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在巴利文原文经典里,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脍炙人口的格言,被认为是佛陀(公元前六世纪顷生于印度)在普渡众生、广施教化时亲口演说的.其中有这样的佳句:"一切命中,慧命为最","智慧乃人类之宝","智慧之光,胜一切光".根据佛教来讲,人生的目的在于证得般若.般若一词,一般地都被翻译成"智慧",但是,巴利语般若比英语"智慧"一词的含义更为深广.般若,依佛教所说,它不但是指

  • 标签: 公元前六世纪 巴利语 巴利文 思想自由 人从 一切众生
  • 简介: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胎藏界之文殊,左手持青莲,表示专司一切如来之智慧,不染着法的无相之智慧;金刚界之文殊,右手持利剑,表示能断一切烦恼。文殊菩萨骑着青毛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是最勇敢的,不怕一切而毅然前进的。文殊手持莲花或手持利剑的形象.都是为了展现这位大菩萨的智慧——前者以莲花象征的纯洁高尚,后者以利剑象征智慧的无所不能。按照佛教的说法,净土不可思议的法门,如果没有文殊第一勇猛的根本大智,是绝对无法证解的。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Manjusri)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满殊尸利”、“曼殊利”的。“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头”、“德”、“吉祥”的意思。《首楞严三昧经》说:文殊菩萨在过去就已经成佛,号称“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现在世成佛,号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导驾慈航,示居因位;未来世成佛,叫做“普明佛”。如果有人听到普明佛的名号,能灭五无间的重罪。

  • 标签: 文殊菩萨 智慧 中国佛教 释迦牟尼佛 “妙” “头”
  • 简介:卅余年前,我于院乡山区任医疗职。某夜深,忽有二人擂门呼出诊,山乡有狼,一执火把引前,一执钢又护后,攀行约七、八里,抵一村舍。既入,于昏黄煤油灯旁,见一少妇半卧于床褥,鼻血如注,面白如纸,气短息微。其傍,一老媪紧拽少妇头发,问之,曰:该妇于夜九时许足月顺产一女婴,产后即忽鼻血不止,渐则遍身冷汗,四肢觉凉,现正紧拽伊发,且以布条紧塞伊肛门,乃恐泄则人亡矣。盖当地流传急救之习俗,此例后以中西药合治而愈。约半月余后,因事复经此村,则见少妇抱婴哺乳,笑容可掬也。

  • 标签: 鼻血 气短 出诊 冷汗 顺产 足月
  • 简介: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五日,天气格外晴朗,吃过早饭,我们便乘北京吉普向北台驰去。那绕岭环峰的公路,象玉带一样在半山腰中弯弯曲曲盘旋而上,红围墙的庙宇若隐若现,宛如在云层之上,蓝天之中。在这空中走廊上举目遥望,天空雄鹰飞翔,山间云雾飘动,沟壑流水潺潺。五台山的秋季,丰彩独异,墨绿色松树依旧苍翠,一排排一行行,从山底一直到山顶,就象哨兵守卫着

  • 标签: 流水潺潺 北台 北京吉普 龙翻 片金 一九
  • 简介:十多年前,我曾到过贵州省册亨县一个名叫消的布依山寨,吃过那儿自产自销的茶油。尽管十多年过去了.但那茶油的清香仍无法从我的记忆中飘散。上山采摘茶子和在那幢茅草屋里榨茶油的情景,时时会一幕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

  • 标签: 贵州 册亨县 茶油 饮食文化
  • 简介:《过去现在因果经》里说:一天,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宫里突然出现了奇异的祥瑞景象——百鸟群聚和鸣,四季的花木同时盛开,最令人惊奇的是——水池里竟然开满了大如车盖的莲花。就在这时,释迦牟尼的前身菩萨化成一头六牙白象投胎到王后摩耶夫人的腹中。

  • 标签: 佛教 世界 释迦牟尼 古印度 因果 祥瑞
  • 简介:千古名篇《前赤壁赋》中写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好道,对神仙道教充满了无限向往,希求进入神仙境界直言不讳。《留题仙都观》吟道:“真人厌世不回顾,世间生死如朝暮。学仙度世岂无人,餐霞绝粒长辛苦。安得独从逍遥君,泠然乘风驾浮云,超世无有我独行。”

  • 标签: 苏轼 入神 《前赤壁赋》 神仙道教 厌世 逍遥
  • 简介:耶稣在钉十字架前夕问门徒:"人说我人子是谁?"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这里,人们把耶稣与他们心目中所敬仰、所爱戴的先知们相提并论,是已经把耶稣提高到最高的地位上了.耶稣又问:"你们说我是谁?"彼得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彼得是第一个发现并承认耶稣具有这一特殊身份的人.无疑是信仰上的一大飞跃,非出于天上父神的指示,血气之辈决不能有此认识.

