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对于人具有优先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人与自然 有机统一 生态建设
  • 简介: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冉昌光教授《枝叶情——哲学·文化·教育论》的学术著作,遴选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是一本具有自身内在逻辑体系的新书。

  • 标签: 教育论 理论与实践 文化 哲学 大学出版社 学术著作
  • 简介:探索美学的影响,不仅能揭示人类的社会性,而且有助于认识艺术和环境,因为环境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美学过程囊括和涉及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鉴于这个原因,美学经验寓意着道德与政治属性。的确,在人类的环境里,道德、社会、政治是完全交织交融的,由此而蕴含的环境美学既有理性判断的根据,又有感官愉悦的理由。

  • 标签: 环境 美学 政治 感知
  • 简介:<正>一、一种片面的理解——无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主体心理内涵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一门社会科学,它包含着丰富的文艺社会学的内容,也包含着深刻的文艺心理学的内容。但在文艺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偏颇和失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

  • 标签: 文艺心理学 文艺研究 美学理论 心理学派 审美客体 物态化
  • 简介:在马克思之前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社会有机体学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从实践出发去看待和研究社会有机体,对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进行了既唯物又辩证的阐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实现了对历史上有关社会有机体学说的变革和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 变革 思想
  • 简介:从马克思的视角看,“”具有自然之、社会之、异化之、拜物教之的四重含义。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与的对立,最终形成对人的支配和统治。的统治瓦解了专制和神权,也消解了神圣、崇高、理想、彼岸、绝对价值,导致超感性世界的腐烂,诱发人们的各种感性欲望,造成生产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等价值虚无主义现象的流行。克服虚无主义的出路在于,一是遏制物化逻辑的泛化,乃至最终消除劳动的雇佣性质,实现去资本化;二是注重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的建造,避免唯经济主义的误区。

  • 标签: 马克思 意义世界 价值虚无主义
  • 简介: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由人及其全部生活条件、要素构成的,相互依存并发展着的有机整体。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社会整体发展,体现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内涵和分析方法。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之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标签: 社会有机体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 马克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整体发展
  • 简介:在邓小平的理论视野中,农业现代化问题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农业,重视'三农'发展。广安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农民关心的增收问题抓起,着力推进农业加快迈入市场化、规模化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从市场关注的食品安全抓起,净化产地环境,推广生态种植养殖,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抓起,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养成好风气;从解决贫困问题抓起,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广安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历史性跨越,全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标签: 问题导向 精准施策 农民增收 食品安全 脱贫奔康
  • 简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群众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休闲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二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人们在接受信息和文化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的传播媒体和文化娱乐方式吸引了大量群众;三是文化生活的日益多样化,社区文化、

  • 标签: 文化娱乐 社会教育功能 文化休闲 传播媒体 群众文化 精神文化生活
  • 简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到来的'微时代'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媒介环境。'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价值行为和价值取向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凸显出新的价值问题和价值困境。文化、社会、技术、教育等因素叠合交织在一起,影响、塑造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根据新环境的要求,进行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创新发展。

  • 标签: 微时代 大学生 价值观
  • 简介:近些年来借助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污蔑否定毛泽东为核心的“非毛化”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蔓延开来,呈现出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形态隐蔽化、传播方式恶俗化等新特点。在政治、经济、心理、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这股错误思潮在网络上不断发酵、扩散。如任由其发展泛滥,势必产生消解民族意识、削弱政治认同、扭曲价值立场的巨大危害。因此,必须找准症结,在掌握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原则和方法、增强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建立抵制“非毛化”错误思潮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抵制它对人们的思想腐蚀。

  • 标签: 网络空间 “非毛化” 历史观
  • 简介: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有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论述,完整构建起社会主义“共享”理论体系,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期和远期发展走向。作为远景目标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体现了高度生产性、直接社会性与普遍可分享性的高度统一。而当今联网经济正在逐步构建起的“分享主义平台”,初步呈现出这种有机统一的可能性.并正成为市场、政府之外当代社会有机体的第三构成元素。促进“分享主义平台”碎片化的“联合”向“自由人联合体”转化,可以在“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与“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统一中,不断推进“渐进共享”的进程.使“生产性”与“可分享性”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升,进而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并在全球价值和道义制高点上,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方向。

  • 标签: 四个全面 治国理政 新时段
  • 简介: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思想。为了进一步探讨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作者借助施密特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指出,马克思的自然观既包括“自然被社会所中介”这一面,也包括“社会被自然所中介”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日本的环境思想。

  • 标签: 马克思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论 自然观 中介 思想
  • 简介: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看,执政党建设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是一个孤立的政治行为,要受到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态变化的深刻影响。深刻分析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对于逐步从思想上、经济上、政治上形成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社会生态环境,推进制度改革,建立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效机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从严治党 生态环境 制度建设
  • 简介: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非毛化"思潮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非毛化"思潮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从内容上看,表现为由部分否定发展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革命、建设思想和实践,乃至其文化成就和个人人品;从形式上看,表现为高度的拟真化、生活化和复杂化,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非毛化"思潮进行及时跟踪和理性辨析,将有助于认清这一思潮的发展趋势、特点和实质,为有效应对这一思潮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媒体 “非毛化” 表现 实质
  • 简介:快速发展的网络影响或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 标签: 网络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简介:历史环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思考东方社会历史命运时提出来的最主要概念。马克思认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而“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和草稿》、《〈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三篇历史文献集中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俄国所面临的历史环境的分析。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东方社会 历史环境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蕴含着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建立在人类史从自然史中不可逆转地分离出来的认识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目的性活动的局限,预见了改造自然收益无法补偿代价的前景。更重要的是,他们指出,由于现实中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复合权力结构所固有的不平等特征,所谓自然的复仇又不是平等地施加于人类全体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必须以改造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作为不可忽略的前提条件。

  • 标签: 人类史 支配自然 自然复仇 权力结构
  • 简介: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重大实践活动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发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倡议,积极支持实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提高了我国森林覆盖率,促使近代以来遭受严重损害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邓小平要求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老旧机器设备,重视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以防治工业污染的工作,使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治理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并有效解决。邓小平强调要提升我国城市建筑环境美观度,推动城市生活空间美化与生态化的进程。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城市要解决好污染问题,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污染治理工作。邓小平强调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大众休闲生活空间的生态状况。

  • 标签: 邓小平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污染治理 绿化祖国 重大林业生态工程
  • 简介:透过佩珀的论述可见,他十分正确地认识到,以深生态学为主要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旨在维护自然的"生态正义"是不成立的。"环境正义"本质上就是"社会正义"。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即社会正义与生态健康,且社会正义是生态健康的前提和保证。而因为深生态学无以实现真正的社会正义,也就无以实现生态健康,所以,必须从"深生态学"转向"社会正义"。这种转变有两种意义:一是在"目的"上从"生态正义"转向"社会正义";二是在"手段"上从"深生态学"转向"生态社会主义"。

  • 标签: 环境正义 生态正义 社会正义 深生态学 生态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