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选择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检视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自古就存在“中国”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在“中国”过程中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中国”质的飞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正式提出。这一历程的实现,既源于外来文化传播的历史铺垫,又实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近代中国国情对革命理论苦苦追寻的深刻回应,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样极为关键。回顾这一历程,有助于更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形成,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

  • 标签: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形成 启示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不只是一个实践概念,也包含着理论的内涵;“中国马克思主义”也不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内含着实践的底蕴。从实践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马克思主义都体现为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问题”、“话语转换”以及“阶段整合”则分别凸显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马克思主义共同的实践起点、实践存在样态以及完整的实践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马克思主义之间实践互动过程中,内含着整体性逻辑、时序性逻辑以及主体性逻辑等基本逻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实践互动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宗教中国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宗教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天主教自唐代传入我国,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国进程一直比较曲折缓慢。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出现许多新变化,天主教中国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期。如何大力推进天主教中国进程,充分调动广大信教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对天主教中国问题进行研究探析,以期更好地推进新形势下天主教的健康发展。

  • 标签: 天主教 中国化 探析
  • 简介:广义政治理论是探索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学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区分国家与政治是广义政治理论的逻辑起点,人与政治的关系构成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广义政治理论的重要命题包括人的政治主体性、政治的本质就是政治主体的全局性利益关系、走向社会政治。

  • 标签: 广义政治 逻辑起点 分析框架 命题
  • 简介:中国共产党创建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的。党对苏俄革命模式的学习和实践事实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源头。本文着重论述苏俄革命模式在党创建时期革命实践中的变化轨迹及其从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 标签: 中共创建时期 苏俄革命模式中国化 历史启示
  • 简介:本文在国内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的评述的基础上,提炼了两个方面的主题予以介绍:一国外研究组织。二国外研究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外研究方法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总是一定的人或者人的组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进行的理论创新或实践创新。在全球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力量主体构成主要有:知识精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创新的主导力量;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基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居于特殊而关键的位置。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力量主体 中国共产党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除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以外,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世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的产物。本文试图从后者这一新的视角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途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途径 世情
  • 简介: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以国家命运的名义,提出一道政治选择题即坚持什么主义、坚持哪个政党的领导,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国共之间掀起一场有关中国命运的论争。共产党正确解读中国文化,坚持新民主主义,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对此做了明确回答。这场论争有利于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即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壮大和水平的提高,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新发展,促进中国统战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

  • 标签: 中国命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中国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意义和价值,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是当前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重要论题。为此,应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的提问方式及背景,这一命题与其它相关命题及提法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的历史进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及阐释,总结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要以建设性思维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及其发展史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 提问方式 相关命题 历史进程 教科书
  • 简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通常包括中国共产党、党的理论工作者、人民群众,而其客体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中所指向的对象,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思想观点、动力机制等诸方面。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主客体,必将有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主客体之间进行逻辑互动,从而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的主客体 逻辑互动 理论自信
  • 简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解决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必须坚持真理、修正谬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与时俱进 国情 真理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需要催生了“治理”研究的学术潮流,“治理”迅速以-种思潮、理论、范式、技术的姿态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治理经引介进入中国以来,国内学者开始探索以治理理念重思中国政治改革路线并形成了-系列独立的学术成果.本文基于对中国学者治理研究的学术考察,认为治理概念引入之后,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这些概念实则是治理理论与中国实践互动下形成的中国话语的创新,具体而言:从“治理”到“政府治理”是中国学者从理论上对政府角色重新定位的初步思考,从“治理”到“治理评估”是从实践出发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考察,进而再到“国家治理”概念的提出,是治理研究在中国本土的系统成果.

  • 标签: 治理 国家治理 政府治理 治理评估 中国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含着具体而丰富的理论内容,其中国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首先要使其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即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统摄其它理论内容的中国。当前,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至少要做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第一,重新阐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特质,这是实现其正确合理中国的理论前提;第二,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研究对象和内容,这是实现其中国的主要路径;第三,重新建构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国的学理体系,这是中国的基本理论目标。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话语既是中国革命的客观历史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选择的结果。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实践,意识形态选择的主观性与话语实践的客观性统一、话语反映权力的可能性与权力决定话语的必然性统一,以及话语目标设定与话语实践语境的历时性差异,是这一话语的三个主要特征。这一话语的价值在于标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维度,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且为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 话语
  • 简介: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产生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实现了五次推进,每一次推进都是在更高程度上审视和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理论内涵、实践、历史、主题都呈现出明确的'承—进'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大众的过程,这是紧密联系的三个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承—进”关系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简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程,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

  • 标签: 胡锦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简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指导党的建设,突出了党的先进性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一致性,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基础、灵魂和本质;第一次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作为党的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三个代表” 先进生产力 先进文化 群众利益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方向”的科学论断.我国伊斯兰教适应新时代要求,坚持中国方向,是大势所趋.本文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发展轨迹入手,分析其与中国社会尤其是与中华文化的协调、融合,针对当前应关注的三大突出问题、把握的四个关键环节,提出新时代我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方向应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

  • 标签: 伊斯兰教 中华文化 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