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区域是全球化、新区域主义与跨境联系综合作用的产物,建构了以次国家层次为基本单元、以跨境联系为基础的区域互动新层次.本文通过剖解区域层次构成,厘清了区域与区域、次区域等的关系,并将区域主义区分为跨境经济合作与跨境安全合作两大维度.指出,当前重跨境经济合作、轻跨境安全合作的现状会致使经济合作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所引发的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会导致跨境经济合作与跨境安全负相关.东盟“增长三角”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区域自主与国家安全是“增长三角”产生的安全诱因;综合安全与伙伴关系是“增长三角”发展的主要安全推力;而开放治理与“搭便车”可能成为“增长三角”深化的潜在安全阻力.

  • 标签: 微区域主义 次区域主义 增长三角 跨境安全 印度尼西亚
  • 简介:郑和七西洋是古代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平交往的典范,宗教作为重要的外交资源,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通过梳理郑和外交的环境、目标、决策者、内容、机制、方式等方面史料,郑和西洋的"伊斯兰因素"外化表现在出访国家、团队成员和外交活动等方面,同时也内化作用于海外基地选择、选派委任官员和地缘政治博弈中。在此影响,郑和西洋一定程度上间接加速了东南亚部分地区的伊斯兰化进程。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需重视相关"伊斯兰因素"的研究与运用,郑和西洋的历史实践对"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全球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伊斯兰因素 宗教外交 “一带一路”
  • 简介:根据俄罗斯宪法的规定,2008年5月普京不再担任总统一职,但却依然在俄罗斯民众中享有无可争议的威信。普京化解了整个国家的“体制危机”,恢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为国家的进一步持续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前提,将一个趋向没落、前途渺茫的俄罗斯拉回正常的发展轨道,使俄罗斯在国际上保住了大国的地位和尊严。

  • 标签: 普京 俄罗斯 政治
  • 简介:受限于薄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通过加强美菲同盟的策略试图取得优势。美国则借中菲南海争端,通过巩固与菲律宾的同盟关系维护自身在西太平洋的存在。但是由于两国在南海问题中立场与利益的不同,以及中美、中菲关系的结构性差异,美国无法完全按照菲律宾的利益行事。除了有限地帮助菲律宾提升防御能力,美国对菲律宾的支持是宣传性的,即制造出美国十分重视盟友利益、菲律宾在与中国的南海争端中有美国帮衬的表象,其目的是迷惑中国对局势的判断并且限制中国的政策选项。所以在外交的分类中,加强美菲同盟的策略既是军事性也是宣传性外交。加强美菲同盟的策略没有改变南海问题现状,中美关系或中菲关系的整体发展也没有因此受到阻碍。通过权力运用观下一国获得对他国权力的条件考察加强美菲同盟这一策略,可得出菲律宾未能通过该策略在南海问题中获得对中国的优势。但是这一策略充分体现了在国际政治中菲律宾积极超越自身不足的主动性。

  • 标签: 美菲同盟 菲律宾 南海问题
  • 简介:当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发展,作为新媒体领军移动应用程序的信在改变人们交流方式的同时,信公众平台的上线也深刻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体验。作为开展公共外交的新型媒介,一些国家的驻华使领馆已经开通了信公众平台,作为传播这些国家各方面信息的崭新媒介。其中,美国驻华大使馆的信公众平台信息发布的数量与频率远超其他国家驻华使领馆。本文以美国驻华大使馆信公众平台为样本,选取其近一年发布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归纳出其特点。以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开展公共外交的新方式,对于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新媒体公共外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微信公众平台 公共外交 新媒体 中美关系
  • 简介:中美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贸易与金融失衡,美元霸权是导致中美经济失衡的主因。作为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经济失衡体现了两国不平等的经济关系。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及2011年美债危机充分显示了这一不平等关系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国应将被动调整本国经济的压力转化为主动调整的动力,在双边和多边层面致力于纠正中美经济失衡。

