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网状弹力手套的制作方法,并探讨其在手部亚急性湿疹患者氧化糊包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属于类试验性研究,选取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手部亚急性湿疹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将2017年6—12月入院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6—12月入院的患者设为试验组,每组48例。在常规的氧化糊包敷前2道程序(涂药、无菌纱布覆盖)结束后,对照组采用"纱布绷带+医用胶布"外固定法,试验组采用"网状弹力手套"外固定法。评价2组患者外固定成本和时间、拆卸时间、敷料固定情况、舒适状况、握力、手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皮损愈合效果。结果包敷后试验组患者的外固定成本和时间、拆卸时间、握力、手日常活动能力分别为(0.37 ± 0.05)元、(26.06 ± 2.53)s、(13.70 ± 1.28)s、(25.96 ± 5.83)kg、(65.04 ± 7.1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63 ± 0.21)元、(160.98 ± 22.82)s、(22.36 ± 3.50)s、(20.01 ± 3.56)kg、(61.83 ± 6.31)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0.931~-2.340,P<0.01或0.05);试验组患者包敷舒适率、敷料总脱落率、皮损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100%(48/48)、0、98%(47/4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38/48)、46%(22/48)、71%(34/4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1.163、28.541、13.353,均P<0.01)。结论将网状弹力手套应用于手部亚急性湿疹患者氧化糊包敷中,既能节省外固定成本和时间、拆卸时间,也能提高敷料固定效果和包敷舒适度,并能改善握力和手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皮损愈合效果,符合皮肤科手部包敷需求。

  • 标签: 网状弹力手套 手部亚急性湿疹 氧化锌糊 包敷
  • 简介:摘要探讨外用含二氧化氧化防晒乳在光子嫩肤治疗敏感性皮肤术后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021年6—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同仁医院、佑安医院、北京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接受光子嫩肤治疗敏感性皮肤受试者64例[男3例、女61例,年龄20~60(34.0±8.3)岁],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光子嫩肤后均给予医用膏剂敷料外用,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物理性防晒,观察组外用含二氧化氧化防晒乳。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8 d进行临床医师评估,记录观察组受试者应用防晒乳的温和性、使用感、疗效评估;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8 d使用VISIA皮肤检测仪进行检测。观察组中有30例对防晒整体防护性感到满意,占93.75%;术后28 d观察组不适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子治疗前后VISIA检测的紫外线色斑、棕色斑、红色区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光子嫩肤术后使用含二氧化氧化防晒乳,安全性良好,能减少术后晒红晒黑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敏感性皮肤 光子嫩肤 二氧化钛氧化锌 物理性防晒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碧兰糊剂、Vitapex糊剂和氧化碘仿糊剂在一次性根管治疗急性牙髓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12月平顶山市口腔医院收治的急性牙髓炎患者12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2例。A组采用碧兰糊剂治疗,B组采用Vitapex糊剂治疗,C组采用氧化碘仿糊剂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同时观察三组术后7天急性反应发生率,随访1年观察三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A、B、C三组的近期疗效分别为95.2%、92.9%、90.5%,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术后7天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9.5%、35.7%,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C三组的远期疗效分别为97.6%、95.2%、92.9%,三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碧兰糊剂、Vitapex糊剂和氧化碘仿糊剂在一次性根管治疗急性牙髓炎中均有着较高的近远期疗效,但是碧兰糊剂术后急性反应发生率最低,安全性最高。

