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文字识别就是利用计算机自动识别字符的技术,文字识别是模式识别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是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要处理大量的文字、报表和文本。文字识别可以减轻人们的劳动,并且提高处理效率,在50年代的时候开始探讨一般文字识别方法,研制出了光学字符识别器。到了60年代研制出了采用磁性墨水和特殊字体的实用机器。而到60年代后期时候,出现了多种字体和手写体文字识别机,这时候的识别精准度和机器性能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 标签: 背景 方法 内容及步骤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战救训练模式针对聘用制护士开展灾害护理救援技术培训。方法2019年8—9月,对天津康复疗养中心240名聘用制护理人员展开灾害护理救援技术培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5人和对照组115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培训,观察组采用战救训练模式培训。培训后随堂操作技能考核并做护士灾害准备度问卷,比较2组结果。结果观察组检伤分类、止血、包扎、固定、搬运5项专项成绩分别为(96.15 ± 3.17)、(94.75 ± 5.41)、(95.17 ± 4.58)、(95.87 ± 3.44)、(91.68 ± 4.5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7.56 ± 6.75)、(87.22 ± 4.35)、(90.12 ± 5.44)、(89.78 ± 5.89)、(80.12 ± 5.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140~3.652,P<0.01)。灾害准备度2组得分均处于灾害准备度中等水平,观察组在总得分、灾害知识、灾害技术阶段得分分别为(4.66 ± 0.16)、(4.83 ± 0.72)、(5.11 ± 0.87)分,高于对照组的(3.73 ± 0.27)、(4.13 ± 0.27)、(4.42 ± 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714、2.516、2.891,P<0.01)。结论利用战救训练模式开展灾害护理救援技术培训可以提高护士灾害现场急救技术水平及灾害准备度,但在灾后管理方面还需要强化培训。

  • 标签: 灾害护理 救援技术 战伤救治 培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及核心稳定训练(包括腹横肌及多裂肌训练、髂腰肌及臀肌训练和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及胸廓放松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同时检测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和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MBI及FMA评分[分别为(64.7±13.4)分和(48.3±6.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分别为(3.58±0.31)L和(3.69±0.21)L]、心功能指标LVEF、LVESD及LVEDD[分别为(52.31±3.24)%、(26.58±1.42)mm和(39.82±2.76)m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呼吸训练 核心稳定训练 脑卒中 心功能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核心肌力训练联合呼吸训练治疗慢性下背痛(LBP)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LBP患者分为核心训练组、吸气训练组及呼气训练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核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则分别辅以吸气肌强化训练或呼气肌强化训练,每周训练5 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病情,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障碍程度,同时采集患者躯干前屈、再背伸时表面肌电数据(sEMG)并计算屈/伸比值及最大前屈相时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56±1.04)分和(1.48±0.71)分]及ODI指数评分[分别为(13.64±3.56)%和(14.08±3.39)%]亦明显优于核心训练组水平(P<0.05)。治疗后3组患者躯体最大前屈相时RMS值、屈/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躯体最大前屈相时RMS值[分别为(17±4.09) μV和(6.30±2.34)μV]及屈/伸比值[分别为(0.44±0.08)和(0.41±0.88)]亦显著优于核心训练组水平(P<0.05)。结论在核心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吸气肌或呼气肌强化训练,能进一步减轻LBP患者疼痛,提高椎旁肌肉收缩协调性,改善患者腰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下背痛 吸气肌训练 呼气肌训练 核心肌力训练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目标设置结合镜像训练对股骨干骨折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入住东阳市横店医院的股骨干骨折患者19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9例,对照组给予骨折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目标设置结合镜像训练干预。比较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BI)]、髋关节功能[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髋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变化。结果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t=10.715,P<0.05;t=20.045,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7.711,P<0.05);BI评分、HH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髋关节屈曲、外展、内外旋活动度及SF-36各维度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目标设置结合镜像训练对股骨干骨折康复训练效果有显著促进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ADL、髋关节功能与活动度以及生活质量。

  • 标签: 目标设置 镜像训练 股骨干骨折 康复训练 视觉模拟评分法 Barthel指数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髋关节活动度 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升年轻住院医师美容缝合技术训练方法。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在大坪医院整形美容科临床轮转学习的住院医师开展美容缝合技术培训,共32人。通过美容缝合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微创概念的实践训练,系统掌握美容缝合技术。比较美容缝合训练前后不同组间(整形外科研究生、轮转整形外科研究生、整形外科住培生、轮转整形外科住培生)学员的操作水平,随访术后6个月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结果经过培训和实践训练,32人缝合技术明显提高,且与临床训练时间呈明显正相关。轮转6个月学员缝合手术切口红肿(6.42%比21.67%)和术后瘢痕发生率明显低于轮转1个月学员(1.13%比5.56%)。结论美容缝合技术的培训对于提升整形美容外科住院医师的专科临床技能很重要,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训练

