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路径来看在中国当下语境内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讨伦理的缺失问题,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失衡或偏差:一是从政治正义的角度看,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权力与金钱欲望的过剩,二是公民意识的缺失,三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过剩,四是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

  • 标签: 文化遗产保护 伦理 公民意识 民族主义 知识分子
  • 简介:当代各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一些包含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化遗产常常被建构成国家认同的符号,并在长期的审美再造中积淀起民族文化资本的蕴藏,进而产生了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和审美体验等三种重要的文化操演功能。

  • 标签: 文化遗产 审美再造 国家认同
  • 简介:<正>东西是什么?是一支笔、一件衣服,还是一头大象?是否可以在谈论东西时不用点明我们所指之物的种类?在日常交谈中,我们用手指着一样东西,就是那个,在那儿(手势),或者,我们使用"东西"这个词来替代已经有名称之物(指代),因此,该

  • 标签: 本雅明 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主义理论 海德格尔 意识形态 神秘性
  • 简介: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改革思想全面而深入,干部制度改革思想亦是其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从长远着想,认为: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是制度创新的根本,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之所在。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主线清晰而突出,在价值理念上,组织路线要解放思想,这是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解决选择和培养接班人的标准问题,这是保证党的路线贯彻执行的中心问题;在制度建设上,着重研究年轻干部的选拔制度,这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具体措施上,认为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太慢了也不行,要有步骤地进行,列出工作时间表。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最大的成效就是激发了组织路线的活力,为党的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重执政党思维,树党章党规权威;重问题导向,破干部终身制,立干部任期制;重国际视角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定"德才兼备"干部选拔新标准。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为我们今天干部队伍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化基础,如何做到既破又立,这是当前我们要深入开展干部队伍建设的主题,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需要借鉴和创新的政治遗产

  • 标签: 邓小平 干部制度 思想遗产
  • 简介:不少学者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就国家这一论题进行系统分析,其国家观是含糊的。通过研究不难看出马克思的国家观是清晰的,其国家观即是唯物主义的阶级国家观,基于唯物主义和阶级立场思考国家使得马克思明显地迥异于其他现代思想家,是马克思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 标签: 马克思 唯物主义 阶级 国家观
  • 简介:毛泽东关于农民合作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固守,更不是对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照搬,而是基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具体国情,对如何实现农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这一思想的实践后来虽因受到“去工业化”的对待以及实行农业统购统销政策等而归于失败,但幸存下来的华西村、刘庄、南街村和周家庄等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功,却在新的条件下印证着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可行性与深刻性。这一思想及其实践的魅力和现实意义尚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澄清。

  • 标签: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 去工业化 统购统销
  • 简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任务,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目标,我们必须具备文化使命意识、文化生命意识和文化承命意识这三种意识。文化使命意识是对于时代所赋予我们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的自觉;文化生命意识是对于中华民族理想性文化在现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之时仍然能够通过"反本开新"而重获生命力的理性信念;文化承命意识则是以一种正视文化冲突之现状的坚韧刚毅之心态,对于民族文化命运的承接和担当意识。

  • 标签: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文化使命意识 文化生命意识 文化承命意识
  • 简介:要对毛泽东的一生作出客观评价,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无疑是首要问题。而"毛"论者在评价毛泽东时往往从既有政治立场出发,罔顾事实,采取种种不正当的方法来达到非议毛泽东。其主要手法有以下五种:一是采取当下标准不注意历史语境;二是断章取义不注重历史完整性;三是预设立场后寻找相关论据;四是虚构编造事实来肆意污蔑;五是混淆个人责任与群体责任。通过上述方法的使用,他们不顾事实真相,随意剪裁历史资料,按照其意愿进行重新组装,试图达到最终抹黑毛泽东的目的。正是他们拙劣手法的运用,使得其虚伪面目充分暴露在世人面前。

  • 标签: 非毛化 评价标准 常见手法
  • 简介:邓小平均衡发展思想是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先富带动后富指导思想、先沿海后内地发展顺序、顾全'两个大局'思想和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改革道路等构成了该思想主要内容。我国当时贫穷落后的基本国情、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按劳分配原则的恢复和重新确立、'生产力'标准的确立是该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和前提。邓小平均衡发展思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力理论,而且与西方经济学界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梯级增长理论等均衡经济发展理论高度暗合,并对之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问题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非均衡发展 先富带后富 “两个大局”
  • 简介:文化强权与文化冲突郭洁敏文化强权,亦称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一般是指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的强加行为。这一概念是由葛兰西在30年代首先提出的,揭露了传统文化概念的“超政治面纱”。他认为文化霸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统治形式,统...

