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2017年5月9日,韩国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文在寅在第19届大选中胜出并于翌日宣誓就职,①结束了韩国因朴槿惠遭弹劾导致的政治空白期,也结束了李明博、朴槿惠两届长达9年的保守党执政史。文在寅作为韩国进步势力的代表,能否改变前两届政府强硬的对朝政策基调,能否在日趋恶劣的半岛环境下力挽狂澜稳定半岛局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 标签: 政策构想 对朝政策 社会关注 朴槿惠 民主党 韩国
  • 简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作为军事同盟,自建立之初就以美国核武器的“延伸威慑”为安全保障.冷战时期,欧洲曾是美苏争夺霸权的重要战场,双方进行了疯狂的核军备竞赛,欧洲长时间笼罩在核阴云之中.冷战结束后,欧洲各国从核阴霾中成功走出,在美国的主导下,北约实力逐步走向全盛时期.出于对后冷战时期国际安全形势的乐观判断,北约的关注重点从单纯的传统军事防御向更加广泛的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展,核武器在北约防卫中的作用不断减弱,核武器规模不断裁减.然而,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给欧洲的战略格局带来巨大冲击,俄与美欧关系降至冰点,双方开始轮番展示核力量,核阴影再次重现欧洲上空.从北约核态势的历史演变轨迹和乌克兰危机对北约核态势的冲击中,人们能够窥见北约未来安全发展态势.当前北约与俄罗斯核态势的变化,预示着未来核竞赛模式与风险都会与冷战时期有所不同,意味着核门槛的降低以及核武器使用风险的增加,这对全球核不扩散机制、全球核裁军进程与全球军事竞争模式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核武器 核态势 核政策 乌克兰危机 欧美俄关系
  • 简介:虽然中东并不是马来西亚外交的中心,但因历史和宗教原因马来西亚与中东一直维系着联系.中东在马来西亚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由忽视到逐渐增强,再到强化的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而且其内容更加丰富.马来西亚中东外交政策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马来西亚的发展.马来西亚中东外交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演变而不断地调整变化.当前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中东不稳定因素增加.由于密切的民族宗教联系,且中东可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提供机遇,为能源安全提供保障,因此,中东的稳定和发展与马来西亚的稳定和发展紧密相连.中东对马来西亚的重要性要求马来西亚深化中东外交政策以实现和维护其国家利益.

  • 标签: 马来西亚 中东 外交政策
  • 简介:与普遍的认识相反,美国总统根据自身的观点、利益和倾向塑造美国外交政策的能力有限。尽管总统看上去似乎无所不能,但总统的选择却处处受到国际和国内因素的限制,其中就包括深嵌于美国宪政体系内的制度制衡作用。即使是像唐纳德·特朗普这样得意于自己的局外人身份,并誓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总统,最终也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屈服于传统的观念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总统的延续性大于变革性。

  • 标签: 特朗普政府 外交政策 离经叛道
  • 简介:宣传战是一种古老的政治手段,是国家间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之一。概括地讲,宣传战主要具有两大政治功能:一是通过长期的宣传以影响目标国的舆论环境,控制对手的判断能力甚至改变对手的政治信念,这是宣传战的战略功能,服务于长远的战略目标;二是在特定条件下针对目标国展开直接的宣传攻势和舆论攻击,以期制造经济、社会和政治混乱,这是宣传战的战术功能,主要服务于特定的政策目的。正因为具有独特的舆论渗透力和广泛的政治影响力,宣传战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与战略的重要工具。

  • 标签: 美国对外政策 政策功能 舆论环境 政治手段 政治影响力 政治博弈
  • 简介:乌克兰危机是后冷战时代俄罗斯与西方之间一场激烈的地缘博弈,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降至“冰点”。伴随着近年来北极坚冰的融化,北极地区的战略价值日益彰显,并开始成为新的博弈地区。俄罗斯一直力争将北极打造成21世纪战略资源基地,强调俄在北极地区的利益。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与西方关系持续紧张,俄开始加强在北极的军事存在;另一方面,因为西方对俄实施制裁,俄与西方在北极地区的经济合作减少,而俄开始重视与中国在北极展开合作。

