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投资法的自由化趋势已不可逆转。各国纷纷加快投资自由化的步伐,其要求政策和法律也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投资自由化深入了解,应对我国对外投资及}}进外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 标签: 投资自由化 定义 特征
  • 简介:投资定义在国际投资协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协定中各种实体条款和程序条款的中心和出发点,也是将争议提交到仲裁庭裁决的前提。国际投资协定中的投资定义可以建立在财产、企业或商业存在的基础上,其中前两者最为常见。ICSID一般认为,提交到仲裁庭的争议需要同时满足当事方之间投资协定以及ICSID公约对投资的定义。在实践中,仲裁庭发展出Salini标准用以判断争议是否是ICSID公约下投资。通过对2012年美国投资协定范本、欧盟一加拿大投资草案和中国与加拿大双边投资协定的分析发现,晚近的国际投资协定表现出投资扩大化的趋势,并且在内容上有同化的倾向。

  • 标签: 投资定义 Salini标准 ICSID财产 企业
  • 简介:传统国际投资仲裁无论在程序安排还是价值取向上都倾向于偏袒外国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而对于东道国社会利益的保护则是缺乏的。由于东道国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仅仅考虑的是经济利益,也需要考虑某些社会利益或者社会价值的需求,因此在国际投资争端仲裁中,应当重视保护东道国的社会利益。在晚近的投资仲裁程序与实践中,保护东道国的社会公共利益的趋势在不断增强。

  • 标签: 投资仲裁 社会利益 社会价值取向
  • 简介:从1948年《哈瓦纳宪章》到WTO的TRIMS,国际投资法制经历了从多边投资条约的失败到双边与区域性投资协定繁盛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但是国际投资法制多边化进程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晚近国际投资法制一致性发展的需要、投资者与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努力推进,使得国际投资多边法制建设产生了可能性也具有可行性。未来多边投资条约中的重要问题如平台建设、争端解决机制、既有条约与未来多边投资条约的关系如果得到有效地解决,多边投资条约的产生指日可待。

  • 标签: 双边投资条约 区域性条约 多边投资条约 争端解决机制 发展趋势
  • 简介:为了节能减排而实施的拉闸限电措施在影响到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下有可能引发国际投资争议。结合国际投资争议仲裁实践和我国签订的含有投资保护内容的国际条约,本文对拉闸限电措施可能导致的间接征收问题进行了分析。鉴于拉闸限电措施被认定为间接征收的可能性客观上存在,我国(地方)政府在采取拉闸限电措施的问题上有必要注意防范相关的风险。

  • 标签: 拉闸限电 投资 保护
  • 简介:晚近,在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国际投资仲裁中出现了片面保护投资者财产利益而严重忽视东道国公共利益的倾向。可以通过在投资条约中规定一定的公共利益保护内容并建立权威的条约解释机制、在仲裁中引入国家自由裁量权理论、"兼采效果和性质标准"认定东道国措施是否构成间接征收以及增加仲裁程序透明度等措施,实现保护投资者财产利益与维护东道国公共利益在国际投资仲裁中的适当平衡。

  • 标签: 国际投资仲裁 公共利益 利益平衡
  • 简介:国际投资仲裁领域对人管辖权不仅应当包括仲裁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还应当包括主体的主观同意。但近年来,ICSID为扩张其管辖权,不论是主体资格还是主观同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即附加便利机制和无默契仲裁。各缔约国在确定对人管辑权的认定因素时,能借由对人管辖权的扩张来放大CSID的管辖权,同时,应当注意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投资条约时的“同意”方式。

  • 标签: 国际投资仲裁 对人管辖权 主体资格
  • 简介:随着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近年来受案量快速增长,中心的仲裁员资格制度日益引起当事方的重视。2000年以来,中心处理了几起取消仲裁员资格提议的案件,并修改了仲裁员资格的相关规则。由于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仅从《公约》有关仲裁员的任职资格与取消资格的规定出发,结合为数不多的案例,对中心仲裁员的资格制度、实践以及相关改进作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方向。

  • 标签: 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 仲裁 仲裁员 取消仲裁员资格
  • 简介:在"南北矛盾"依然存在,"公私冲突"日渐升级的国际投资大环境下,国际投资争端案件日益增长。当前投资仲裁实践中,仲裁庭往往片面强调对私人投资者的保护,漠视对东道国公共利益的保护,以致遭遇东道国与国际社会的信任危机。国际投资仲裁作为曾是解决国际投资争端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式,应制定一系列的"善政良治",重视对东道国公共利益的保护,平衡私益与公益的冲突,重归公平解决投资争端的理性路径,以实现公正、快捷、高效地解决投资争端的设立初衷。我国作为外资投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须重视投资仲裁庭的此种"迷失",审慎制定投资协定条款,以防止我国陷入投资仲裁"诉累"。

