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活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特色思想。邓小平首先将'活力'引入国家层面,使之贯穿于国家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领域,经济活力上要权力下放,充分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政治活力上不仅要权力下放,还要用民主来调动积极性;思想活力上要营造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和创新的浓厚氛围;社会活力要重视培育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一切活力的基础在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在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邓小平活力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启示: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通过全面依法治国为激发活力提供可靠保障,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为激发活力提供根基,将一切活力汇聚起来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标签: 邓小平 活力思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简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伴随着改革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活力逐步激发与释放的过程。社会活力既是对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精神状态、生产和生活状态、实践状态的揭示,又作为每一个社会演进的机制因素和动力因素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客观而理性地评价与反思中国社会活力景观,既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新中国社会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社会有机体由死到活的转变,社会主体活力的压抑到释放,整个社会活力的萎靡到进发的历程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中心。

  • 标签: 社会活力 实践 思想解放 动力机制
  • 简介: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并不断走向成功的奥妙所在。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坚持发展 成功奥妙
  • 简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其社会活力的生成与发挥,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理论指导,这主要包括立足“一个调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三个一切”、贯彻“四个尊重”等四个方面。

  • 标签: 和谐社会 社会活力 社会发展 社会环境
  • 简介:[访谈嘉宾简介]李忠杰,男,195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委监察部特邀监察员、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运史、世界社会主义改革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政治与我国对外战略等。两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各种教学奖、优秀论文奖等。代表性著作有《社会主义改革史》《社会主义改革论》《列宁主义论纲》《苏联的演变和解体》《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与中国》《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等。

  • 标签: 党史研究室 中共中央 原副主任 改革开放 教授 李忠
  • 简介:本文指出教学中情感缺失、情知失衡是高校"两课"教学实效低、缺乏吸引力的重要症结,要优化"两课"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揭示了以情优教的内涵和教育价值;分析了以情优教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愉悦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互动性原则、需要性原则.

  • 标签: 以情优教 教学设计 情知共茂
  • 简介:正确认识中国的经济成就,有助于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而构成"原理"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的经济数据,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全国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数据支持。学术界和媒体中个别认为我国经济数据质量不高的论调,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试图弱化甚至否定我国的经济成就,对思政课的教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有必要正本清源。只有从根本上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深刻理解中国的经济成就是真实不虚的,才能真正地推进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

  • 标签: 十九大精神 “原理”课堂教学 新时代经济成就 统计数据质量
  • 简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8年建院以来,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教改的一部分,经过课程组老师的不懈努力,在“因材施教”方面作出了形式各样的创新,效果良好,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各级教学主管部门的广泛认可与好评。“读历史,搞创作”这一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形式,历经多年发展,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授课创新机制。对这一授课形式进行教学法的回顾与整理,能够为进一步深化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 艺术创作 “纲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