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幼儿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角度切入,论述了幼儿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创设适合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开展一些培养儿童的创新个性品质的活动;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 标签: 幼儿教师 幼儿创造性 培养
  • 简介:为探讨主动性人格、自我监控与大学毕业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自我监控量表对339名大学毕业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在自我监控上的得分与主动性人格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主动性人格与自我监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部分及五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主动性人格和自我监控能显著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其中主动性人格能够单独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34%变异,自我监控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4个分量表有显著预测作用,能解释2%左右的增益方差。

  • 标签: 主动性人格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自我监控 CAREER DECISION making
  • 简介:研究采用Russell等编制的UCLA孤独问卷(第三版)对3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并对4名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剖析孤独感的深层原因。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在专业雏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城乡、是否为学生干部和是否为毕业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研究发现大学生孤独感的深层原因主要是人际、发展性和情感方面。

  • 标签: 大学生 孤独感 极度自尊
  • 简介:本文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当前发展的状况,指出其发展过程中的四大问题:1、积极心理学的自身发展体系尚不健全,对于传统心理学各个流派的态度有待改进;2、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内容还有扩展的空间;3、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还应该加深;4、积极心理学本土化的工作很多改善空间,并尝试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 标签: 情绪 人格 人际关系 人本主义
  • 简介:宗教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在民国初期传入我国后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现如今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介绍了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队伍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 标签: 宗教 心理学 心理机制 心理治疗 佛教 道教
  • 简介:框架效应是指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人们的选择发生转变的现象。自Tversky和Kahneman(1981)提出框架效应以来,研究者主要从认知和情绪两方面对框架效应进行解释。本研究结合使用情绪启动与眼动记录,采用2(框架:获益、损失)×3(情绪:愉快、平静、悲伤)的实验设计,探讨情绪对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框架和情绪启动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但是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消极情绪(悲伤)引起被试出现明显的风险寻求倾向;消极情绪(悲伤)启动下被试对损失框架的认知加工程度和积极情绪(快乐)启动下被试对获益框架的认知加工程度均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的增加。

  • 标签: 框架效应 情绪 眼动记录
  • 简介: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信息加工已成为前沿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其特异模式或许可以作为检测抑郁的有效指标。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对正性情绪信息的反应水平以及对情绪表情(尤其是悲伤表情)的辨别能力都有所降低,不仅抑制负性情绪的能力受损,而且在社会情境下精确判断面部表情微弱改变的能力也受损。本文系统梳理了有关抑郁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研究及其主要发现,并借鉴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微表情识别训练的研究结果提出有必要开展抑郁症患者微表情识别及训练的研究,最后分析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 标签: 抑郁症 面部表情识别 面部微表情识别
  • 简介:通过社会认同研究的历史脉络,厘清了社会认同研究的理论成就,总结了社会认同研究的最新特点。社会认同理论开创于泰弗尔,拓展于特纳,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社会认同理论以社会认同、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社会结构等为核心构念,建构起自己的核心构念与理论逻辑,并发展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多元化,具体化,实用化构成了当前社会认同研究的新特点。

  • 标签: 社会认同 理论成果 最新特点
  • 简介:通过个案跟踪和控制实验探讨了词汇飞跃的本质。研究结果表明命名洞察力具有现实性,且词汇飞跃与命名洞察力的出现紧密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词汇量快速增长的原因。命名洞察力的获得促进了词汇的快速增长,标志着儿童建立起词汇与指称之间的匹配关系。词汇飞跃之后,儿童很快建立起词语间的符号关系,并最终促进了儿童语法的发展。基于此实证结果,本研究还建构了诠释词汇飞跃本质的理论模型。

  • 标签: 词汇飞跃 命名洞察力 实证研究 理论模型
  • 简介:汉语书写系统中不存在明显的词边界,中文读者对于词的划分存在较大的差异。词意识和词性均是影响这一差异的因素,本研究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因素是如何作用于词边界划分的。实验分别选取三年级、五年级、八年级及高二年级学生完成词切分任务。结果发现:(1)词切分认同率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切分出来的词单元逐渐增大;(2)词切分认同率随年级变化的趋势会因词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助词、形容词前、连词和介词后的切分认同率与总体趋势保持一致,但形容词前、数词、量词和介词前的切分认同率并未随年级的变化而变化。结果表明,词意识对中文读者词切分的影响受到词性的调节。

  • 标签: 词切分 词意识 词性 发展研究
  • 简介:使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实验范式.考察熟练和非熟练藏-汉双语者的语义和词汇表征的特点.在完成语义判断任务时.被试在测验阶段对已学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未学词,且熟练和非熟练藏-汉双语者都表现出明显的同语言和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在完成词汇判断任务时,同语言条件下已学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未学词,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跨语言条件下已学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未学词,未获得长时重复启动效应。结果表明,藏-汉双语者语义表征共同存储、词汇表征独立存储:熟练和非熟练藏-汉双语者语义和词汇表征模式相同:藏-汉双语熟练者比非熟练者垮语言启动更快.

