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探讨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上下颌骨皮质骨厚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针对上下颌前后临床常用微型种植体植入位置,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6 mm范围内皮质骨厚度和CT值。分析不同面型间皮质骨厚度和密度间差异。结果除下颌后部皮质骨厚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无显著区别外,均表现为高角患者皮质骨厚度和密度显著低于均角及低角患者。结论青少年高角患者上下颌前部皮质骨厚度较低,上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低,低角患者下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 标签: 皮质骨厚度 皮质骨密度 不同垂直骨面型 CBCT
  • 简介:摘要浸润深度是第八版口腔癌TNM分类分期中新增的指标,下颌龈鳞状细胞癌(lower gingiv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GSCC)骨侵犯及浸润深度的诊断目前尚无标准化的评估方法。LGSCC骨浸润深度的评估不仅为手术切缘提供参考,更决定了手术方式的选择,也是预测颈淋巴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目前LGSCC骨侵犯及浸润深度主要的评估方法有X线、MRI、多种CT及病理学检查等。本文对LGSCC骨侵犯及浸润深度的评估方法及效果进行概述,并分析其优点及不足,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下颌牙龈 鳞状细胞癌 骨侵犯 浸润深度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发生于左下颌骨的源性硬化性癌。患者女,54岁。左下后牙疼痛不适3个月伴下唇麻木1个月。临床表现为下颌骨膨隆明显。镜下观察见条索或小巢团状的肿瘤细胞浸润于密集硬化的基质中,可见神经周侵犯。免疫组织化学中细胞角蛋白(CK)5/6、p63、CD56、CD99阳性,Ki-67阳性指数多在10%或以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表现为EWSR1基因重排阴性。术后随访30个月,恢复良好,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研究骨性Ⅲ类下颌偏斜者双侧上颌列垂直向特征及其与下颌偏斜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成年骨性Ⅲ类下颌偏斜患者21例(男10例,女11例),测量有关下颌骨偏斜和上颌列垂直向测量指标,双侧进行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下颌偏斜指标与上颌列垂直特征差异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两侧Bonwill三角侧边长度,前牙平面(AOP)、上颌平面(OP)、U4、U5、U6、U7垂直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部偏向侧(D侧)-颏部偏离侧(C侧)的差值分别为(-3.46±3.67) mm、4.01°±5.70°、1.40°±3.21°、(-1.73±2.37) mm、(-1.70±2.31) mm、(-1.90±2.29) mm、(-2.22±2.69) mm;下颌偏斜程度与双侧后牙连线倾斜角度、AOP差异、OP差异呈正相关(P<0.05)。结论骨性Ⅲ类下颌偏斜患者存在两侧后牙垂直高度不一致。

  • 标签: 上颌牙列 骨性Ⅲ类错 下颌偏斜 锥体束CT
  • 简介:摘要微血管化游离组织移植是肿瘤切除术后下颌骨重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腓骨游离皮瓣移植虽然即刻重建了下颌骨,但列修复通常需要6到18个月后才能完成,列缺失期间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该病例报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多学科组建的修复重建团队进行的颌骨与列同日重建术,即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作的支持下同期完成颌骨肿瘤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种植体植入及临时义齿修复。颌骨与列同日重建术充分贯彻了“以咬合为导向的修复重建”的理念,通过恢复患者的颌骨和列,重拾患者自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术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定型合垫联合手法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18例,女26例,年龄(35.24±2.12)岁;观察组男17例,女27例,年龄(36.88±2.45)岁。对照组选择定型合垫作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下颌功能损害问卷(MFIQ)评分、最大张口度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41/44),高于对照组72.73%(3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FIQ、VAS评分及最大张口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FIQ、VAS评分及最大张口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MFIQ、VAS评分分别为(7.04±2.33)分、(1.35±0.88)分,均低于对照组(13.93±3.06)分、(2.04±0.85)分,最大张口度为(39.44±3.22)mm,高于对照组(33.75±5.1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取定型合垫联合手法治疗作干预方案,不仅能提高其治疗有效率,还能减轻患者下颌功能损伤,恢复张口度,缓解机体疼痛感,联合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定型牙合垫 手法治疗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下颌功能损害问卷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最大张口度
  • 作者: 于文倩 李晓茜 陈思艺 马晓妮 徐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 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01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上部结构材料对无下颌种植固定修复生物力学的影响,为无牙颌修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构建无下颌种植固定修复三维有限元模型,用6种牙科材料(纯钛、钴铬合金、金合金、氧化锆、聚醚醚酮及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分别对种植上部结构进行赋值,得到6种模型,模拟斜向加载,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及上部结构进行应力分析。结果无论采用何种材料,斜向加载下模型应力均集中于后牙区种植体远中颊侧颈部及周围骨皮质,骨松质受力远小于骨皮质。6种模型种植体及骨皮质的应力由小到大分别为氧化锆、钴铬合金、纯钛、金合金、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聚醚醚酮。聚醚醚酮模型磨牙区种植体及骨皮质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分别为44.96和29.13 MPa;氧化锆模型磨牙区种植体及骨皮质的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分别为21.29和17.79 MPa。与聚醚醚酮模型相比,氧化锆和金属模型种植体及周围骨皮质的应力值更小,且应力分布更均匀。结论无下颌种植固定修复中使用氧化锆和金属等非聚合物材料制作上部结构,更有利于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散。

