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 T MR对上及下肌腱全层撕裂和部分撕裂诊断的准确度并对漏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7年1至12月210例肩关节损伤患者的MRI诊断报告及关节镜手术记录,以关节镜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3.0 T MR对上及下肌腱全层撕裂和部分撕裂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对其漏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10例肩袖损伤患者中上及下肌腱全层撕裂和部分撕裂MR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1.4%(171/210)、77.6%(163/210),灵敏度分别为83.1%(98/118)、65.7%(44/67),特异度分别为79.3%(73/92)、83.2%(119/14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7%(98/117)、64.7%(44/6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4%(73/93)、83.8%(119/142)。44例误漏诊病例中,21例发生在上及下肌腱骨结合部(止点),占误漏诊病例的47.7%(21/44);7例上及下肌腱内撕裂中6例出现误诊,是部分撕裂中最易漏诊的类型,其漏诊原因与部分撕裂信号不高(相应序列未显示液性信号)有关;复杂性撕裂也是部分撕裂中易漏诊的类型,4例上及下肌上下表面合并腱内撕裂中3例出现漏诊。结论3.0 T MR对上及下肌腱全层撕裂和部分撕裂诊断有较高准确度,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漏诊和误诊率。充分认识MR对上及下肌腱肩袖撕裂诊断的误诊、漏诊原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MR对肩关节上及下肌腱损伤诊断的准确度。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冈上及冈下肌腱撕裂 漏误诊
  • 简介:摘要为了避免川病患儿在运动期间发生心血管意外甚至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对所有川病患儿制定科学、有效、安全的运动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运动主要包括三大类型:日常生活活动、休闲运动和竞技运动,按活动强度分为低强度、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所有体育活动都是静态运动和动态运动的组合,增加静态运动需要较高的最大自主收缩百分比,增加动态运动则需要较高的耗氧量。对于所有川病患儿需要根据冠状动脉病变风险进行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管理。给予运动指导时,应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全面考虑运动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四个因素,从静态运动和动态运动两部分来对患儿进行安全有益的个体化指导,以确保最佳的身体状况。

  • 标签: 川崎病 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
  • 简介:摘要川病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最易累及冠状动脉,可以导致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关于川病的发病原因及致病机制尚无准确定论,本文将围绕传染性病原体、环境因素、免疫失调和遗传倾向等方面阐述川病的病因,并围绕免疫系统异常活化、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上调、金属基质蛋白酶活性提高、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方面综述川病的致病机制。

  • 标签: 川崎病 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复发川病的临床特征,为复发川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川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4年间共收治确诊川病患儿3 041例,其中复发65例,男∶女为3.1∶1,复发时年龄(2.42±2.04)岁。复发时患儿发热热程为(5.66±2.37)d,较初发时明显缩短,且皮疹、四肢改变发生率较初发时有所降低,但常伴随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65例复发患儿中,初发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19例(29.2%),其中15例复发时冠状动脉损害有所减轻;另有11例患儿复发时出现新的冠状动脉损害。65例复发患儿中,9例患儿初发时考虑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病,但其中5例复发时IVIG初始2 g/kg后症状即明显改善;共12例患儿复发时考虑为IVIG无反应型川病。结论儿童川病复发多发生于初次发病1年内,且3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患儿复发时发热热程短于初发,主要临床表现较初发时不典型。部分患儿初发时初始IVIG治疗有效,但复发时IVIG无反应,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

  • 标签: 川崎病 复发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复发川病的临床特征,为复发川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川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4年间共收治确诊川病患儿3 041例,其中复发65例,男∶女为3.1∶1,复发时年龄(2.42±2.04)岁。复发时患儿发热热程为(5.66±2.37)d,较初发时明显缩短,且皮疹、四肢改变发生率较初发时有所降低,但常伴随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65例复发患儿中,初发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19例(29.2%),其中15例复发时冠状动脉损害有所减轻;另有11例患儿复发时出现新的冠状动脉损害。65例复发患儿中,9例患儿初发时考虑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病,但其中5例复发时IVIG初始2 g/kg后症状即明显改善;共12例患儿复发时考虑为IVIG无反应型川病。结论儿童川病复发多发生于初次发病1年内,且3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患儿复发时发热热程短于初发,主要临床表现较初发时不典型。部分患儿初发时初始IVIG治疗有效,但复发时IVIG无反应,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

