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党的十七大正式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以来,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最新成果,很快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的内容和形成阶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考察,也积累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构中的一个具有基础性意义的中心问题,它是理论的总纲,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近年来,学术晃基于概念、范畴、原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角度,持续开展学理分析探索归纳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以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述要 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七大
  • 简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至今已有30余年,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次经历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发展阶段。应当说,对这一理论历史演进的规律、理论形态、逻辑建构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条件了。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演进 历史 形态 逻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简介:毛泽东哲学思想有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点,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已为同行的学者、专家们所承认,并且通过论文、专著、教材等多种形式,对这一理论体系作了有益的探索。尽管见仁见智,各说不一,但都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见解和理论观点,对于推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大有裨益。这有力地说明了,科学理论需要在探索和争鸣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也需要在探索和争鸣中发展。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理论体系 学术见解 军事辩证法 军事著作 十大关系
  • 简介: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需要认真研究,以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建立在唯物主义实践认识论基础上的文化本质观、建立在文明主体思想基础上的文化主体观以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文化政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三个层次。中国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是文化自觉的理论基石和文明发展的科学指南,也为现时提供了文化批判的理性维度和文化交往的伦理原则。

  • 标签: 文化认识论 文化本质论 文化发展论 文化理论体系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确定其基本范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广大理论工作者,通过对现有的理论材料并结合具体实践提炼出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对外开放等八个基本范畴。通过对这八个基本范畴的深入研究和阐释,以便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框架,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趋势。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理论体系 基本范畴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就其实践基础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反映了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经验和智慧。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实践基础
  • 简介:曾荣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2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客观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为主线的思想理论体系。抗战全面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从思想政治工作人手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问题。而根据抗战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毛泽东在思想政治理论创新的基础上。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理论体系 中国革命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工作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伟大道路呼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成与发展。从毛泽东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到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十七大胡锦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真实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又全面记录了我们党对自身理论的执著探索。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伟大实践 中国革命 与时俱进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既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又是一系列科学概念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成果之间有着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宣言书,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拓展了巨大的理论空间。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 简介:本文从下面三个方面阐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一、《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言书”;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它的发展创新;三、《共产党宣言》的社会主义传统理论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理论形态。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传统理论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代理论形态
  • 简介:19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三次融合,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的辉煌,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启示: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和萌生,总是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紧密相连,总是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理论观点的交融、碰撞密不可分。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离开19世纪的背景条件,离开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我们无从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样,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离开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离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我们也就无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简介: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首要的是创造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体系化的同时,提出并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问题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内在结构,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系统化的理论创新,全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推进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简介: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创性。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系统性。邓小平从“体系”的逻辑问题域、逻辑起点、逻辑立场、逻辑核心、逻辑主题和逻辑内容等方面,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实践性。邓小平的实践性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本体论思维方式,主张从“现实的个人”的“现实的活动”出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探讨,体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以及真理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首创性表现其概念,系统性表现其内容,实践性表现其思维方式,“三性”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共同彰显了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特贡献。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创性 首创性 系统性 实践性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世界化和民族化进程中形成的两种理论形态,虽然都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反思性等某些理论特征上的相似性,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从比较视阈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对于深入理解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与时代化,澄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解上的模糊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 本质区别
  • 简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这个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既是正确认识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党的理论创新是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方法。群众路线既对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又对理论创新的具体实现途径指明了方向。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只有这样,党的理论创新才拥有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根深叶茂和蓬勃发展。

  • 标签: 人民群众 实践创新 理论发展
  • 简介:党的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最新成果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热点问题。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著作的问世,为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大的理论贡献、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广阔的认识途径,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最近出版的,由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阎树群教授撰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30万字),就是其中一部研究视角新颖、学术见解独到、理论功底扎实的厚重力作。初读此书,感到有这样几个鲜明特色: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完善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七大 陕西师范大学
  • 简介:[访谈嘉宾简介]靳辉明,男,193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政治学科召集人、全国哲学社会

  • 标签: 靳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科 评议组 理论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