  • 标签: 美容技术 缝合技术 研究生教育 实践训练 规范化培训
  • 简介:摘要为有效提升海战伤救治实战化训练效果,结合海军部队伤病员救治训练需求,本研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了海战伤救治模拟训练系统,并探索利用该系统开展案例模拟教学及训练考核的模式,以提升部队人员伤病员救治能力,为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在海军卫勤保障层面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不断推动我军战伤救治实战化训练的创新发展。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海战伤 战救训练 虚拟战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系统化工具,将医疗技术与照护质量所需知识、态度与技能进行培训,提升医疗人员职能。方法义乌市妇幼保健院于2018年开始运用导入训练质量系统(TTQS),并于2019年由受训员工于课后通过微信在线填写结构式满意度问卷,分析新到岗职工与在职职工对教育训练的满意度,共有170人完成问卷填答。以t检验比较课程满意度评分在2组间的差异,并以复回归分析检验影响整体课程满意度的因素。结果新到岗职工在课程满意度以及训练后能应用于实务工作满意度都较在职职工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另外,对影响整体课程满意度的因素分析也发现,教育程度(大学专科学历)是影响课程满意度的因素之一。就整体而言,不论新到岗职工还是在职职工,在课程满意度与实务应用中都具有一定的成效。结论新到岗职工借由TTQS的训练系统,能更有效的将培训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务工作中。而此,可以让新到岗职工迅速投入工作,缩短训练时程。

  • 标签: 训练质量系统 课程满意度 医院内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视觉虚拟现实训练与传统训练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并首次接受治疗的3~12岁弱视患儿90例(146眼),虚拟组45例(74眼),传统组45例(72眼)。在屈光矫正及定量遮盖的基础上,虚拟组采用视觉虚拟现实训练方法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训练方法治疗,时间为3个月,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视力及立体视的变化。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虚拟组总有效率87%,传统组总有效率6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6,P=0.008)。3~6岁,虚拟组有效率91%,优于传统组74%(χ2=4.652,P=0.031);7~9岁和10~12岁患儿,虚拟组和传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弱视患儿,虚拟组有效率为92%,优于传统组的75%(χ2=2.908,P=0.018);中度、重度弱视患儿,虚拟组和传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虚拟组有效率为89%,传统组为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虚拟组有效率为85%,传统组为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0,P=0.045)。在治疗后1、2、3个月后虚拟组有效率为43%、54%和87%,持续高于传统组的24%、40%和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8,P=0.012;χ2=2.779,P=0.016;χ2=7.086,P=0.008);3个月后,虚拟组立体视觉正常者比例为72%,高于传统组61%(χ2=8.214,P=0.004)。结论:视觉虚拟现实训练较传统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疗效更显著,特别是对3~6岁轻度的屈光参差性弱视;该方法不仅可以较快提高患儿视力,还有助于双眼立体视觉的改善。