  • 标签: 川崎病 复发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川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新生儿期发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的新生儿不完全川病,病程中出现皮疹、手足肿胀蜕皮、冠状动脉扩张,经治疗后恢复正常。

  • 标签: 婴儿,新生 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BN)方法应用于儿童川病(Kawasaki disease,KD)症状护理、特殊用药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诊断为KD的患儿168例,按入院时间分组,前3个月住院的病例82例,采用传统护理方法,作为对照组;后3个月住院的病例86例,采用EBN方法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用药不良反应、家属满意度、依从性、焦虑程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球结膜充血消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口唇干裂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001)。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家属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服药依从性、随访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BN有助于早期改善KD病人临床症状,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家属焦虑程度,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及随访依从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川崎病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不完全川病占全部川病患者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其临床表现各异、起病隐匿,且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很容易因漏诊或误诊错过最佳的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而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甚至继发血栓形成或猝死事件。本文旨在介绍不完全川病的诊治要点,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川崎病 不完全川崎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1例2岁4个月男性川病患儿接受人免疫球蛋白15 g静脉滴注、1次/d,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2.2 g静脉滴注、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口服、3次/d。2 d后停用人免疫球蛋白,3 d后将阿司匹林肠溶片减量为75 mg、1次/d。治疗前患儿肝功能正常。治疗第5天,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89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905 U/L,乳酸脱氢酶(LDH)1 525 U/L。考虑可能为阿司匹林肠溶片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停用阿司匹林,更换为硫酸氢氯吡格雷,并给予谷胱甘肽、肝水解肽保肝治疗。14 d后,ALT 323 U/L,AST 66 U/L,LDH 297 U/L;20 d后,ALT 27 U/L,AST 45 U/L。

  • 标签: 阿司匹林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 简介:摘要川病休克综合征是川病的一种严重亚型,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组织低灌注。与无休克的川病相比较,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如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二尖瓣反流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的风险增高;并常伴有多脏器损害;容易对IVIG无反应。儿科医师应充分认识川病休克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避免误诊、漏诊,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川崎病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计算机灰度平均值对上肌腱病患者的评估作用。方法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科治疗的单侧上肌腱病患者46例,排除双侧肩痛和其他非肌腱因素所致的肩痛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6例、女性组30例;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10例、中年组19例、老年组17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组13例、慢性期组19例、慢性迁延期组14例。触诊上肌腱行VAS评分并定位标记主要压痛点和次要压痛点。以改良Crass体位对上肌腱行超声摄片,对主要及次要压痛点短轴图行患侧健侧等面积截图,行计算机灰度分析测其灰度平均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主要压痛点和次要压痛点,患侧和健侧灰度平均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组间,主要压痛点和次要压痛点灰度平均值的差异。采用计算机灰度分析方法定量评价超声视觉评估无特异性病变的上肌腱压痛点回声差异。结果上肌腱存在多个压痛点,根据VAS评分可分为主要和次要压痛点。女性主压痛点VAS评分高于男性(t=2.175,P<0.05),老年组主压痛点VAS评分高于中年组和青壮年组(F=3.851,P<0.05)。上肌腱主要及次要压痛点灰度平均值均小于健侧(t=8.109、4.816,均为P<0.001)。患侧上肌腱,按年龄性别或者病程分组,主要压痛点灰度平均值较健侧均明显下降(P<0.05)。健侧上肌腱,其灰度平均值女性低于男性(t=3.881,P<0.001),老年组低于中年组和青壮年组(F=14.000,P<0.001)。结论上肌腱病常有多个压痛点,需要对所有压痛点进行超声检查。对于超声视觉评估无特征性征象的上肌腱压痛点,灰度平均值较健侧下降可提示上肌腱病,此方法可量化肩袖肌腱病变程度,有望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肩痛 肩袖 肌腱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聚焦川病诊断和治疗面临的挑战,包括不完全性川病和重症川病的诊断以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应答的高危因素、IVIG使用剂量选择和应用指征等问题及其注意要点和研究方向,以期提高川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川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中型动脉血管炎,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病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及治疗,约25%的患儿会出现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由于川病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手段,诊断川病主要依赖于临床诊断标准,因此,对于典型的川病诊断不难,但对于表现不完全和不典型的川病诊断却面临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的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情况下,使川病的诊断更为复杂。本文结合最近美国心脏病协会发表的川病诊治指南,对川病诊断中的热点问题给予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对川病患儿的诊断有所帮助。