  • 标签: 碧兰糊剂 Vitapex糊剂 氧化锌碘仿糊剂 急性牙髓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纳米氧化铅暴露对小鼠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以及脑组织白细胞浸润在纳米氧化铅致神经行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60只雄性SPF级昆明小鼠按体质量匹配法分为对照组、纳米氧化铅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纳米氧化铅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5 mg·kg-1、10 mg·kg-1、20 mg·kg-1的纳米氧化铅,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1次/d,持续28 d。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 (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表达水平,小鼠脑微血管中细胞间黏附因子-1 (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蛋白表达水平,小鼠血液白细胞中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 (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LFA-1)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白细胞浸润比例。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Morris水迷宫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s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脑组织白细胞比例、TNF-α、IL-1β与神经行为指标的相关性。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四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存在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F= 3.21,P<0.05)。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穿越平台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四组小鼠的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10,P<0.01),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小鼠站立总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四组小鼠海马组织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1,9.89,均P<0.05)。纳米氧化铅高剂量组小鼠海马组织TNF-α[(1.03±0.30),(0.35±0.10)]和IL-1β[(0.50±0.15),(0.32±0.10)]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铅低、中、高剂量组的小鼠脑组织中白细胞比例分别为[(9.99±1.09)%],[(13.03±0.94)%]和[(16.51±3.89)%]。其中,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白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13±1.29)%](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组织白细胞占比、海马组织TNF-α蛋白水平和IL-1β蛋白水平与行为学指标均呈负相关(r=-0.815,-0.744,-0.578,均P<0.01;r=-0.771, -0.836,-0.704,均P<0.05;r=-0.823, -0.876,-0.695,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四组小鼠脑微血管ICAM-1蛋白和VCAM-1蛋白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1,16.19,均P<0.05)。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的小鼠的ICAM-1[(1.07±0.16),(1.21±0.35),(0.59±0.19),均P<0.05]和VCAM-1[(0.68±0.12),(1.92±0.23),(0.23±0.05),均P<0.05]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此外,四组小鼠血液中白细胞LFA-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80,P<0.01)。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的LFA-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0.33±0.06), (0.89±0.23),(0.05±0.01),均P<0.05]。结论纳米氧化铅暴露可导致小鼠出现认知功能损伤及海马组织炎性因子升高,这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中ICAM-1和VCAM-1升高促使白细胞浸润脑组织有关。

  • 标签: 纳米氧化铅 认知功能损伤 白细胞浸润 细胞间黏附因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小鼠
  • 简介:摘要氧化石墨烯是一种新型二维碳纳米材料,可对职业暴露人群构成潜在的健康风险。本文从氧化应激、物理损伤和酶活性紊乱等分子机制综述了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细胞毒性研究进展,讨论当前细胞毒性减轻机制的研究热点,以期为我国石墨烯材料职业健康风险防控和生物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细胞毒性 石墨烯 氧化石墨烯 纳米材料 职业卫生
  • 简介:摘要磁性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而受到广泛的关注。NPs可以与荧光染料、肿瘤靶向分子或化疗药物等相结合实现肿瘤靶向诊疗一体化。磁性氧化纳米颗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s,IONP)具有粒径小、生物安全性高、超顺磁性等优点。IONP除了具有影响T2加权成像(T2 weight imaging,T2WI)外,还具有药载和磁靶向等功能,是目前肿瘤诊疗的研究热点。笔者对IONP成像性能、肿瘤靶向性及载不同化疗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氧化铁纳米颗粒 化疗药 磁共振成像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铟锡氧化物染毒致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制定铟职业接触限值以及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8月,选择6~8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1.2 mg/kg)、中剂量组(3 mg/kg)和高剂量组(6 mg/kg),每组10只。