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人类对个人行为的批判性反思能力往往被认为与自由和责任问题相关。在哲学中,这种观点体现为对认识的能动性的主张。然而这种主张事实上面临着多重困难。首先,这种对知识反思的要求会导致无穷回归这一严重后果。第二,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反思为决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从而有助于区分异己的欲望和真正属于认知者的欲望,然而反思自身的可靠性却是有问题的。此外,关于第一人称视角、谨慎思考以及认识的责任感的主张并不足以使认识的能动性的讨论合法化。这些关于认识的能动性的几种动机都不同程度地预设了某些关于反思的断言,而实际上,这些断言却与现今的最有用的证据相左。据此,目前对认识的能动性概念的诸多论述和辩护方式都是有问题的。

  • 标签: 欲望 信念获得 无穷回归 反思的能动者 谨慎思考 认识的责任感
  • 简介:将古代中国的阴阳互补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将阴解释为良性的接受能力,将阳解释为良性的果决能力,古老的二元互渗理论就能够在认识论方面展现新的智慧。这反映了以往为中国传统思想所忽视的认识论问题,实际可以在中国思想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

  • 标签: 阴阳 认识论 德性
  • 简介:在证据关系的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的不相容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的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多重理论的有效性。这种解释可被称为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整体论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社会解释则能提供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科学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理解,科学共同体如何运作从而最小化由非充分决定性带来的对可靠性威胁,以及能以清楚表达规范的方式发展我们的科学认识论,这些规范可应用于该共同体实践。即使面对新形式的非充分决定性,知识的社会解释也有资源来完成这两项任务。

  • 标签: 证据关系 理论假说 科学知识 非充分决定性
  • 简介:借助索萨(Sosa)关于信念的实施模型,我们提供了法律情形中的优异判断的一个模型。在提供模型的过程中,当代认识论文献对法律,尤其是对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的相关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好的审判取决于证据的合适处理,还是实体判决如何构成,二者是不同的。分别由法官和陪审团做出的适切判决之不同也需要讨论。

  • 标签: 法律 认识论 优异判断
  • 简介:在20世纪的人类道德思想史中,施韦泽的敬畏生命及其论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敬畏生命确实是一个极为合理和深刻的道德原则:而且其“世界观念和生命观念二元论”的道德论证方法.也为人们在20世纪哲学——伦理学的思想和语境中,探寻一种具有终极关怀意义的道德信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尝试。鉴于施韦泽的伟大榜样及其敬畏生命原则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其道德论证方法。

  • 标签: 施韦泽 世界认识 生命意志 道德论证
  • 简介:认识论这个概念在19、20世纪之交通过罗素和梅耶松被引入英美和法国哲学。以这一概念的兴起以及它所引出的问题和悖论为切入点,通过重点探讨卡瓦耶斯借助数学的资源,从概念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待认识论悖论的方式和他对哲学提出的一些新问题,可以勾勒出一幅对当今认识论以及人们一般所认为的"知识"概念所做的一番重新评价的图景。

  • 标签: 认识论 卡瓦耶斯 概念哲学 数学 知识
  • 简介:现代性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为深刻的文化转型,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性的、启蒙的、民主的、契约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机制。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中,现代性的思维机制对传统日常思维的文化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出发,探讨现代性思维机制对日常思维的改造问题.这是实现日常思维转型与重建的核心与关键。

  • 标签: 日常生活 日常思维 现代性
  • 简介:新一届的上海伦理学会开始创办学术前沿的系列讲座,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陆晓禾会长邀我做个发言,为了支持会长的工作,只好勉为其难。因为年事已高,精力不足,在前沿上走动,已经无能为力。我老父亲晚年自嘲说只能卖旧货了。现在我也到了这样的年纪。卖旧货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旧作整理出来编成册子;另一种是把经历过的往事翻出来,旧事新说,这后一种办法也许还可以有点长进。我父亲晚年撰写了几十万字的回忆录,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我没有他那么丰富的阅历,也没有与那么多名人交往,所以也不会去写什么回忆录,但是也经历了学界的一些大事。去年和老同学一起编了《守道1957--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与反思》②,想不到引起很大的反响。看来把一些学术界的大事重新翻出来加以审视和反思还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 标签: 思维模式 功利主义 决策 中国哲学史 学术前沿 回忆录
  • 简介:波普的客观知识论和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针锋相对。势若水火。哈克对波普的“没有认知主体的认识论”的批判,是对波兰尼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她的“具有认知主体的认识论”和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又有很大的不同。三人在认知主体问题上的差异.对应于他们时知识概念的不同理解:波普专注于知识的内容义.哈克兼重知识的内容义和状态义,波兰尼则将知识的内容义、状态义和能力义统一在个人知识的概念之下。

  • 标签: 认知主体 知识的内容义 状态义和能力义 波普 哈克 波兰尼
  • 简介:一、哲学教育在当代中国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启动和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哲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随后,“人道主义研究”、“异化”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萨特热”、“尼采热”,等等,都对人们的思想转变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人,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的行进速度了,哲学的影响力似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出现了成反比的现象。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似乎越是远离哲学。

