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大陆各地普遍使用辅警力量以缓解警力不足。对维护社会安全与秩序,辅警正发挥着不可忽略的实际作用、但是各地辅警法制建设的空白或不足,导致一些不良社会后果如辅警违法违纪现象、辅警自身的权益危机等等。辅警法制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顶层设计,又要因地制宜、具体细化。首先需要做的是确立辅警法制建设的基本方向。在主体资格定位、岗位设置、职能体系设置、监管机制、晋升制度、培训教育和待遇保障七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借鉴香港、台湾地区的成熟经验明晰以上七个方面,为大陆辅警法制建设探明方向。

  • 标签: 辅警制度 法制取向 经验借鉴
  • 简介:以制毒犯罪严打整治为视角,当前广东禁毒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立法滞后,行政执法低效和刑事司法水平不高等问题;在具体法律适用方面则存在毒品的认定,鉴定不规范,技侦证据转化待规制,制毒案件死刑适用要适应形势等问题。为此,要革新禁毒法制理念,立足创新,重视禁毒法制人才的培养,完善省级和地市级禁毒立法体制,建立禁毒法制保障和监督机制,促进禁毒法制建设工作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 标签: 制毒犯罪 禁毒法制 法律适用
  • 简介:近世以来,民主观念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被引进,其后,各路精英们对民主观念的不同理解左右了中国政治的走向。围绕“民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可梳理出从“民主”到“人民民主”的嬗变过程,及不同民主观念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以期对当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民主 人民民主 嬗变
  • 简介:日前,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立法法自2000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改。14年来,这部法律有效保障了中国立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它的进一步完善,也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更有力保障。

  • 标签: 立法法 法治体系 法治国家 修正案草案 人大立法 法律规范体系
  • 简介:中国租界法制与中国租界一样,在中国大地上生存了百年时间。在这百年里,它发生过变迁,经历过三个阶段,即产生和初具规模、拓展和成熟、衰落和终结等阶段。引起中国租界法制变迁的主要原因,即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强烈要求收回租界与废除租界法制的努力、满足租界自身发展的需求等。为了全面认识中国租界法制的变迁,还需关注与其相关的其它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中国租界法制变迁对中国近代法制统一性的破坏、与中国国家主权的关联、对中国其它租界和华界法制的影响等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对中国租界法制的变迁有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 标签: 中国租界 上海租界 法制变迁 近代法制
  • 简介:本文对二战结束后的日本金融机构破产制度作以详细的介绍,指出金融机构破产中出现的存款保险制度在适用中的问题点,存款保险制度与公司破产重整(日本称"民事再生","公司更生")制度如何衔接等做了详细的阐述,本文对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以及金融机构破产实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日本 金融机构破产 破产处置 存款保险制度
  • 简介: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发展历程的论著并不少见,其中以王志强“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前瞻”、许章润“书生事业无限江山——关于近世中国五代法学家及其志业的一个学术史研究”、刘广安“20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这四篇最具代表性。

  • 标签: 中国法制史 代表作 专题史 中国法律史学 法律史研究 民国
  • 简介:熙宁变法在现代历史视野中长期被关注的焦点是变革与保守的冲突,而本文提出,理性法制诉求是其变革求新的方向和内容,因而是其更本质的特征。这一本质特征呼应着北宋时期出现的各种现代特征,是中国历史内部自生的现代性内驱力,是现代法治文化的重要客观内容。关注和讨论这一问题,旨在反对一个普遍成见,该成见认为现代法治文化只根源于现代西方国家,将中国历史笼统称为人治的、反现代的历史,因此法治建设只能简单复制西方现代经验和模式。本文的核心观点是法治文化研究应重视中国经验。