常规饲养1周,给予非暴露式气管灌注染毒,每周2次,间隔3 d,连续染毒12周。染毒期间每周称量体重,观察体重变化;染毒结束后水合氯醛麻醉处死,留取肺组织、血清;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病理结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清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6(KL-6)和血清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含量。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气管灌注纳米铟锡氧化物后,对照组大鼠肺泡结构基本完整,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泡腔内可见均匀一致、嗜伊红的无结构细颗粒状物质,有巨噬细胞增生并且可见巨噬细胞增多,以高剂量组较明显。对照组大鼠PAS染色阴性,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均可见PAS染色阳性物质。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血清铟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SP-A、SP-D和KL-6均明显升高,血清中GM-CSF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可能与纳米铟锡氧化物致肺泡巨噬细胞破坏,巨噬细胞对表面活性物质代谢清除障碍,引起大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聚集有关。

  • 标签: 大鼠 肺泡蛋白沉积症 纳米铟锡氧化物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纳米氧化钛颗粒(TiO2 NPs)对职业接触人群尿液中代谢产物的影响,探讨TiO2 NPs职业接触致机体早期健康效应的机制。方法于2019年10月,选取TiO2 NPs职业接触人群为研究对象,其中接触组64人,从事TiO2 NPs接触岗位1年以上;对照组62人,为同企业后勤行政人员。收集研究对象班前尿液,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采集尿液的代谢数据,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和代谢物的鉴定,SIMCA-P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MetaboAnalyst 4.0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接触组工人的尿液代谢轮廓不同于对照组,筛选并鉴定出44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且在3条通路明显富集(P<0.05),分别为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通路、氮代谢通路以及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通路。结论TiO2 NPs职业接触会对人群尿液中代谢物的浓度和代谢通路产生影响,为TiO2 NPs职业危害机制的研究和健康风险的监测提供了方向。

  • 标签: 职业暴露 代谢产物学 尿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 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 生物标志物
  • 作者: 彭源 卢毅飞 邓君 张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 200011,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疾病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4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纳米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采用氯化铜与L-抗坏血酸反应的方法合成氧化纳米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氧化纳米酶大小和形貌,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和纳米粒度电位仪分别分析其水合粒径和表面电位。(2)采用过氧化氢检测试剂盒、超氧阴离子检测试剂盒、3,3′,5,5′-四甲基联苯胺显色剂分别测定150 ng/mL氧化纳米酶的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计算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样本数均为3)。(3)将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每组3孔。将终质量浓度25 ng/mL的氧化纳米酶加入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预处理30 min。然后,在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各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250 μmol/L过氧化氢,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绿色荧光强度表示),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存活率。(4)取1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与氧化铜组,每组5只。氧化铜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200 ng/mL的氧化纳米酶800 ng/kg,PBS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PBS。2组小鼠均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于第8天,取每组5只小鼠,采血行血细胞与血清生化分析,处死后收集心、肝、脾、肺和肾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组织病理学观察。(5)取20只小鼠分为PBS组与氧化铜组,每组1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及高糖高脂饮食法诱导糖尿病,并在其背部制作直径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PBS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PBS,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200 ng/mL的氧化纳米酶,连续处理12 d。