  • 标签: 弱视 视觉虚拟现实训练 传统训练方法 视力 立体视
  • 简介:摘要战创伤救治作为部队保存和提升战斗力、降低战斗减员率的重要卫勤保障内容,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现代化战争对战创伤救治训练的针对性、实用性、高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日益增长的现代化战争卫勤保障需求同相对落后的战创伤救治训练模式的矛盾越发凸显。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实用技术,可以全情全景模拟战创伤救治要素,使受训者在高仿真的四维空间内产生身临其境的战场真实感,在战创伤救治训练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战创伤救治训练领域,通过实战检验,取得了可喜的训练效果。本文对目前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在战创伤救治训练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提升我军战创伤救治训练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军事医学 虚拟现实技术 战创伤救治 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胞磷胆碱联合虚拟现实训练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科住院治疗的115例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胞磷胆碱组57例和联合组58例。胞磷胆碱组男33例,女24例,年龄(62.13±4.62)岁;联合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61.87±4.73)岁。胞磷胆碱组服用胞磷胆碱钠,联合组在其基础上实施虚拟现实训练技术。4周后,比较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arthel Index,BI)、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FMA、BI评分显著升高,联合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胞磷胆碱组[(55.46±4.33)分比(38.79±4.31)分,(79.62±1.73)分比(64.05±1.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MMSE评分显著升高,联合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胞磷胆碱组[(26.65±3.15)分比(20.91±2.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干预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3%(5/58)比5.61%(6/57)](P>0.05)。结论胞磷胆碱联合虚拟现实训练技术利于脑卒中患者康复,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而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胞磷胆碱 虚拟现实训练技术 脑卒中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排痰训练联合呼吸训练对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4月至12月入住本院的84例NTM肺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按随机单双号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2例)。对照组男18例,女24例,年龄(59.5±11.1)岁。试验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56.4±13.4)岁。对照组实施用药指导、饮食护理等常规专科护理及有效排痰指导,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排痰训练联合呼吸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5、7 d的排痰量及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5、7 d试验组排痰量(79.41±2.56)ml、(114.57±3.06)ml,均多于对照组(61.76±2.28)ml、(77.43±3.5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满意度为97.6%(41/42),高于对照组的81.0%(34/42),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排痰训练和呼吸训练等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提高通气的有效性,改善呼吸困难,减少因反复呼吸道感染住院,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排痰训练 呼吸训练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支气管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阻呼吸训练结合有氧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随机抽签法平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有氧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呼吸困难评分情况、运动耐力、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均得以提升,且观察组提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及运动耐力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及运动耐力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呼吸困难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运动耐力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以改善,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抗阻呼吸训练结合有氧运动训练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使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及运动耐力得到提升,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抗阻呼吸训练 有氧运动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音乐训练和美术训练对大学生的字母-语音视听整合的影响。方法以视觉(字母)和听觉(语音)为刺激内容,对音乐生、美术生和普通大学生(每组n=30)进行辨别任务,采用SPSS 17.0对反应时和击中率进行方差分析和竞争模型(Race model)分析。结果(1)反应时:结果发现组别与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7.89,P<0.01)。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所有被试对一致的视听刺激(字母B读音B)反应更快,出现冗余信号效应。(2)Race model分析:音乐组视听整合的时间窗口为120~130 ms,美术组为130~190 ms,普通组为120~170 ms(P<0.01)。音乐组Race model曲线下正值面积(18.95)显著小于美术组(159.43)和普通组(125.01)(P<0.01),美术组和普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音乐训练对字母-语音视听整合有调节作用,而美术训练对其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视听整合 冗余信号效应 竞争模型 音乐训练 美术训练
  • 作者: 陈亚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安徽省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安徽 合肥230000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缩唇-腹式呼吸训练结合腹肌抗阻训练的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效果。方法:在安徽省胸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随机等比分为两组,2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缩唇-腹式呼吸训练,21例研究组患者在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基础上联合应用腹肌抗阻训练,对比观察两组训练8周后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训练8周后,研究组P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O2、FEV1及FEV1/预计值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缩唇-腹式呼吸训练结合腹肌抗阻训练的呼吸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缩唇-腹式呼吸训练;腹肌抗阻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训练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病人产生的影响,主要从记忆康复、言语康复、注意力恢复、心理康复、辅助疾病评估、远程康复等六个方面展开。指出目前国内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以期为未来的干预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体感交互技术下虚拟训练对肩关节功能障碍的肩关节活动范围与肌力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7例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患者康复意愿将其分为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3);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实施基于体感交互技术下虚拟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康复训练后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改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内旋、外旋活动范围角度分别为(98.67±16.57)°、(106.37±9.59)°、(27.54±3.61)°、(55.86±7.51)°、(56.41±8.21)°,均高于对照组(42.95±10.62)°、(37.95±5.94)°、(10.87±3.71)°、(23.81±6.81)°、(21.61±8.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肌力4级22例、5级10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0例、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基于体感交互技术下虚拟训练,可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肱骨肌力水平,促进患者肩关节恢复各项功能,具有临床研究价值和推广意义。

  • 标签: 体感交互技术 虚拟训练 肩关节功能障碍 活动范围 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肌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呼吸训练组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分和Berg平衡评分分别为61.80%、75.00分和38.00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吸气肌肌力指数与FMA评分(r=0.649, P<0.001),Berg平衡评分与FMA评分(r=0.607, P<0.001),吸气肌肌力指数与Berg平衡评分(r=0.475,P<0.005),3者间均呈显著相关性。结论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水平,同时还可促进其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脑卒中 呼吸肌 运动 平衡功能 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