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埃斯普马克的《失忆》是作者自我镜像的投影,通过镜像失忆者叙述失忆才是可能的,文中所示的寻找"L"、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文本中荒诞的存在,皆根源于作者力图打破文本内外界限的努力,是卡夫卡、加缪笔下人类困境的延伸。它表现为文本中的作者与文本、文本中国家官僚体系与自我、文本中隐在的父亲与自我三重镜像,突显了西方文化语境中神义与我在的双重悖谬关系,是人类现代性困境中永恒的隐喻。

  • 标签: 叙述 自我 他者 镜像 神义论
  • 简介:小说与历史是两种讲故事的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到了两者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关系,但未能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方面着手,来进一步讨论两者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只有从"文化记忆"的视野入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小说与历史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叙事的审美功能,也有一种更新的认识。

  • 标签: 文化记忆 审美叙事 历史与小说
  • 简介:本文从当代科幻小说的角度考察后人道主义,分析了金·史丹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和保罗·巴奇加卢比的《发条女孩》两个案例。本文认为将理性人主体作为自由行动者的笛卡尔范式近来受到的压力渐增,并且正在被后人道主义所取代。科幻小说这种题材的叙述范围可以大到深入星际,将我们人类置于它所营造的生态和物质语境中,这种做法允许了在不违背人类常识的情况下对人类进行的技术改造。因此,科幻小说就成为了对当代文化中的后人道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理想载体。

  • 标签: 人类纪 美学 马克思主义 后人道主义 科幻小说
  • 简介:尚庆飞在《学术界》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就目前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而言,许多讨论都是以所谓客观中立性学术讨论的面貌加以出现的,似乎呈现出所谓的“去政治化”之倾向。我们以为,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绝非是单纯的学术讨论,而在本质上关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研究 思潮 本质 “去政治化” 学术讨论
  • 简介: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域下,对先锋小说进行审美分析,发现'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是先锋小说叙述文本审美的两个内核,它们在先锋小说借用历史、回避历史、游戏历史的形式中驱动着文本的审美表现。先锋小说叙述文本通过借用历史的形式表现了历史和人的双向生产;通过回避历史的形式,显现了历史正因为缺席而存在,并通过这种形式挖掘出社会历史最隐秘的情怀;游戏历史的形式则体现了历史外衣下的当代体验和戏仿历史中的人性主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生产关系一般 生产关系特殊 先锋小说 审美分析
  • 简介: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非意识形态化'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最大的观点,新自由主义观点虽受挫折但依然有一定市场,宪政观借'中国梦'的提出'老调重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透过历史事件评价广泛渗透,普世价值观虽然在理论上不能自恰但还是具有潜在的杀伤力,后现代主义在青年中成为一种思潮和时尚,民族主义观点伴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而日益增长,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伴随着中国文化热而走红,'新左派'的观点在一批中老年群体中依然顽固,民粹主义观点打着民意的旗号得以滋生。这些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的观点表达越来越表面化、公开化,各种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日益明显,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观点诸源汇流,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观点通过整体设计、碎片植入的方式影响大众,意识形态通过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方案方式设置议题影响社会舆论,意识形态与网络等新型媒体相互促进。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意识形态舆情的研判,提升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

  • 标签: 意识形态 新变化 新特点 应对策略
  • 简介:新中国成立伊始,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指导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亲自荐书,号召用通俗的言语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亲自主持《毛泽东选集》编辑工作;为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要求有步骤地进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联系实际地学好、用好马列主义;抓住典型事件,领导对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经过毛泽东等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努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分析社会的方法沦,在思想文化领域得到迅速普及,唯物论辩证法得到知识界的普遍认同。但在思想批判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从学术讨论、思想争鸣到政治批判的发展过程,混淆了文化、思想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影响思想讨论的深入。毛泽东对察觉到的偏差进行了纠正。

  • 标签: 新中国初期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简介:雷蒙·威廉斯对科幻小说抱有持久的兴趣,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确证:首先,他的两篇发表在《科幻小说研究》期刊上的文章探讨的都是这个类型;其次,他为人所熟知的一些著作中也大量引用了与科幻小说相关的内容,比如《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乔治·奥威尔》和《乡村和城市》;第三,他本人还创作了两部'未来小说',分别是《志愿者》和《为曼努德而战》,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看,前者显然是科幻小说,而后者的科幻色彩则相对弱一些。本文将会对威廉斯相关科幻类型的引用和论述加以总结,并研究威廉斯其它的一些更为普遍和关键的理论和概念,特别是'感觉结构'和'选择性传统'理论,因为它们可能更适合用于分析科幻题材。最后,本文认为,就科幻小说研究的中心目的而言,相比其它公然宣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作品,例如达克·苏恩文的《科幻小说变形记》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未来考古学》,以及他们所运用的批判方法和观点,威廉斯所寻求的用以替代'描述'和'阐释'的'社会学'转向,应该是一种更富有成效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 标签: 雷蒙·威廉斯 科幻小说 乌托邦 感觉结构 选择性传统
  • 简介:公共领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极权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是系统(经济子系统与政治子系统合一)与生活世界对立,是人民群众的被奴役和边缘化。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拥护,没有人民群众支持的权力等于暴力。公共领域作为公共意识得以形成的领域,直接构成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因而,维护还是压制公共领域成为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的分水岭。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理论,本质上是提出了一种超越西方议会制民主的新形式。不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具有建设性的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公共领域 权力 合法性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正>20世纪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抑或主要是意识形态学说)的存在随着世纪初期的两个事件而变得严峻起来。一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转向,一是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两个事件使反思马克思主义在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世界的存在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假如我们把包括卢卡奇、葛兰西、布哈林以及其他种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放在这个背景下考虑,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理解。在十月革命后不久,1921年,布哈林推出了他的影响很大的著作《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尽管有的学者说这个副标题没有准确表明著作的真实性质。列·拉科夫斯基把这本书称为"从普列汉诺夫早期

  • 标签: 布哈林 哲学著作 普列汉诺夫 社会形式 德国社会民主党 现代资本主义
  • 简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文化上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双百'方针,但它并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原因是毛泽东晚年的独断论意识。它就潜伏在提出双百方针之后的那段关于真理发展规律的阐述中。思想问题的解决要靠实践的教育和思想的引导,压是压不服的。今天我们必须引以为鉴,克服独断论,坚决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标签: 双百方针 真理发展规律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