每组选定3只小鼠分别于伤后0(即刻)、3、6、9、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未愈合面积。伤后6 d,每组取未行创面观察的3只小鼠,处死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含量。伤后12 d,处死2组各剩余7只小鼠,行HE染色并观察创面新生上皮长度,行二氢乙锭荧光探针染色观察活性氧水平(以红色荧光强度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检验。结果(1)制备的氧化纳米酶大小均匀,在干燥状态下平均直径为3.5~4.0 nm,水合粒径约为4.5 nm,表面电位为(-9.8±0.3)mV。综合判定,成功制备了氧化纳米酶。(2)氧化纳米酶分别处理2 h、10 min、5 min后,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分别为(77±5)%、(45±5)%、(84±4)%。(3)培养24 h后,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急剧增高,细胞形态异常且数量减少;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形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P<0.01),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近。(4)注射7 d后,PBS组和氧化铜组小鼠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血细胞相关指标均相近;氧化铜组小鼠的心、肝、脾、肺和肾中,均未观察到组织坏死、充血或出血,与PBS组无明显差别。(5)氧化铜组小鼠创面相比PBS组表现出更快的愈合趋势,创面红肿情况较轻。氧化铜组小鼠伤后6、9、12 d创面未愈合面积分别为(28.8±1.9)、(17.6±3.8)、(10.4±1.8)mm2,明显小于PBS组的(38.0±4.3)、(30.2±3.0)、(24.2±3.0)mm2(t=3.706、5.075、5.558,P<0.01)。伤后6 d,氧化铜组小鼠创面IL-1β、TNF-α、IL-6含量均明显低于PBS组(t=6.115、11.762、11.725,P<0.01)。伤后12 d,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新生上皮长度长于PBS组,创面组织活性氧水平明显低于PBS组。结论氧化纳米酶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具有高效的活性氧清除活性,能够消除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过量表达的活性氧,降低氧化应激、减轻炎症,促进创面修复。

  • 标签: 糖尿病 伤口愈合 氧化性应激 氧化铜纳米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中铜氧化物歧化酶(SOD1)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选取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各32例,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OD1表达。将食管癌细胞系KYSE510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腺相关病毒(AAV)-绿色荧光蛋白(GFP)组和AAV-SOD1组。AAV-GFP组和AAV-SOD1组细胞分别转染AAV-GFP和AAV-SOD1重组病毒载体,对照组则加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利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二氢乙锭(DHE)探针检测活性氧簇(ROS)产生、Western blot检测Wnt5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Tukey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与癌旁组织(1.00±0.33)比较,食管癌组织中SOD1 mRNA表达升高(3.76±0.51,t=-25.595,P<0.01)。食管癌中SOD1蛋白表达水平(1.93±0.35)也高于癌旁组织(1.00±0.28,t=-11.734,P<0.01)。转染24、48、72 h后,AAV-SOD1组细胞活性(0.165±0.016、0.283±0.023、0.391±0.036)明显高于对照组(0.133±0.017、0.213±0.028、0.326±0.038)和AAV-GFP组(0.129±0.015、0.209±0.024、0.316±0.032,P<0.01)。转染48 h后,AAV-SOD1组细胞ROS水平(0.757±0.062)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0.079)和AAV-GFP组(1.048±0.108,P<0.01),而SOD1、Wnt5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AV-GFP组(P<0.01)。结论SOD1的表达在食管癌中升高,过表达SOD1通过抑制ROS和调节Wnt信号通路活化诱导细胞增殖。

  • 标签: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食管癌 细胞增殖 Wnt 活性氧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氨基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跨膜转运能力,并观察该纳米颗粒的体内代谢分布,以此评价该纳米颗粒在基因或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制备新型介孔二氧化纳米颗粒,以20 nm Fe3O4为核心包裹的二氧化硅颗粒,并且进行修饰使之表面氨基化,对此氨基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研究,携带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2B亚单位基因小干扰RNA(siRNA)质粒细胞转染实验,以及白鼠活体注射靶向模拟实验研究其在体内的生物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该新型氨基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纳米颗粒是一种直径在80~100 nm之间,孔径在2~4 nm之间的均一球体型纳米颗粒。