  • 标签: 熙宁变法 法制 法治文化 中国经验
  • 简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去世,引发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由衷地追思和关注。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工程师”,万里将复杂的政治体制问题巧妙地化约为政治系统中的技术问题,从而既回避令人困扰的政治正确争论,又能直达政治体制问题的核心。他在1986年发表《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讲话。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言之为:“这篇讲话不啻于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在党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 标签: 决策民主化 科学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 政治系统 政治体制改革 体制问题
  • 简介:审判团队建设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探索与抓手。目前审判团队建设面临人员、机制、辅助系统等多方面的问题,为此,应当严格审判团队选任程序,修改法院组织法和诉讼法,建立人员退出机制,改革审判团队的决策咨询和考评机制。

  • 标签: 审判团队 选任程序 决策咨询
  • 简介:我国已建立了专门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法院政务网站中的裁判文书模块、导航栏。但是,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法院政务网站中的裁判文书模块、导航栏之检索功能不完善。仅靠网上公开裁判文书还不能为公众监督法院的审判工作,不能为上级法院、上级检察院监督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提供应有的便利。应将起诉状、上诉状、人民检察院起诉书、抗诉书等案卷材料依法上网。建立供四级法院、四级检察院资源共享的归档案卷材料电子资源数据库。统筹规划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归档案卷材料电子资源数据库以及政务网站中的裁判文书模块、导航栏建设。完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归档案卷材料电子资源数据库、裁判文书模块、导航栏的检索功能。

  • 标签: 裁判文书 公开平台 电子资源 数据库 司法公开 审判权
  • 简介:无论最初是为了“以法治国”还是“以法强国”,在近代列强铁蹄的践踏与富强的诱惑下,中国法治转型与法治建设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经过二战后西方的价值与制度输出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法律发展”愈益成为中国学界所关注的问题。20世纪末期,在华盛顿共识的激励和经济/资本全球化裹挟下,“法治复兴”运动如火如荼。

  • 标签: 法治建设 微观环境 第三世界国家 20世纪末期 资本全球化 华盛顿共识
  • 简介:税收法治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税收法治建设应当放在国家治理总体布局中统筹考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税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新形势对税收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本文在分析当前形势下推进税收法治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实践,剖析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和法治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全面推进税收法治建设的路径进行研究探讨。

  • 标签: 税收法治 税收立法 税收执法 税收司法 税收法治环境
  • 简介:海上执法模式有综合执法模式与分散执法模式之分,不同的执法模式具有不同的功能,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实践。从海上执法力量构成及其活动开展分析,我国南海海上执法仍为分散执法模式,但从执法环境、执法对象等方面考虑,南海海上执法应选择综合执法模式。为此,我国应从建设机构、统一规范、明确权限等方面推进南海海上综合执法模式的建设,而三沙市也应积极参与南海海上综合执法模式的建设

  • 标签: 南海 海上执法 执法模式 综合执法模式
  • 简介:信息化、大数据、全球化时代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中国国际法研究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法治中国建设更加需要国际法治,中国学者应尽快通过践行问题导向、坚持中国立场、运用法理表达、注重实证分析来创新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制度。

  • 标签: 法治中国 国际法 国际法研究 实证分析
  • 简介: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强调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两份新时期的重要文献均专门提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并把推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为当前的重要目标。

  • 标签: 国家治理 能力建设 能力提升 当代中国 中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
  • 简介:现有国际法,特别是海洋法对岛屿建设,特别是对人工岛礁建设的法理研究明显滞后。本文试图以当前中国在南中国海进行岛礁建设而引发的地区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热议为背景,探讨主权国家在领海内依托所控制的岛礁进行岛礁建设在国际法上的法律效力及其局限性;从动态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角度入手,提出主权国家和平建设、开发、利用岛礁应该考量并遵循的三个国际法维度:即符合现行国际秩序的原则、地区主义的原则、遵守国内法的原则,以期为今后中国在南海断续线内建设、开发、利用岛屿提供国际法的法理支撑,更好地地捍卫中国的海洋权益。

  • 标签: 岛礁建设 《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南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