  • 标签: 国际投资仲裁 公共利益 保护失衡 “善政良治” 审慎应对
  • 简介:传统的外国人权益保护机制,即外交保护制度和国家责任机制,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处理外国投资者和东道国的关系上却远非恰当。在此背景下,"公平与公正待遇"应运而生。但是,该待遇标准的内涵却远未达成统一,原因在于:在国际投资法领域,远未形成全球化的、统一的国际投资公约。因而,在国际投资仲裁实践中,对该标准的解释呈现出因个案而异的多样化特征,以及因时而异的演进性特征。本文即结合现有的国际法理论对国际投资机构仲裁员对该标准作出的相关解释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正确理解该待遇标准的正确路径。

  • 标签: 国际投资法 公平与公正待遇 国民待遇 国际法最低待遇标准
  • 简介:现代化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的主体已经由传统的国家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并伴生了专门针对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的仲裁程序。与传统的商事仲裁不同,以ICSID为基础的投资条约仲裁不要求严格意义的仲裁条款,而是以"书面同意提交"为前提,这为东道国与外国投资者的合意解释留出了可裁量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在向外缔结的双边投资协定中将可提交国际仲裁的事项由原本的征收与国有化补偿问题开放到所有投资事项,因而有必要充分理解ICSID仲裁的管辖权要件。此外,对投资协定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把握也关系到投资仲裁管辖权的正当性基础,如公正公平待遇条款、最惠国待遇条款、保护伞条款。

  • 标签: 国际投资仲裁 《华盛顿公约》 书面同意提交 最惠国待遇条款
  • 简介:国际投资的法律规制,在国际法层面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国际条约中的投资规范主要反映在双边投资协定中。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建立和WTO协定的全面生效,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外国投资活动的急剧增长,从而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国际规则对此加以规范。近年来,有关国际投资国际与国内立法实践,集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法的趋势与发展。

  • 标签: 国际投资法 东道国政府 外国直接投资 投资措施 外国投资 全球化背景
  • 简介: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规模日益增大。加强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法律保护既是最终建成这一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条件,也是防范投资风险(主要是政治风险)的必要手段。因此,认识到该区域内国际投资保护制度的重要性,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找出现行保护机制的不足和缺失,从国内法和国际法两个层面提出完善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国际投资保护制度的建议将对完善与发展这一国际投资保护制度有所裨益。

  • 标签: 中国 东盟国家 国际投资 保护制度
  • 简介: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是国际投资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国际投资法的基本主体,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法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在特定情况下采用"刺破公司面纱"原则,将有利于遏制跨国公司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制度来牟取不当利益,使其无法逃避社会责任。

  • 标签: 跨国公司 国际投资法 行为守则 “刺破公司面纱”理论
  • 简介:确定准据法是解决海外投资争议的基础.中国海外投资法律适用制度存在量质失衡、重内轻外、立场保守等问题,滞后于海外利益拓展和国家角色转变.明晰投资法律适用制度的完善路径,一是需要以实证性的研究进路厘清中国法制的特点与趋向,明晰利益定位与制度短板;二是按照比较法的理论视角考查国际投资准据法的更替和演进,洞穿经济全球化与法律趋同化之逻辑.基于国际投资准据法在法律渊源、适用路径、程序规则等方面平衡互补的新趋势,中国宜着眼于自身利益需求和制度性权力,统筹好前瞻性与舒适度、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海外投资法律适用方面进行升级与重塑.

  • 标签: 海外投资 准据法 法律适用 法律趋同
  • 简介:<正>(2006年8月24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令第36号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下简称合格投资

  • 标签: 国家外汇 证券投资管理 中国证券市场 中国证监会 行政法规 汇出
  • 简介:晚近,国际投资仲裁庭对相同或不同投资条约下相同或类似投资条款或条款所涉相同或类似投资权利经常作出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解释。这种条约解释的不一致性严重损害了投资条约作为成熟的国际法规范应当具有的确定性,损害了投资者期待条约所能保护的利益,也使东道国对自身投资管理行为在国际法上的合法性缺乏预见。为解决仲裁裁决的不一致性问题,不仅应当改革投资条约的实体法规则,对关键性的术语、条款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解释,而且应当改革投资条约的程序法规则,对仲裁程序进行监督,为错误的仲裁裁决提供矫正机制。

  • 标签: 国际投资仲裁 不一致性 国际投资务约 实体法规则 程序法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