  • 标签: 基督教 圣经 信仰 教会 新约信徒 发展
  • 简介:密藏道,是明代的僧人。在中国佛教史上,他对于佛教的教义教理之发展,并没有多少重大的贡献,对宗教修行以及教义宣传等其他方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迹,所以他不象明代的四大高僧那样著名,记录其生平活动的历史资料、留下的也很少。但是,他曾协助其师紫柏真可等人发起刊刻方册大藏,并在这一工作中担任实际的筹备、监造等负责工作,因此对于佛教史籍的搜集、整理和保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密藏道是江西南昌人,其生卒年不详。他是明代高僧真可的入室弟子,真可字达观,号紫柏,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另三位是藕益智旭、莲池袜宏、憨山德清)。真可生於1543年(明嘉靖二十二年),卒於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是明世宗、神宗时代人。道既为其弟子,当与真可为同

  • 标签: 藕益智旭 憨山德清 中国佛教史 紫柏 教理 明万历
  • 简介:禁咒术是道教中最具特色的道术之一。禁咒术本是秦汉方术的一种,经过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的理论化,提出了"禁"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影响非常深远,是后世认识和看待禁咒术的主流思想,使禁咒术具有了合理性。本文讨论的核心就是葛洪"禁"理论提出的背景以及他如何将禁咒术置于道教的知识体系中,即如何在成仙的目标下使禁咒术成为道教理论的一部分。郭鸿玲,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5级博士研究生。

  • 标签: 葛洪 《抱朴子》 气论 气禁
  • 简介:闻名中外的江西净土宗祖亭——庐山东林寺,背靠匡庐西麓山崖,傍带瀑布溪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塞。寺前有溪一浣,溪上有亭一座,亭额曰:“三笑亭”。有槛联一对,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老三笑语:莲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 标签: 东林寺 净土宗 源流 庐山 瀑布
  • 简介:谭世宝在2007年第5期《佛教文化》上发表文章《天下名山僧多的历史考察——以明末清初云南名山僧多作典型例证分析》。文章认为,“天下名山僧占多”之单句始见于元人文集中,“天下名山”多有佛教僧侣居处修行的寺院庵堂的现象,应是中晚唐以后才逐渐形成并引起文人关注的。作者提出,由于慧能等人的南禅宗及其各分支向边远的乡村山区的大发展,形成了不论是名山还是不名之山,佛教的建筑都比儒、道两家的多。

  • 标签: 名山 史考 《佛教文化》 明末清初 佛教僧侣 中晚唐
  • 简介:禅宗发展至赵宋为之一变,伴随着有宋一代“郁郁乎文哉”的时代精神,“文字禅”这种样式也应运而生了。从汾阳善昭的“颂古”问世以来,雪窦重显、丹霞子淳、宏智正觉等禅师均有颂古之作流传,至圆悟佛果的《碧岩录》(一作《碧岩集》)刊行,则集有宋文字禅之

  • 标签: 《无门关》 禅宗 慧开 佛教文化 教义思想
  • 简介:本刊讯6月6日,安徽省合肥市福禅寺隆重举行圆藏法师荣膺方丈庆典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安徽省暨合肥市佛教协会会长妙安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广济寺方丈演觉法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宗性法师,台北净业寺方丈宽道长老,安徽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慧庆法师.

  • 标签: 宗性法师 升座法会 合肥市 中国佛教协会 开福寺 中国佛学院
  • 简介: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二月二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道教全真派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行了隆重的传戒受戒活动。全真道传授戒法,自元朝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始,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王常月方丈在白云观“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全真道风更为大振。后因战乱等各种原因而中断。这次坛传戒,是解放后首次传戒,是道教宗教活动中的一件大事。由全国各地名山宫观举荐来京受戒的全真派道士共计七十五名,其中乾道约占60%,坤道占40%、年龄最

  • 标签: 北京白云观 道教全真派 全真道 王常月 开坛 戒法
  • 简介:60年代“文革”进行正殷,杭州陈震远老居士慷慨赠予我法宝,其中有一批跨越解放前后时期的《觉讯》杂志。我十分喜欢阅读该刊郑颂英老居士的“课余随笔”这一专栏文章,以为文字质朴,感情真挚,谈古论今,颇有趣味,所谈体会,有启迪意义。一篇讲明代高僧妙峰出身卑贱,

  • 标签: 郑颂英 佛教文化 宗教信仰 人格精神
  • 简介:服气是道教重要修炼方法之一。通过对唐宋之前相关道经的研究,可获知道教关于服气的总体理论,并可清楚地看到道教服气在理论上的重要变化,即从早期的服外气理论到唐代之后服内理论的转变。服外气的理论和方法随着道教的发展而逐渐丧失了在道教修炼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但却作为独立的技术存留在更广泛的医学和养生实践当中。

  • 标签: 服气 内气 外气
  • 简介:“先天一”是道教内丹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是本体概念在内丹学修炼的直观意义上的呈现,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本体意义上的“道”或“虚”,也不是后天意义上的“精、、神”之一的“”,而是内丹学返本还原修炼体系中从后天回归先天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状态,是内丹学修炼成仙的必由之路。本文在综览内丹学文献的基础上,对内丹学关于“先天一”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诠释。

  • 标签: 内丹学 先天一气 本体 真阴真阳
  • 简介:"守清坛"是川东北一个民间道坛,其所进行的"五方"度亡仪式本质是"开通道路,释放亡魂,度品上宫"。本文以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描述该仪式的全过程,同时对"五方"仪式的宗教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解释,认为该地区"五方"度亡仪式是传统道教度亡仪式的延续,体现了浓厚的道教色彩,但同时也融合了一些佛教和儒教的元素。

  • 标签: 守清坛 开五方 度亡仪式 符箓咒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