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在胸膜下肺部病灶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胸膜下肺部疾病患者178例,其中男120例、女58例,年龄22~69(57.3±7.8)岁。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均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以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为良性组(56例)和恶性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肺部病变超声声像表现的差异。观察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胸膜下肺部疾病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肺部病变的超声声像表现在形态、是否有空气支气管征、血流信号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病灶侧别、边界、内部回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一次穿刺取材成功率96.07%(171/178),并发症发生率3.31%(6/178);诊断准确率93.82%(95% CI 89.21%~96.88%)、灵敏度90.98%(95% CI 84.44%~95.41%)、特异度100%(95% CI 92.32%~100%)、阳性预测值100%(95% CI 95.98%~100%)及阴性预测值83.58%(95% CI 72.77%~90.75%)。结论胸膜下肺部病变的超声表现可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信息,且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具有实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低、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对于胸膜下肺部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胸膜下肺部疾病 活组织检查,针吸
  • 简介:摘要为了观察内科胸腔镜在无胸腔积液或少量胸腔积液胸膜疾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本研究分析1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过程和病理结果,结果显示无胸腔积液患者4例,少量胸腔积液患者6例,9例患者术后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术中及术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内科胸腔镜可用于无胸腔积液或少量胸腔积液的胸膜疾病患者。对于无胸膜粘连者,术前通过胸部CT评估穿刺点位置,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少见、侵袭性强、预后差的恶性肿瘤。近年,关于MPM的临床研究进展迅速,新的治疗药物和临床试验结果不断涌现,本文对MPM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解读,力求推动临床更好地诊断和治疗MPM。

  • 标签: 恶性胸膜间皮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肿瘤。手术是治疗MPM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文献报道的过高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术期死亡比例,手术的生存获益和适用人群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将回顾MPM的手术指征,并讨论和比较以宏观切除(macroscopic complete resection,MCR)为目标的胸膜外全肺切除术(extrapleural pneumonectomy,EPP)和胸膜切除术/剥脱术(pleurectomy/decortication,P/D)在MPM治疗中的作用,同时展望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内的其他治疗方式的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胆管胸膜瘘是胆道系统与胸膜腔之间的病理性交通,是肝胆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该病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胆汁性胸水、胸闷、呼吸困难,CT、MRI检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主要有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胆管胸膜瘘修补术等。由于胆管胸膜瘘症状隐匿且临床较少见,常被误诊、漏诊,现报告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例胆管胸膜瘘患者。

  • 标签: 胆管胸膜瘘 胆管结石 胸腔积淤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 简介:摘要为了解结核性胸膜胸膜增厚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干预效果,本研究将26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根据入组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对照组胸膜增厚的影响因素予以有针对性的强化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对照组中患者就诊时间以及出院后按时服药率均与胸膜增厚的发生相关(χ2=7.462,7.992,P均<0.01)。观察组痊愈率、护理后的WHOQOL和ESCA量表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予以有针对性的强化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结核,胸膜 预后 胸膜增厚 影响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起源于胸膜组织的一类侵袭性恶性肿瘤,在人群中发生率不高,但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是目前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方案,增加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将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但发生耐药后,尚没有能够带来明确生存获益的抗肿瘤治疗方案。目前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际国内指南目前无推荐的标准的MPM二线方案,临床上常应用的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3个月左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显著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其疗效与PD-L1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在不可切除的MPM中,PD-1/PD-L1抑制剂治疗在一线和二线及以上治疗中均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部分结果也获得了国际指南的引用和推荐,但总体疗效改善有限。本文对国内外MPM治疗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尝试寻找未来改善治疗疗效的方向和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膜组织中环状RNA(circRNA)的表达谱,并预测其靶基因,初步探讨circRNA与结核性胸膜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和对照组各13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胸腔镜进行胸膜活检。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核性胸膜炎组织与正常胸膜组织各3例进行circRNA检测,用edgeR对基因进行了差异表达分析,剩余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验证,用miRanda软件预测差异表达circRNA相关的微小RNA(miRNA)。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结核性胸膜炎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的circRNA有134个,其中53个表达上调,81个表达下调。挑选6个有显著差异的circRNA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hsa_circ_0008433在结核性胸膜炎组织中的表达上调(P<0.05),hsa_circ_0008234、hsa_circ_0001368在结核性胸膜炎组织中的表达下调(P<0.05),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其余3个circ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anda软件预测hsa-miR-17、hsa-miR-20b-3p等是hsa_circ_0008234的靶基因,其可能在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生发展中起调控作用。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膜组织中circRNA表达谱发生了变化,这些差异表达的circRNA可能与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结核 胸膜炎 诊断标记物 环状R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特征预测胸膜下临床ⅠA期周围型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VP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诊断为胸膜下临床ⅠA期周围型肺腺癌274例患者的CT征象。按照6∶4的比例,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收集的164例患者作为训练组,将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收集的110例患者作为验证组。定量测量肿瘤最大径、实性成分最大径、病灶与胸膜间最小距离,计算实性成分占比;并分析肿瘤的CT征象,如肿瘤与胸膜的关系分型、是否存在桥征、病灶的位置、密度类型、形状、边缘、边界等。采用单因素分析找出与VPI相关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VP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274例肺腺癌中有VPI 121例,无VPI 153例。训练组中有VPI 79例、无VPI 85例。单因素分析发现训练组中实性成分最大径、实性成分占比、密度类型、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肿瘤与胸膜关系、桥征在有VPI与无VPI肺腺癌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训练组中肿瘤与胸膜关系[以Ⅰ型为参照,Ⅱ型(OR=6.662,95%CI 2.364~18.571,P<0.001),Ⅲ型(OR=34.488,95%CI 8.923~133.294,P<0.001)]及血管集束征(OR=4.257,95%CI 1.334~13.581,P=0.014)是VP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0.504为训练组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最佳截断值,其预测VPI的灵敏度为62.03%、特异度为89.41%,曲线下面积为0.826。该模型在验证组中以0.449为最佳截断值,其预测VPI的灵敏度为92.86%、特异度为47.06%,曲线下面积为0.713。结论CT特征中肿瘤与胸膜关系、血管集束征有助于鉴别胸膜下的临床ⅠA期周围型肺腺癌是否发生VPI。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脏层胸膜侵犯
  • 简介:摘要28岁女性患者,低热,胸闷气促,胸背部剧烈疼痛10天。肺部CT检查示左侧包裹性液气胸伴局部肺不张。胸部超声检查示左侧少量胸腔积液。2020年6月行全麻下胸腔镜探查术,见左侧少许清亮胸腔积液,左下肺膈面一大小约6 cm×8cm肿物,凸向胸腔,包膜完整,蒂部与左下肺组织相连。切除肿物及部分左下肺组织,病理检查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囊性变。免疫组化检查示STAT6(+),CD99(部分+)。术后胸闷症状消失,恢复良好。胸腔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起源于胸膜或肺组织,多数病变为良性,诊断依赖于标本病理,治疗以手术为主,完整切除肿瘤后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与石棉暴露相关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潜伏期长、早期诊断困难、晚期预后差等特点,化疗、放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疗效不佳。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新兴策略,多个临床试验均展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单药或联合方案在MPM一线、后续治疗的有效性;其中纳武利尤单抗(PD-1抑制剂)联合伊匹木单抗(CTLA-4抑制剂)成为各大指南推荐的首个应用于MPM的一线免疫治疗方案,是免疫治疗在MPM领域里程碑式进展。本文总结免疫治疗在晚期MPM中的现状,重点强调ICIs及靶向间皮素免疫治疗在MPM中的应用和疗效预测因子的进展。