  • 标签: 哲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改革开放初期 培养 社会变革 “主体性”
  • 简介:众所周知,悖论一直是数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形形色色的悖论极大地挑战着人类的常识与直觉,使不少人为其绞尽脑汁;另一方面,人类天然的好奇心驱使着许多学者不断研究并试图解决悖论。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将悖论称为"思维的魔方",它非常恰当地刻画了悖论对于人类巨大的吸引力。2014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波教授所著的《悖论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对于悖论进行深度研究的专业著作,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悖论,

  • 标签: 陈波 自我指称 深度研究 专业著作 语言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近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数学化,它大致由科学的几何化与几何的算术化两个方面组成,前者为近代科学提供了理念,后者则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方法。这种数学化在近代大获成功的同时,也由于形式化和技艺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意义的沉淀、变更和抽空而导致对其自身起源的遗忘。以严格科学为目标的胡塞尔现象学,正是试图通过对起源的追问来恢复对科学的整体理解。

  • 标签: 科学 数学化 现象学 起源 生活世界
  • 简介:长期以来,春秋时期《周易》的哲学内涵没有得到充分阐发,因而直接影响了《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从概念的澄清入手,结合《左传》、《国语》中的易学材料,对春秋时期隐藏在“占筮之书”形式下的《周易》文本的理论结构进行阐发,以明确《周易》的哲学内涵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周易》文本中的哲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阴阳观念”为基础的“八卦←→六十四卦←→本卦·之卦”这一套由低阶、中阶而高阶的推理模型。

  • 标签: 《周易》 哲学 内涵
  • 简介:朗基诺的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的对不完全决定性的解释(UER)的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的考虑。这篇文章的基本进路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性上的对不充分性的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性维度的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 标签: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
  • 简介:智顗与吉藏同是陈、隋之际的佛学宗主。智顗向被尊为天台智者大师.吉藏则被视为三论宗祖师,二人生平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北朝时期,佛性论是中国佛教界普遍流行的思潮之一,随着《涅槃经》传入中国,佛性思想广受佛教界关注及讨论,成为当时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智顗与吉藏无可避免地亦深受当时佛性论影响。二人在相关论著中,皆非常重视佛性论,大量引用佛性概念作为义理论述发挥。由于二人佛性论牵涉甚广,前贤已多有论述,故以学界罕言之思维方式作为论题核心或可见出新意。聚焦于智顗的“佛不断性恶”与吉藏的“中道佛性”,不仅可以溯源二人相关佛性思想内容,其思维方式亦可归纳出相同点(否定性、圆融性)与相异点(现实具象与超言绝象、即与离)加以比较。

  • 标签: 智顗 吉藏 佛性 中道佛性 思维方式 性恶
  • 简介: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的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的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与数学关系的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的角度为数学的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的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 标签: 先验感性论 先验哲学 数学哲学
  • 简介:探究《周易》本真是现当代易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易学的一般定义是"研究《周易》的学问",所以《周易》文本是易学研究的中心;其次,通过对易学史的简要回顾可以进一步凸显出"探究《周易》本真"这一基本问题的重要性;最后,从当代易学的研究成就和研究方向来看,探究《周易》本真是当代易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 标签: 易学 当代易学 根本任务
  • 简介:理性并不足以代表哲学。哲学就像诗歌、小说和戏剧一样,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品。哲学家置身于特定时代和环境中,和平常人一样有血有肉,他们的思维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的见识和个人情感的影响。人们习惯把哲学家关于幸福的思考想象得古怪而高不可攀,而忽略了他们的哲学中也有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和利益的思想。以柏拉图为例,其晚期作品显示出他对于适度原则的重视,以及他在"幸福"问题上的妥协。由此可以纠正以往对柏拉图伦理思想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 标签: 量度 幸福 柏拉图 适度 菲丽布
  • 简介:知觉内容如何是概念的?这是当代认识论中所关注的关键问题.麦克道威尔的概念论认为,只有概念性的东西参与进辩护活动中,因此知觉内容必然是包含概念的.他的概念论可以总结为两点:C1,知觉内容是概念的;C2,概念来自后天语言学习.特拉维斯对麦克道威尔的观点展开了批判,指出了麦克道威尔的概念论是一种存在问题的表征理论,同时指出作为概念论基础的“似真之看”是不可能的,从而使C1被证明是不成立的.麦克道威尔承认特拉维斯的批判并进行修改,他分别提出M1(直观能力是一种概念能力)和M2(知觉内容中仍然存在某些概念)两个措施进行修改.但是本文将指出这两个修改非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修改后的C1与C2相冲突.从而证明概念论的主张是不一致的,麦克道威尔依旧无法说明知觉内容如何具有概念.

  • 标签: 知觉内容 概念性 直观 特拉维斯与麦克道威尔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