  • 标签: 川崎病 诊断 儿童
  • 作者: 李环 王娟莉 张艳敏 王涛 张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710003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710003;陕西省儿科疾病研究所,西安 710003;西安市儿童健康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710003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超声科 710003
  • 简介:摘要对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例川病3次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8岁7个月,于3岁首次川病发病,其后分别间隔18个月、23个月、25个月再次复发,且每次复发均表现为完全川病的特点。患儿前3次川病发病予1次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2 g/(kg·次)]冲击治疗,第4次川病发病予2次IVIG[2 g/(kg·次)]冲击治疗。其中患儿第2次川病复发时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回盲部数枚肿大融合淋巴结。患儿第3次川病复发时再次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且抗链球菌溶血素O进行性升高,经抗感染及IVIG冲击等治疗后出院。出院后随访0.5年未见川病复发。提示对于既往有川病病史且再次出现长时间发热患儿,应警惕川病复发可能,且部分川病患儿可合并有不完全性肠梗阻。

  • 标签: 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复发 肠梗阻 抗链球菌溶血素O
  • 简介:摘要川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性病变为主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发于婴幼儿,主要累及全身中小动脉,可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炎、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等。近年来KD并发急腹症,如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等也受到重视,早期识别KD并发急腹症的表现,及时给予相应治疗,有助于改善KD致冠状动脉病变及并发急腹症的预后。

  • 标签: 川崎病 急腹症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川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约15%~25%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尽管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及冠状动脉损害,近年来,新的治疗策略包括糖皮质激素、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白细胞介素-1拮抗剂、环孢素A、细胞毒性药物及血浆置换等,其中部分得到了临床肯定,而另一部分尚存在争议。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川病急性期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川崎病 急性期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KD并发急腹症患儿14例(急腹症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KD非急腹症患儿6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对急腹症组治疗方案及预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腹症组共纳入14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46±0.74)岁;与非急腹症KD患儿比较,急腹症组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损伤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并发急腹症患儿更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时间更长(P<0.05)。急腹症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钠(Na+)、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儿全部接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3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3年,14例患儿均未遗留消化系统后遗症。结论KD可并发急腹症,部分可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常见腹痛等消化道表现。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需注意有无急腹症可能;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升高患儿需警惕急腹症可能。KD并发急腹症多预后良好,及时治疗KD原发病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标签: 川崎病 急腹症 并发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KD并发急腹症患儿14例(急腹症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KD非急腹症患儿6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对急腹症组治疗方案及预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腹症组共纳入14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46±0.74)岁;与非急腹症KD患儿比较,急腹症组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损伤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并发急腹症患儿更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时间更长(P<0.05)。急腹症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钠(Na+)、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儿全部接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3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3年,14例患儿均未遗留消化系统后遗症。结论KD可并发急腹症,部分可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常见腹痛等消化道表现。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需注意有无急腹症可能;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升高患儿需警惕急腹症可能。KD并发急腹症多预后良好,及时治疗KD原发病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标签: 川崎病 急腹症 并发症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