  • 标签: 中美经济失衡 美元本位制 “中心-外围”
  • 简介:三、独联体成员国间存在的问题(一)政治方面:1.独与联的问题。从独联体成立一年多来的情况看,分与合、独与联的矛盾是独联体内最基本的一对矛盾,表现得最为突出。独联体的成立判处了原苏联的死刑,但各国对'独立'又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即使对那些独立愿望十分强烈的国家来说,苏联的解体,也是太迅速太突然了。苏联解体后,各国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可能马上自立,一子谁也离不开谁,于是在纷纷宣布独立后又转而联合起来,以便瓜分原联盟的财产、分摊债务,并定期举行首脑会晤,就一些问题进行协商。然而各国对创立独联体及独联体的发展

  • 标签: 乌克兰人 核武器问题 俄罗斯人 战略核武器 边界争端 联合起来
  • 简介:缅甸将日军进犯的1941年底至日军向联军投降的1945年8月这段期间称为“日本时代”(GyapanKhit)。本文将主要根据缅甸方面的资料,对日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或接近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们的动向进行探讨。

  • 标签: 缅甸 日本 马克思主义者 左翼 军政 日军
  • 简介:任何文化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中,文化安全在时间驱动下发生变化,时间因素对文化安全产生何种影响,它是否会侵蚀、威胁文化安全,文章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递进的分析。首先,时间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改变而对文化安全产生了显性的影响。时间结构和时间维度的变革,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后果:文化的商品化和碎片化;人文主义衰微,文化的自主性受到威胁;时间问题带来了价值秩序的重构,短期性和即刻满足受到偏爱;文化失去批判能力,成为娱乐。其次,时间自身及其围绕它的变化对文化安全产生了的隐性但却是根本性的影响。在多变且不确定的情况,行为主体对时间的感知和与之的关系都是疏离的,这种脱位意味着文化被从其扎根的环境中抽取出来,文化根基被削弱、文化空间减少,从而使文化失去发展自身的权利和能力,高度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过度磨损文化的再生产能力。最后,关于文化的能动性问题,即是否存在着文化对时间的反作用力。其结论是,文化是时间背后的“沉默的规范力量”。这样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应对文化安全议题的自觉性,从文化之中寻求文化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透过时间的视角,可以看到一定的文化的稳定性是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文化安全议题尤显重要。

  • 标签: 文化安全 时间维度 文化认同 文化的能动性 文化的反思性 文化的延续性
  • 简介:三.改革开放前后的“以物代汇”与“以钞代汇”改革开放开始时,侨汇形态有了很大的变化,以物代汇和以钞代汇的情况增多了。最大的原因是当时中国国内物资不足,另一个原因是因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转换为货币经济,从单一计划体制变成了多重价格、多重汇率制。

  • 标签: 货币经济 侨汇 侨乡 改革开放 经济转换 计划体制
  • 简介:南海周边国家经济发展依赖海洋资源,地缘政治深受海洋影响,渔业纠纷往往成为海洋资源争夺的重点。由渔业纠纷而引起的暴力事件、外交冲突、国家对立,已成为关乎南海海域安全与稳定的突出议题。资源匮乏、民族情绪、领海争议等原因,推动南海相关国家对渔业纠纷进行安全化操作,激化南海渔业纠纷。在此背景,协商建立渔业合作机制为南海资源安全治理提供了新平台。渔业合作机制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将会不断弥补国家间的信任赤字、推动国家利益的聚合、加快非传统安全治理的进程,而渔业合作机制也将成为综合安全治理的着力点。

  • 标签: 南海 渔业纠纷 资源安全 安全化 安全治理
  • 简介:二.侨汇与新移民改革开放后不久,侨汇便急速增加,但80年代前期已经开始减少,减少幅度比以往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进入90年代后开始增加,但初期的增加速度比较缓慢,到了90年代后期才急速增加。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仅半年时间侨汇就超过了20亿美元,2003年仅前半年就超过了55亿美元。

  • 标签: 新移民 侨汇 90年代 改革开放 80年代 速度比
  • 简介:2001年中国对海上丝路的研究蓬勃发展,先后在昆明、宁波、湛江和广州召开了4次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本文试对这4次学术研讨会,略作评述.

