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尼山萨满》曾广泛流传于我国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中,其传承的内容涉及民间文学、宗教、民俗等方面,是研究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信仰等问题的重要资源。《尼山萨满》研究已成为国际“尼山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国内关于《尼山萨满》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研究的成果。

  • 标签: 尼山萨满 “尼山学” 萨满教
  • 简介:Meme是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给予世界的礼物。多年以来,他与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尔一直致力于人类文化的复制和传播的Meme研究,发展出了“文化汤”等一系列概念,建立了“谜米学”。虽然Meme不是文化基因的直接表述,但它却指向了文化基因的意义。中国的文化基因研究有自己的路径,但Meme对于中国文化基因研究的影响依然存在,并且触发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基因研究,文化基因的研究已经从“时尚热词”转向了严肃认真的人类学学术研究和追寻。

  • 标签: 文化基因 “谜米学” 文化习得
  • 简介:室韦是北魏至辽金时期分布于黑龙江流域上游及嫩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室韦最初以'失韦'一词出现在《魏书》中,隋时演化为五部,至唐进一步壮大,分部二十余。后范围不断扩大,并向西迁徙至蒙古高原,与蒙古族源关系密切。金代以后,室韦逐渐消失于史书记载中。由于不同时期室韦分布地望的复杂性和难以确定性,关于室韦的考古学文化的识别始终是学术界的一大难题。近年在室韦地理分布区域,特别是黑龙江流域上游的呼伦贝尔地区发现了大量明确与室韦相关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本文力求综合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对室韦在不同地域的考古发现进行综述,为今后的深入探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室韦 考古发现 研究综述
  • 简介:中国和印度同为农业大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关乎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印度政府从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入手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本文试对中印两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其产生背景、建设实践、问题经验等方面的异同,为两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相互借鉴。

  • 标签: 农村 公共服务体系 比较研究
  • 简介:利用清真寺现存碑刻研究回族历史的方法已经得到学界广泛认可,但碑刻上的捐助姓名仍鲜有人关注。文章从一块墓志铭入手,结合颖镇清真寺现存捐款姓名碑的具体内容,分析清中后期巴氏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以及家族与清真寺、地方社区、其他家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探讨清代回族穆斯林官员的生存状态。

  • 标签: 颖镇清真寺 巴钟霖 墓志铭 巴儒程 巴氏家族
  • 简介:“凉山彝族漆器”2008年6月7日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是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给彝族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宜,升华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彝族漆器以餐具和酒具等生活日用品为主,以其产品的实用性、工艺的独特性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通过对凉山彝族漆器的产生与发明,凉山彝族漆器传承元素,凉山彝族漆器髹饰传承地,凉山彝族漆器髹饰传承人的调查,分析凉山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 标签: 彝族漆器 传承情况 调查研究
  • 简介:吴秋林,贵州盘县人,祖籍江苏丹阳。其人生阅历丰富,做过“知青”、矿工、秘书、报社编辑记者等。1992年任六盘水市文联副主席;1995年调入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曾任学报副主编;2002年调入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社会学学院任教,现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受聘为吉首大学特聘教授。

  • 标签: 人类学家 贵州民族学院 基因 文化 艺术学院 贵州大学
  • 简介:茶马古道滇藏线以普洱为起点,是当地民族以骡马贩运普洱茶而形成的悠悠古道。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整理资源,探讨茶马古道形成的生态学意义,从普洱茶的采摘与制作、茶马古道成型的生态溯源及马帮行规等,梳理窥视茶马古道上的人与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朴素民族生态伦理,并指出民族生态伦理对作为世界遗产的茶马古道其核心价值构成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普洱茶 民族生态伦理 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