他2种化合差异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本次实验所选本土生物中华田螺和麦穗鱼对硝基苯比较敏感,并且数据库中硝基苯急性致死数据较少、毒性值较大且变化范围较窄,而其他2种化合数据量较为丰富,变化范围较宽,包括了较敏感物种毒性数据.这表明为给我国水生生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保护,对于数据量较为丰富并且毒性值变化较宽化合(如五氯酚和氯化镉)可以直接根据数据库里毒性数据进行PNEC值计算;而对于毒性数据量较少、毒性值偏大且变化较窄化合(如硝基苯)需要进行本土敏感物种毒性测试.

  • 标签: 硝基苯 五氯酚 氯化镉 本土物种 急性毒性 急性生态效应阈值
  • 简介:为研究硝基苯化合对海洋生物毒性,选择了6种代表性硝基苯化合对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黑鲷(Sparusmacrocep)幼鱼和螠蛏(Siliquaminima)幼体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获得了这些化合对这些生物体急性毒性数据及环境安全浓度.实验结果表明:2,4-二硝基甲苯、2,4-二硝基氯苯、2,4-二氯硝基苯和邻二硝基苯对小球藻48h半数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0.50、0.21、2.44和0.10mg·L-1,毒性顺序为邻二硝基苯(剧毒)〉2,4-二硝基氯苯(剧毒)〉2,4-二硝基甲苯(剧毒)〉2,4-二氯硝基苯(高毒).2,4-二硝基氯苯、邻二硝基苯、2,4-二硝基甲苯、2,4-二氯硝基苯、对硝基苯胺和硝基苯对黑鲷幼鱼96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14、0.15、4.45、1.37、11.52和5.71mg·L-1,其安全浓度分别为:0.001、0.002、0.04、0.01、0.12、0.06mg·L-1,毒性顺序为2,4-二硝基氯苯(剧毒)〉邻二硝基苯(剧毒)〉2,4-二氯硝基苯(高毒)〉2,4-二硝基甲苯(高毒)〉硝基苯(高毒)〉对硝基苯胺(中毒).2,4-二硝基氯苯、2,4-二硝基甲苯、2,4-二氯硝基苯、邻二硝基苯、硝基苯和对硝基苯胺对幼蛏96hLC50分别为0.39、13.20、3.45、15.56、86.90和148.87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0.004、0.13、0.03、0.16、0.87、1.49mg·L-1,毒性顺序为2,4-二硝基氯苯(剧毒)〉2,4-二氯硝基苯(高毒)〉2,4-二硝基甲苯(中毒)〉邻二硝基苯(中毒)〉硝基苯(中毒)〉对硝基苯胺(低毒).

  • 标签: 硝基苯化合物 小球藻 黑鲷幼鱼 螠蛏幼体 急性毒性
  • 简介:化学污染是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农业活动、城市工业化以及旅游业发展迅速,珊瑚礁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珊瑚礁生态系统长期处于化学污染联合毒性作用下,生态风险日益增加,已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该领域重要研究进展,并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重点介绍了化学污染对珊瑚影响,主要包括:(1)珊瑚礁对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有明显富集作用,可以作为该海域化学污染污染水平外在反映;(2)化学污染对珊瑚幼体影响程度比成体大;(3)抗氧化酶和特定功能基因可被用作生物标记(biomarker)来监测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最后,本文对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在典型珊瑚礁海域进行长期生态学监测,并结合室内毒理学实验,筛选出敏感生物标志,评价珊瑚礁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生态风险,为今后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化学污染物 珊瑚礁 毒性效应 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