  • 标签: 有限元分析 颌,无牙 牙种植 牙应力分析
  • 简介:摘要口腔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口腔疾病防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广东省口腔医学会提出"守护健康,治疗病患,保留天然"的指导思想,旨在防止经济发展和资本渗透使临床诊治出现商业化趋势,导致保留天然的诊疗主旨受到冲击,加强和凸显口腔医学各学科优势,引导口腔临床健康发展。

  • 标签: 口腔健康 守护健康牙 治疗病患牙 保留天然牙
  • 简介:摘要牛症是以髓室底低,根管口靠近根尖段为主要特征的牙齿解剖变异,因其根管形态复杂多变,根管治疗难度大。本文报道1例下颌第一前磨牙重度牛症伴C3型根管,通过借助锥形束CT充分了解患的根管解剖形态,术中利用显微超声技术准确定位根管口,使用镍钛器械机械预备结合声波荡洗,充分对根管系统清理消毒,并进行根管及冠方严密的充填修复,术后21个月随访显示患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MRI是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对于关节盘的形态及移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了解颞下颌关节MRI的适应证、禁忌证、扫描方案及成像参数对于颞下颌关节磁共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正畸移动的范围受周支持组织界限的节制。当牙根突破槽骨骨皮质时,骨开窗、骨开裂或牙根吸收等不良后果的出现概率将大大增加。Andrews的口颌面协调六要素理论可高效精确指导正畸医师保持牙齿的合适转矩,从而确保牙根始终停留于基骨内。后牙转矩易在腭中缝扩展过程中过分加大,进而导致后牙颊侧骨开窗和(或)骨开裂;而前牙转矩易在内收过程中过分减小,进而导致前牙唇侧槽骨开窗和(或)骨开裂。因此,在行腭中缝和前牙内收的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制订个性化转矩保护方案。

  • 标签: 正畸学,矫正 牙移动 牙周组织 牙槽骨质丢失 骨皮质 转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选择性激光熔覆(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作下颌双侧游离端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支架过程中支撑角度对支架适合性的影响。方法以下颌双侧游离端列缺损石膏模型为原始模型,设置对照组排除系统误差后,使用钛合金粉末,SLM制作支撑角度分别为0°(水平组)、45°(45°组)和90°(垂直组)的可摘局部义齿支架(每组6个)。将支架戴入原始模型,通过复模法获得具备支架组织面形态的石膏模型。用三维扫描仪分别扫描原始模型和复模得到的石膏模型,数据导入Geomagic Qualify软件,通过目测法以及分析支架组织面与模型的间隙评价支架的适合性。结果3组可摘局部义齿支架与石膏模型紧密贴合,无明显翘动。水平组支架与模型间的总体偏差[(0.146±0.017)mm]显著小于45°组和垂直组[分别为(0.182±0.015)和(0.185±0.022)mm](P<0.05),45°组与垂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组支托处偏差显著小于45°组(P<0.05),垂直组支托处偏差与水平组、4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组卡环处偏差显著小于45°组和垂直组(P<0.05),45°组与垂直组卡环处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支架舌杆处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3种支撑角度SLM制作的下颌双侧游离端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支架的适合性均可满足临床要求,推荐优先选择水平向支撑角度制作义齿支架。