  • 标签: 乌克兰 俄罗斯 北极
  • 简介:欧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根据国际形势变化,特别是中欧各自内部的新变化、新挑战,定期发布一系列对华政策文件,规划和指导各时期的对华关系发展。这种相对程式化的倾向在2006年之前非常明显。此后因欧洲陷入多重危机的困扰,其关注重点被迫集中于欧盟内部事务及周边问题。直至2016年6月,时隔10年之后,欧盟再次发布《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文件,重新系统规划了欧盟对华新战略的基本原则、政策框架及未来行动方向。本文根据此新政策文件,重点阐析了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所蕴含的基本理念原则及政策框架的核心内涵,并结合当前中欧关系中的突出问题,思考和总结了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的特点和新倾向。

  • 标签: 欧盟对华政策 中欧关系 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
  • 简介:阿富汗局势深刻影响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安全与经济发展。在美国、北约从阿撤军后,阿富汗安全形势可能出现不稳定,上合组织应当更大限度地参与阿富汗问题。如果没有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参与,从经济、文化等领域推动阿富汗参与区域合作,阿富汗将难以彻底解决稳定与发展问题。目前虽然上合组织对阿富汗问题的整体介入力度不大,但是各成员国已经通过双边渠道不同程度地加入了阿富汗战后重建工作。以此为基础,上合组织应当加强政治外交上的协调作用、与美国在阿富汗问题上展开协作、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参与阿富汗建设的重点内容,充分发挥阿富汗在区域经济交通中的枢纽作用。

  • 标签: 上海合作组织 阿富汗 中亚
  • 简介:研究尼泊尔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事件和倾向等,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尼泊尔的形象,从而指导增进两国间官方和民间友好往来,使中国掌握对尼政策的主动权。本文整理尼泊尔主流报纸和涉华报道的大量数据,运用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培养分析理论和新闻学中的客观报道原则理论对尼泊尔主流报纸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从中得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的政策启示。

  • 标签: 尼泊尔 涉华报道 对尼政策
  • 简介: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使越南陷入冷战后的安全困境。如何维护越共政权的稳定、如何走出经济社会的恐慌,越南内部展开激烈的争论。国际局势的剧变与安全困境的威胁迫使越南认识到时代特点已从冲突向和平过渡.已从对抗转向对话合作。从世界观,到经济领域,再到外交政策,越南逐步淡化意识形态,确立其“增友减敌”、“开放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外交政策。在战略上,越南注重地缘政治,回归地区,寻求以区域集体安全确保国家安全.确立了其与东南亚政策,并最终成为东盟中的一员。多元化外交与东盟成员身份,为越南政权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强调民族国家利益与区域合作则成为越南外交不断演进的一条主线。

  • 标签: 越南 安全困境 外交政策
  • 简介:2016年下半年杜特尔特任职以来,菲律宾的南海政策以及对华关系都出现了明显的调整,但对这一政策调整到底能走多远以及这一调整背后的动因仍在探讨之中.南海仲裁案的裁决改变了菲律宾关于南海争端的利益认知,而这为杜特尔特的南海政策转向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基础,菲下一步的南海政策目标将调整为如何更好地捍卫其专属经济区权利.