  • 标签: 文化强权 文化价值观 “文明冲突论” 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 西方中心主义
  • 简介:<正>一、什么是"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从作为资本、生产、流通到日常生活消费,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物质实践活动对应,也就是文化横跨社会精神一物质两大文明领域。消费属日常生活与市场行为。消费文化文化消费也就是文化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进入日常生活。约翰·费斯克指出,仅用财经术语是不能充分描写文化商品的,对其"大众性"起关键作用的流通发生在与其对应的经济之中,即"文化经济"。这里所交换和流通的不是财富而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消费主义与经济学上的供应学派相反,强

  • 标签: 文化进步 市场行为 文化经济 社会精神 需求结构 利润最大化原则
  • 简介:《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开始参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初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并取得了关涉物质利益难题的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他得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和法是维护有产者私人利益的物质手段,社会群体的物质利益分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对立,共产主义应以最贫苦居民阶层的真正物质利益为基础,物质利益关系是隐藏在各种社会关系背后的客观本性等结论,展现出以物质利益理论为其思想主题的鲜明特点。这些思想成果不仅为马克思后来以物质利益为视角并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分析历史活动提供了基本前提,而且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科学调处社会利益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方法导向和价值原则。

  • 标签: 《莱茵报》时期 物质利益 社会关系 阶级对立 共产主义
  • 简介: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种不同性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伟大学说,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架下,人民内部矛盾大多属政治思想性而非经济性,对于规模的群众集体行动,笼统的称为“群众闹事”,处理方式一般压制多于疏导,依据的是人民的信赖和执政党的“威权”。

  • 标签: 非直接利益冲突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邓小平 社会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体制 50年代
  • 简介:伦理本身就是对关系之网的理论把握,“伦理是一种客观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领悟和治理。”和谐社会的建构,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环境和力量,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在的卓越品质作为伦理基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

  • 标签: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伦理基础 和谐文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际遇 六届六中全会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在党、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意义。把握文化自信应从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认识,既看到文化自信与"四个自信"的高度契合,又充分认识它与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关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坚持正确方向和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作生产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努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文化队伍。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 坚定
  • 简介:梳理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与实践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如毛泽东晚年的魏晋文化观。其有三大观点:其一,反对文化独断,力主学术与艺术的自由发展;其二,力主独立思考,不为圣贤之言所束缚;其三,以“缘情”说补充“言志”说,提升文艺审美本性地位,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毛泽东魏晋文化观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意味着毛泽东在进行古今对比.、通过谈魏晋文化,毛泽东在文化艺术问题上对“文化大革命”的失误进行了深刻反思。毛泽东对文化艺术的自由、繁荣发展非常向往,对那种违背文化艺术规律的做法非常反对。这在毛泽东晚年思想中显得弥足珍贵。

  • 标签: 毛泽东 魏晋文化观 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
  • 简介:分工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考察分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认识,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分工的双重性在于,分工既与直接的物质生产相联系,即与生产的物质性相联系,又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即与生产的社会性相联系。分工的这一性质,可以为阐释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提供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

  • 标签: 分工 物质生产 生产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
  • 简介:此文主要取自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教授2013年1月28日在香榭丽舍圆形剧院国际研讨会上所作的名为'欧洲或混乱'的演讲。克里斯蒂娃教授论及身份认同、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话、对自由的不同理解,主张把欧洲文化当作重建欧洲的重要资产来对待,重视精神分析的作用,通过对欧洲文化进行重估,来分析当前欧洲意识中存在的危机,为欧洲在政治上的联盟做文化上的准备。

  • 标签: 欧洲文化 身份认同 多样性 理想病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工作承载着新使命,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功能?概括起来就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对外交流。

  • 标签: 习近平 文化 新时代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