  • 标签: 义齿,局部,可摘 义齿设计 三维打印 支架 适合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量及下颌骨缺损位置和注册配准方法对修复重建精确性的影响。方法2011年8月至2019年10月,纳入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共41例,在术前、术后CT三维图像上选取未受病变破坏的特定解剖标志点,统计分析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三维形态变化量。根据下颌骨重建侧与非重建侧、缺损是否包括髁突以及注册配准的方法进行分组,对比下颌骨术前、术后三维形态变化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为统计学方法,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结果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量平均值范围为1.710~4.977 mm。当下颌骨缺损涉及髁突时,三维形态变化量(1.671~5.587) mm大于缺损未涉及髁突时的变化量(1.346~4.358) mm,其中下颌角宽度、髁突内侧距离及髁突外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中,标志点注册组在髁突内侧宽度与非重建侧下颌骨长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组(P<0.05),其余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指标两种注册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航技术辅助下的下颌骨修复重建,能较为精确的实现下颌骨三维形态的恢复。当下颌骨缺损涉及髁突位置时,会明显降低下颌骨修复重建精确性,标志点注册在下颌骨髁突位置修复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

  • 标签: 导航技术 下颌骨修复重建 三维形态变化 注册方法 精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涉及下颌骨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实施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90例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研究组予以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对照组行下颌骨节段切除术,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临床医生完成相关操作。记录两组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手术情况、远期效果、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与病灶间距、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于术后5年随访成功率均为100.00%,研究组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71.11%、复发率为22.22%、转移率为6.67%,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3.33%、20.00%、6.67%,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WHOQOL-100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随访结束时研究组WHOQOL-100量表评分较之前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治疗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其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口腔鳞癌 下颌骨 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
  • 简介:摘要发生于下颌骨的表皮样囊肿罕见,容易误诊,目前多为病例个案报道。笔者报道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烟台市口腔医院收治的2例下颌骨表皮样囊肿,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资料,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

  • 标签: 表皮样囊肿 下颌骨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下颌骨截骨术后产生第二下颌角伴下颌边缘不流畅或双侧不对称患者39例,男8例,女31例,年龄18~40岁。通过CT行全头颅扫描,应用Mimics 13.0软件建立颅骨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骨截骨线,根据设计线进行二次截骨,并于术后6个月时再次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修复前、设计后及术后6个月时下颌角角度,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侧对称性及设计结果与最终结果的相符程度,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15 d出现血肿,经口腔换药清洁、引流、加压包扎,术后2周B超下观察血肿已吸收,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及颏突意外骨折。术后随访6个月,39例患者的下颌角角度由术前左侧118.12°±18.08°、右侧114.60°± 16.01°改善至左侧121.28°±6.96°、右侧121.32°±5.88°,术前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4,P=0.045),术后6个月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4,P=0.529)。比较各例设计后下颌角角度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实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601),且患者均对第二下颌角及面型改善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既可避免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及颏神经,亦可有效改善患者面型。

  • 标签: 下颌角截骨 数字化设计 修复外科 定量评价
  • 作者: 秦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国际外伤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ental Traumatology,IADT)于2020年6月更新了外伤治疗指南(http://www.dentaltraumaguide.org)。在本版指南中IADT对儿童和成人外伤的诊治提出了“核心共识”。依据对外伤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将那些被研究证明可普适于不同类型外伤的结果归入“通用结果”;对研究证明与某种或多种特定的外伤类型相关的结果归入“特异性结果”。本文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学习新版指南,快速准确掌握更新内容的要点,运用新版指南指导临床判断患者病情,评估远期预后,选择优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牙,乳 牙外伤 指南 年轻恒牙 成熟恒牙
  • 简介:摘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常见表现包括关节盘移位及退变、关节腔积液、髁突及翼外肌异常改变。MRI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成为目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的金标准。了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常见MRI表现对于口腔医师选择正确的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