  • 标签: 藏-汉双语者 语义表征 词汇表征 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
  • 简介:研究采用A型人格问卷、大学生学习拖延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某大学1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A型人格大学生的拖延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学习拖延、学习拖延的原因。拖延的主要原因是冒险性、懒惰、依赖性和时间管理。说明大学生A型人格能够正向预测学业拖延、学业拖延的原因及学业拖延中任务自主性,即A型人格大学生身上存在显著学习拖延现象。

  • 标签: 大学生 A型人格 学业拖延
  • 简介:第一章引言中国心理咨询产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是由于文化习俗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该行业还存在着发展不规范,入行门槛低,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观现实,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幼儿园暴力伤害案"等凸显了社会转型期民众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对双方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还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阻碍社会正常发展。

  • 标签: 行业发展研究 咨询行业 美国心理学会 精神卫生 心理挫折 心理学理论
  • 简介:心灵健康指情绪、心智、心理和身体的健康。中医认为这些能量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相互联系,而人通过宗教行为实践则使他们彼此补充,达到自性认知,从而在建立精神和心理健康上发挥了重大的支持作用。治疗的过程是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并提出如何运用宗教促进心灵的重新平衡以恢复健康。本研究同时也结合对孩子的健康幸福有重要影响的家庭关系的探讨。本文的核心部分展示了一系列个案研究,来阐释对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研究工作的应用。这些案例体现了荣格的思想,即心灵健康和个体对完整性的追求相关。一旦追求受阻或遭破坏,人就会出现症状,从而寻求治疗,或转向宗教或参与其他文化习俗来寻求医治。人们通过冥想、祷告、诵经、音乐、密宗艺术、密宗礼佛、圣餐礼和朝圣的宗教习俗让一些非理性的事物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促成内心的再平衡以恢复健康。荣格强调研究深层无意识(他称之为“灵魂”或“自性”)中的非理性,他认识到实现健康需要平衡心灵中的对立成分,特别是有意识与无意识。应用建立在道教太极图之上的平衡和转化循环不息的原则,本文讨论了四个家庭的治疗过程。中国的宗教与它的古代文化相互交织而不可分离,在这一终极平衡原则的根基上,中国的宗教和宗教组织处在一片理想的土壤中,对治疗过程和完整性平衡过程的发展具有帮助。

  • 标签: 荣格 心灵健康 平衡 完整性
  • 简介:为了探索集体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本研究在90名癌症患者中随机选取46人进行干预研究。为考察干预效果,在干预后分别以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各维度因子的前测得分为协变量,以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各维度因子的后测得分为因变量,进行2(分组:实验组、对照组)×2(性别:男、女)×3(年龄:低龄组、中龄组、高龄组)的三因素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集体心理干预的实验组在应对方式各分量表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集体心理干预在性别和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集体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癌症患者的应对方式。

  • 标签: 癌症患者 集体心理干预 应对方式
  • 简介:正念自从被卡巴金引入心理治疗领域以来,其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其中有大量研究关注正念对注意的影响。本文将正念对注意影响的相关研究做了一定的梳理,发现正念训练对注意产生异向的影响,即既可以保持对单一目标的专注又可对不同刺激时刻警觉。本文认为正念对脑机制的改善和正念的两种不同训练方式这内外两个原因导致了此现象的出现。

  • 标签: 正念禅修 注意 专注 警觉
  • 简介:从汉语词汇的听觉加工入手,利用汉语不同于非声调语言的特点,通过变化词汇的元音、辅音和声调考察这三类语音信息在汉语词汇语义激活中的作用。采用ERP方法,结合LORETA源定位技术,通过被动的oddball范式,考察在早期自动加工过程中,语音信息对汉语词汇语义激活的作用和语音信息加工的大脑激活模式。

  • 标签: 语音信息 ERP LORETA
  • 简介:在目标匹配范式下,使用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和场景关系的手绘黑白图片材料,通过眼动记录法考察了68名知识背景不同的文理科大学生分类加工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知识背景对大学生分类加工过程有影响,其主要作用于分类加工的首次加工阶段。文科学生在首次加工中对问题区分配的注意多于选项区,而理科学生对问题区和选项区平均分配注意。文科生相对于理科能够更早的注意到正确选项,在加工中重视对上位概念概括(问题区目标概念)和下位概念与上位概念间(选项区待分类概念和目标概念)的比较,而理科更加重视同水平概念间的比较。

  • 标签: 知识背景效应 分类加工 眼动 大学生
  • 简介:目的:本研究针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找出相应的解决手段。方法:采用问卷测量法,选取初中生被试310名,运用UCLA孤独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CSQ)进行施测。结果:1男性初中生较之女性初中生有较高的孤独感2担任班委与非担任班委的初中生在孤独感上有显著的差异,担任班委与非担任班委的初中生在求助和解决问题维度上有显著的差异3应对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与孤独感有显著的相关,孤独感和求助、问题解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4求助和问题解决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应对方式和孤独感之间关系研究为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有效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初中生 孤独感 应对方式
  • 简介:研究通过问卷法对167名初中生做焦虑自评,以判断各个年级的初中生的焦虑发展水平。得到结论,初一到初三焦虑状况总体上呈现显著差异。初二与初一存在显著差异,初三与初一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初中生 焦虑 SAS焦虑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