在5~125 μg/ml浓度范围内,介孔二氧化纳米颗粒的对于细胞活性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始终保持在6%以下。在姜黄素染色的装载有NR2B siRNA质粒的该纳米颗粒转染实验中,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内的荧光现象。在体外红外测定仪观察红外激发荧光染料标记的纳米颗粒实验中,可见该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不会有蓄积作用,其最终会通过肾脏随尿液汇聚至膀胱,并最终排出体外。同时在外加磁场的情况下,会有大量荧光颗粒向磁场方向聚集,并且在撤出磁场后不会蓄积,浓度会持续下降。结论氨基化磁性介孔二氧化硅颗粒具有较好的装载能力以及生物安全性,可以携带NR2B基因siRNA质粒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外加磁场诱导下可靶向到达病灶区域,为靶向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 标签: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基因载体 RNA干扰 细胞毒性 生物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石墨烯氧化纳米颗粒负载NBDC6-神经酰胺(NPP/C)对乳腺癌细胞(Luminal A型)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制备NPP/C为实验组,以荧光标记的神经酰胺(NBDC6-Ceramide)为对照组,转染人乳腺癌细胞(MCF-7),荧光显微镜观察转运效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克隆平板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移动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裸鼠皮下成瘤测量肿瘤增殖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NPP/C转运释放的神经酰胺效能明显高于NBD C6-Ceramide。CCK-8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在不同时间吸光度(A)值分别为0.20±0.03比0.17±0.04(t=1.039,P>0.05),0.41±0.05比0.26±0.02(t=4.335,P<0.05),0.52±0.04比0.38±0.03(t=4.363,P<0.01)和1.25±0.06比0.59±0.07(t=8.128,P<0.01)。细胞克隆平板结果示两组细胞数分别为(577.3±41.0)个和(962.7±74.5)个(t=-7.850,P<0.01)。Transwell迁移实验提示实验组细胞移动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流式细胞学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9.29±8.44)%和(20.51±17.35)%(t=5.284,P<0.01)。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裸鼠体内验证,两组皮下移植瘤体积分别为(942±73) mm3和(1 472±109) mm3(t=8.265,P<0.01);实验组移植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PP/C纳米颗粒可抑制乳腺癌细胞(luminalA型)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 标签: 神经酰胺 石墨烯氧化物 纳米粒子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上转换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以利于生物应用。方法利用热分解法合成NaYF4: Yb, Er粒子,然后采用微乳液法在粒子表面包覆一薄层SiO2,并在其表面修饰环氧基团,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分别对颗粒形貌、发光特性和表面性能进行表征。结果采用热分解法合成了大小均一,六方相的NaYF4: Yb, Er颗粒,二氧化硅包覆纳米粒子后仍具有较强的发光特性,并进一步成功修饰上了环氧基团。结论上转换纳米粒子经过表面修饰后具有较强的发光特性和稳定性,可作为生物荧光标记物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 标签: NaYF4: Yb Er 热分解法 SiO2包覆 环氧基团
  • 简介:摘要银电池的银电极由于使用的局限性,当前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研究的方向在于银电极材料的制备、电极添加剂应用及化成充电研究两方面。后续应从影响过氧化银贮存稳定性的机理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银电极贮存稳定性的难题。

  • 标签: 锌银电池 银电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管径二氧化纳米管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筛选具有良好软组织封闭效果的二氧化纳米管。方法在10、30和60 V电压下,利用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制备管径分别为30、100和200 nm的二氧化纳米管,分别计为30、100和200 nm纳米管组,以未经处理的光滑纯钛片作为对照组。在各组试件表面培养HGF,免疫荧光染色观察2 d后各组细胞黏附形态,甲基噻唑基四唑法检测2 h后细胞黏附情况及培养1、3和7 d时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各组培养7 d后的Ⅰ型胶原分泌量(每组每种实验各3个试件)。结果对照组HGF蜷缩成圆形,30和100 nm纳米管组HGF均呈现明显的同向伸展,200 nm纳米管组HGF分布稀疏且没有伸展。30和100 nm纳米管组细胞黏附A值(分别为0.603±0.021和0.773±0.045)及Ⅰ型胶原分泌量[分别为(36.5±9.5)和(47.7±4.5)μg/ml]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细胞黏附A值:0.427±0.057;Ⅰ型胶原分泌量:(22.2±5.9)μg/ml](P<0.05),且100 nm纳米管组细胞黏附A值显著大于30 nm纳米管组(P<0.05);200 nm纳米管组细胞黏附A值(0.250±0.046)及Ⅰ型胶原分泌量[(10.1±3.7)μg/ml]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各时间点100 nm纳米管组细胞增殖A值均为最大,均显著大于相同时间点200 nm纳米管组和对照组(P<0.05),且培养3 d时亦显著大于30 nm纳米管组(P<0.05);各时间点200 nm纳米管组细胞增殖A值均为最小,除培养1 d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均显著小于相同时间点其他组(P<0.05)。结论钛表面管径为100 nm的二氧化纳米管较适合HGF的黏附、增殖和Ⅰ型胶原分泌。