  • 标签: 菲律宾 南海仲裁 杜特尔特 南海争端 认知结构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南海问题涉及到"五国六方"(中国、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在内的"五国六方"),矛盾集中在南沙岛礁的主权归属、海域纠纷等方面。美国并非南海争端方,但却成为介入南海地区的实力最强的域外大国。美国对南海地区的介入是一个历史过程,自从奥巴马政府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南海地区成为美国"重返东南亚"的重点地区。在客观现实中,中国与其他南海争端方之间的行为互动,常常成为中美两国在南海地区的较量。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国在南海地区的政策立场,以及美国对南海地区的介入过程,以考察中美两国在南海地区的行为演变过程。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起点,国家间行为互动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在社会学中,完整的行动要素包括行动主体、客体及中介。从社会学的行为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中美两国在南海地区的行为互动,将中美两国在南海地区的行为互动假设为一个互动行为集合体,中美两国互为行为主、客体,而南海地区或南海地区国家为行为客体或行为中介。据此,可将中美在南海地区的行为互动分为三类行为,从这三类行为互动中可得知中美两国在主体间规范上的差异,以及双方在现实中的互动路径。这种研究视角,一方面可以对中美在南海地区的分歧和共同利益进行具体观察;另一方面,启发中美双方应在中美关系大局中处理在南海地区分歧,避免中美关系大局被南海地区或南海地区国家所主导。

  • 标签: 中国 美国 南海问题 行为互动 互动路径
  • 简介: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在对外政策决策过程中始终都把进攻性现实主义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以至于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进攻性现实主义政策。在这种政策之下,美国不仅在世界各地大肆扩张势力范围,粗暴干预他国内政,而且还不时发动战争,从而造成世界局势的不稳与动荡。这种现象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期都是如此。

  • 标签: 进攻性现实主义 美国对外政策 杜鲁门政府 STANFORD 美国政府 苏联人
  • 简介: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宣示作为新一届美国政府的施政方针,它的本质既不是重回"孤立主义",也非"国家主义"的转向,而是对美国利益内部排序的一次简约而不失深刻的重大调整。在其背后反映着美国内外形势所面临的深层质变,尤其是"政治正确"与阶层固化给美国社会内部带来的分裂。新政府的"美国优先"施政方针,将广泛影响美国在经贸、安全、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对华政策。思考未来的中美关系发展,中国既要坚持"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选择"的大战略,又应充分意识到中美关系中依然存在竞争甚至是冲突的一面。因此,需统筹协调四大对话机制,细化每个机制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 标签: 美国优先 中美关系 外交政策
  • 简介:本文系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foraNewAmericanSecurity,CNAS)2016年末出版的政策简报。该报告分析了中美在南海地区的竞争与合作,并提出了经济、军事、外交和规则四大参照系,以帮助美国政策制定者更为全面地理解南海地区事务。本文还根据竞争与合作的程度。列举了影响中美安全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七大议题。本文最后提出,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美国应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接触,发挥地区盟友及伙伴国的力量。以及在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加强地缘经济工具的使用。

  • 标签: 南海 权力 秩序 中美关系
  • 简介:可持续发展理念自上世纪80年代末得到国际社会重视以来,发达国家率先推出了各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NSDS)。本文通过考察欧盟国家层面的横向政策协调机制、垂直协调机制、评估过程、监督与评价指标、参与机制等,试图系统认识欧盟在成员国层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状及内涵特征,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思考欧盟国家经验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 标签: 欧盟 可持续发展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战略评估机制
  • 简介:在20世纪60年代整体对外政策日益'革命'和'激进'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对关于老挝问题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的政策会显得灵活和务实?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与美国寻求一定程度的缓和。关于中国对第二次日内瓦会议的政策,本文运用最新解密的外交档案,从国际与国内因素两方面进行了系统考察,认为美国遏制战略的成功、老挝问题不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缓和中苏关系的努力等外部因素;克服国内经济衰退需要减少对外援助并创造相对缓和的国际环境、高层对外交政策分歧等内部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对第二次日内瓦会议的政策,并且内部因素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第二次日内瓦会议 中国 中美关系 中苏关系
  • 简介: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与欧盟对俄罗斯进行外交围堵,军事打压和经济制裁。为了摆脱外交、经济困局和进一步强调国家的发展道路,俄积极推进“向东看”政策。俄不断巩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加大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试图通过欧亚经济联盟加强与东盟的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成为中俄合作的新动能,“带盟”对接为中国企业走向俄远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战略对接平台,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性与风险性。

  • 标签: 中国企业 俄罗斯 “走出去” 政策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经济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