  • 标签: 2001年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
  • 简介:郑和是中国明朝明成祖时期的著名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七次率领大船队西洋的壮观之举,其历史影响和意义远远超出中国、东南亚和广阔的印度洋,使中华民族的和平、文明形象声威远播,对今天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也留给后人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中国 明朝 航海家 航海史
  • 简介:南海问题的产生和复杂与威斯特伐利亚性质浓厚的国际体系里,中国快速崛起带动的体系变革有关。在大国疑惧和小国逐利气氛中,南海问题很容易被'炒热',中国不得不在'亲、诚、惠、容'式不断'加码'的周边友好前提下,维护南海权益。能否做到增信释疑和巧妙利用利益互换,是周边外交基础上维权的关键,国际体系和平一面为此提供了可能。'亲、诚、惠、容'等理念没能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导致中国不断'加码'的友好被一些国家利用。改革开放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但严峻的国际形势决定了中国很难让'息事宁人'不成为忍气吞声。在中国崛起态势明显后双方对现状都不堪忍受,因而维权'新常态'非常重要。同样面对中国'亲、诚、惠、容',不同决策者有不同政策,所以争议国领导人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周边外交 南中国海争议 视角
  • 简介:全球化背景,国际话语权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执政要素之一。作为亚太政治焦点的南海问题既是领海和资源的实利之争,也已成为关系国际道义、国家形象的话语权之争。本文梳理了南海问题及相关新闻话语研究现状: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语言学和国际关系等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有些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足;缺少关于东盟非争端国的南海政策及话语研究;对于中国南海维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研究较少;对"南海机遇论"关注不够;对互联网新媒体如信、博的在南海问题上的传播研究关注不够。创新南海问题新闻话语和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有新闻话语分析和舆论风险管理研究等。以新闻话语为理论工具来分析东盟媒体有关南海问题的新闻舆论,有助于中国应对在南海领土争端上所面临的话语权问题;在学术价值方面可检验和验证新闻话语理论,并丰富南海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 标签: 新闻话语 南海问题 研究现状 研究不足
  • 简介:今日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一反过去的激进模式,转变为防御模式.战略思想和理论方面也有别于以前坚持本国、本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在其战略思想、方法、手段以及战略实践中,都体现出地缘政治的特点.作为地跨欧亚、领土面积最广、接壤国家最多、军事实力靠前、国际影响力强的国家,俄罗斯在制定本国对外政策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在外部环境中,独联体是俄罗斯的利益核心区,被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欧洲是其传统的战略方向,被列为战略重点;亚洲太平洋地区也是其战略考虑的重要部分;美国由于其在世界安全战略格局中的特殊地位,被俄视作安全合作的对象.

  • 标签: 俄罗斯 政治 外交
  • 简介:义利问题实质上是社会伦理规律问题,表现为道德与个人物质利益关系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虽然也是利润,但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即追求社会大义。因此,在市场经济,我们仍然需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

  • 标签: 义利 道德 市场经济 集体主义
  • 简介:随着民主化改革,因选举而引发的政治冲突在非洲各国日渐突出,这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文献中,分裂的族群结构往往被视作造成此类冲突的核心要素。然而通过对历史的观察不难发现,仅仅是族群分裂这一因素不能在普遍意义上充分说明该问题的爆发,这就对研究者进一步理解非洲选举冲突中的因果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对INUS条件与双层理论的认识,本文认为选民抗争、分裂的社会结构以及弱政治制度共同造成了非洲选举冲突的产生,这一观点在2007年肯尼亚大选所引发的冲突中得到了印证。

  • 标签: 选举冲突 INUS条件 双层理论 肯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