  • 标签: 纳米管 成纤维细胞 细胞黏附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硫化铜(CuS)/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的聚乙烯醇(PVA)/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仿生骨膜作为新型血管化骨组织工程薄膜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GO与CuS/GO纳米片分别复合PVA/CMC基底薄膜后,设为PVA/CMC/GO组、PVA/CMC/CuS/GO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观察并分析骨膜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组成,另外设立PVA/CMC组(仅有PVA/CMC基底薄膜)与空白对照组(无材料)。在体外细胞水平上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分别检测CuS/GO纳米片浓度为0、50、100、200、400、800 μg/mL的PVA/CMC/CuS/GO薄膜)、活/死细胞染色、溶血实验评价生物相容性;细胞迁移和成管实验评价材料成血管作用;碱性磷酸酶(ALP)与茜素红染色评估成骨分化作用;免疫荧光染色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菌平板计数法与抑菌圈法评估骨膜抗菌作用。结果PVA/CMC/GO组和PVA/CMC/CuS/GO组的骨膜材料基底薄膜表面光滑平整,复合薄膜表面呈不规则片状凸起。生物安全性实验显示浓度为100 μg/mL CuS/GO纳米片的复合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成血管分化实验提示PVA/CMC/CuS/GO组的HUVEC细胞迁移率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VA/CMC/CuS/GO组的细胞成管面积与长度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体外成骨分化实验显示PVA/CMC/CuS/GO组的MC3T3-E1细胞的ALP与茜素红染色定量分析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PVA/CMC/CuS/GO组免疫荧光染色ALP与Ⅰ型胶原的荧光强度,RT-qPCR成骨基因ALP、BMP-2、骨钙素、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抗菌实验显示PVA/CMC/CuS/GO组对不同细菌的抑制作用与抑菌圈直径均显著大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复合GO与CuS/GO纳米片的PVA/CMC薄膜材料兼具理想的生物相容性与抗菌性能,可促进体外成血管与成骨分化,尤其是具有成血管成骨耦合功能的PVA/CMC/CuS/GO抗菌骨膜材料,有望为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

  • 标签: 纳米复合物 仿生材料 骨膜 骨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供体和聚多巴胺复合纳米体系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聚多巴胺(PDA)负载一氧化氮供体S-亚硝基半胱胺衍生物(SNO)得到纳米载药复合体系SNO@PDA,通过磁共振成像和质谱分析进行化学结构鉴定,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和透射电镜检测其粒径和形貌表征,分别通过电子温度计和Griess试剂盒检测光热稳定性以及NO的释放。最后通过噻唑蓝(MTT)实验检测纳米载药复合体系对肝癌细胞株Huh7的生长抑制作用。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磁共振成像和质谱分析确认成功合成SNO,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SNO@PDA的粒径在190 nm左右,透射电镜显示为球形颗粒,形态均一,且在生理条件下可稳定存在。SNO@PDA的载药率为19.4%,包封率为71.4%。当浓度为35 mg/L时,近红外(Near-infrared,NIR)照射后温度可升高12 ℃左右。重复4个开/关循环后升温幅度没有变化。3个循环后NO的释放率达到86%。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当浓度为60 mg/L时,SNO@PDA+NIR组的细胞存活率为(37.2±2.2)%,低于SNO+NIR组(60.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0,P<0.01);低于空白材料PDA组(73.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0,P<0.01);低于PDA+NIR组(57.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0,P<0.01)。结论SNO@PDA可以发挥化疗-光热疗法的组合优势,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 标签: 一氧化氮 聚多巴胺 肝癌
  • 简介:摘要放射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促排剂的研发和及新技术的应用可减少核素产生的内照射的损伤。纳米制剂较传统制剂具有提高药物溶出度、靶向和定位释药、易穿过生物膜屏障等优点。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不同促排药物,采用不同的纳米制剂形式,包括纳米微粒、纳米脂质体、纳米乳等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具有高效快速吸附、高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将核素内污染按核素沉积的不同部位和组织器官进行分类,介绍了相关纳米制剂及纳米材料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纳米 促排 放射性核素 核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