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历史系教授施摩罗·桑德(ShlomoSand)的著作《虚构的犹太民族》。在这本书中,桑德追溯了犹太人的起源和变迁,指出了犹太复国主义在民族建构中的想象成分,质疑了现代以色列国家的民族叙事,以及民族作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在现代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为读者理解巴以问题民族主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镜像。

  • 标签: 施摩罗·桑德 虚构的犹太民族 卡扎尔汗国
  • 简介:尽管美国在许多方面是世界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社会,但该国也表现出令人惊讶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在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中,英国石油公司充分地体会了美国的民族主义.但是,同美国一样,欧洲也存在欧洲例外论,欧洲人必须迎接和面对来自新兴大国的竞争和挑战.

  • 标签: 狭隘民族主义 墨西哥湾 美国 泄漏 原油 英国石油公司
  • 简介:伊朗的史诗文学传统历史悠久.随着萨珊王朝于7世纪中叶亡于阿拉伯征服,伊朗进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伊斯兰化时期.9世纪,达里波斯语成为伊朗新的通用语和文学语言,一大批以这种语言写成的伊朗民族史诗问世于随后的三百年间.伊朗民族史诗大多以伊朗口头传说和文人笔记为蓝本,以散佚的巴列维语文献片段以及诗人的文学再创作为补充,对伊朗古老的口头传统和书面传统均有所继承.通过重述传说中的伊朗上古君王世系与英雄故事,以及记录某些源自琐罗亚斯德教思想的文化元素,伊朗民族史诗对沟通伊斯兰化时期前后的伊朗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助于伊朗族群身份认同在伊斯兰时代的重构.

  • 标签: 伊朗 民族史诗 桥梁作用 伊斯兰时代 前伊斯兰时代
  • 简介:2017年10月20日,由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跨界民族与周边国家关系论坛'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召开。来自国家民委、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内蒙古大学、延边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论坛的讨论。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志出席论坛,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主持论坛讨论。

  • 标签: 跨界民族 现实困境 研究展望 国家民委 蒙古国 周边国家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后期,阿拉伯小说开启了“现代性转向”的历程.一方面汲取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段;另一方面,在重建本土文化价值成为全社会近乎必然的选择面前,阿拉伯小说呈现出向民族文化传统回归的特征。在此互动中,民族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视点,文学的现代性实验也被赋予了重要的民族特色。本文尝试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后期力作《平民史诗》为例,在把握其创作主旨的基础上,分析该小说对民间传奇这一阿拉伯传统叙事形式的借鉴.通过对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的现代阐释,来透视上述互动关系。

  • 标签: 现代性转向 互动 民间传奇 苏菲思想 《平民史诗》
  • 简介:2015年6月26-28日,由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察哈尔学会共同主办,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承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支持的第二届公共外交地校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民族(地方)文化的国际转播.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 标签: 中国民族文化 国际传播 面向东南亚 中国-东盟 经验 实践
  • 简介:鉴于东北亚地区是目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最具经济发展活力、政治敏感度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区域之一,为及时掌握东北亚地区民族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走向,了解东北亚地区民族文化交往的历史与现实,分析东北亚跨界民族身份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于2015年12月12日联合召开"文化交往与身份认同.

  • 标签: 民族身份认同 东北亚地区 民族关系 文化交往 研讨会综述 经济发展活力
  • 简介: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总体安全观下的跨国民族与‘一带一路’"学术座谈会于6月18日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高研院通业大讲堂召开。会议由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主持,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红杰、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陈玉刚致辞。

  • 标签: 复旦大学 '一带一路' 领土主权 海洋权益
  • 简介:中国的体育外交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效果突出、影响深远,特别是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成为体育外交历史中的一段佳话.近年来,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的体育外交进入到新的层次与境界,体育外交活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展现新的形式、凸显新的功能,为服务于国家整体的外交战略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 标签: 体育外交 中国 外交活动 北京奥运会 乒乓外交 外交战略
  • 简介:从世界发展潮流来看,公共外交具有全球化、社会化、网络化、战略化四个趋势.我国公共外交尽管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例如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缺乏相应的组织协调,缺乏统筹全局的意识和能力等问题.因此,需要坚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国公共外交.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 科学论证 组织协调 社会实践 全球化
  • 简介: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类。结构性因素包括边境冲突、中巴关系、水资源争端和国际地位竞争等;非结构性因素包括贸易不平衡、签证问题、历史认知问题和战略差异等。这两类问题都呈分化、泛化趋势,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和重要性也在变动之中。中印两国应当稳定结构性因素,推动两国在非结构性因素领域的合作,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与空间,以软化、弱化、淡化传统问题对中印关系的障碍,在中印间塑造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

  • 标签: 边境争端 贸易不平衡 西藏跨境水资源 新型大国关系
  • 简介:周恩来总理通过三穿缅甸服、步行走过中缅边境线等形式的公共外交活动,不仅有效地展现了亲民性、弱功利性、灵活性的特点,而且也加深了与缅甸政府及领导人的关系,赢得了中缅边民的团结与互信,为中缅边界长久、稳定的和平与友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缅甸政府 周恩来 边境问题 外交活动 中缅边界 边境线
  • 简介: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在文化外交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外交是指以传播本国文化为目的的对外交流活动.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在该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文化资源优势在转化成外交优势方面还很不够.如何分析这些问题及其深层根源,并努力探索突破问题的思路,是中国文化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文化外交 文化资源优势 对外交流活动 文化大国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外交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外交政策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变化。这些对中国应对边界问题,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发挥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新中国外交的三个时代分期入手,按照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变化,分析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的演化,阐述对外政策变化对中国处理边界问题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对外政策 边界问题 国际体系
  • 简介:FEEEP问题是指经济增长和人口膨胀对粮食、能源和环境的影响。APEC成立初期,各委员会和专题工作组都制定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目标,但各自为政,APEC内部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能源工作组关注新能源、能效及技术转让问题,海洋资源保护工作

  • 标签: APEC 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 妇女参与 监督管理机制 亚太劳工网
  • 简介:2015年,南海问题的国际舆论围绕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问题和“南海仲裁案”两条线索持续发酵,引发多个舆论爆点,呈现明显的“双线多爆点”结构。这种“双线多爆点”结构一方面适应了国际舆论热点持续有效时间的规律,展示了当前南海问题国际舆论传播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点上维系了南海问题作为国际舆论热点的较高关注度。这一舆论趋势与美国再平衡亚洲战略对中国南海地缘政治能力的反对和压制有关,与美国以巧实力撬动中国周边国家和中国的稳定关系有关,也与美国以所谓国际法原则确立其亚太国际秩序主导权而刻意塑造中国与国际法秩序的对立形象有关。南海问题无疑会在2016年仍旧成为国际热点问题,而其相关的炒作热点也无疑仍旧围绕几个核心的问题展开。这种持续的热度和核心问题的固定化将为中国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法,发起全方位的舆论反击战留下机遇。

  • 标签: 南海问题 持续发酵 国际舆论
  • 简介:本文回顾了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路")倡议的回应。首先分析了影响这些国家态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利益、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地区地缘政治考量。这两个地区的国家在决定如何回应"海上丝路"倡议时,都会综合性地考虑上述三个因素。这些国家对"海上丝路"计划的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高度积极、积极而有所保留,以及态度中立或者说模棱两可。"海上丝路"倡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国了解当地情况的水平,以及在行为上是否灵活变通。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南亚 东南亚 亚洲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