  • 标签: 恶性胸膜间皮瘤/免疫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间皮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宫颈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直接蔓延、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较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为肺、肝、骨骼等,宫颈癌胸膜转移报道较少,现报道1例宫颈癌发生胸膜转移并快速进展导致死亡的病例,以提高对少见部位转移的宫颈癌的重视。

  • 标签: 宫颈肿瘤 胸膜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固定体位结合凝血酶胸腔注入对内科胸腔镜治疗大疱性肺-胸膜疾病术后持续漏气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1月因自发性气胸或巨型肺大疱就诊于日照市中医医院,内科胸腔镜术后经胸腔闭式引流3 d仍持续漏气者共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49~79(62.3±8.1)岁,予体位选择结合凝血酶胸腔注入(以下简称“体位加”)治疗:胸腔内注入50%葡萄糖20 ml+凝血酶5 000 U,在持续负压吸引下变换体位,找到漏气完全停止或漏气最少体位,并保持该体位24~48 h。48 h后仍有漏气者,重复以上处置。记录漏气持续时间、注药次数、肺复张情况、住院期间漏气复发及不良反应。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M(P25, P75)表示,定性资料以例(%)表示。结果20例患者给予“体位加”干预后,漏气持续时间(1.32±0.97)d;终止漏气需注药1.0(1.0,1.0)次;20例患者漏气停止后影像学均显示肺复张良好;1例患者住院期间漏气复发;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体位加”综合干预法对内科胸腔镜治疗大疱性肺-胸膜疾病术后持续漏气有效、安全,且操作简单。

  • 标签: 胸腔镜检查 肺疾病 胸膜疾病 体位 凝血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来源于胸膜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因MPM起病隐匿,局部侵袭性强,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MPM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患者的生存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及时反映国内外MPM诊疗的新进展,提高中国MPM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在现有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结合专家意见,制定了中国MPM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指南的内容覆盖MPM的流行病学、诊断、病理、治疗及随访等。

  • 标签: 恶性胸膜间皮瘤 诊断 治疗 指南 规范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来源于胸膜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因MPM起病隐匿,局部侵袭性强,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MPM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患者的生存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及时反映国内外MPM诊疗的新进展,提高中国MPM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在现有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结合专家意见,制定了中国MPM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指南的内容覆盖MPM的流行病学、诊断、病理、治疗及随访等。

  • 标签: 恶性胸膜间皮瘤 诊断 治疗 指南 规范
  • 简介:摘要胸膜结核瘤(PTM)是多继发于结核性胸膜炎之后发生在壁层或脏层胸膜的瘤样病灶,亦称胸膜结核球。PTM虽为良性增殖性病灶,但肺部可广泛累及。不经积极治疗,部分病灶会不断增大、数目增多,严重影响疾病预后。近年来,随着辅助检查手段的提高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该疾病的进一步认识,PTM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但目前PTM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该述评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 标签: 结核,肺 结核瘤 结核,胸膜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胸膜腔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在全球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病死率高、预后差。不同地区、不同感染单元(社区获得性或医院获得性)、不同人群的胸膜腔感染病原学各有特点,因而了解胸膜腔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对指导治疗意义重大。传统的胸水培养阳性率低,新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包括16S rRNA技术、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借助新的诊断技术提高胸膜腔感染的诊断率,有利于在感染的早期确定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控制病情进展。胸膜腔感染的治疗包括合适的抗感染治疗、积极的引流治疗、胸膜腔内药物的应用以及内科胸腔镜或手术治疗等。研究表明,胸腔内注射脱氧核糖核酸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药物用于治疗胸膜腔感染显现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了需要手术治疗的风险。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胸膜腔感染的病原学特征、诊断治疗新进展相关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胸膜腔感染的诊断及管理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胸膜腔 胸膜腔感染 病原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常用于胸膜疾病的诊断和肿瘤的分期,内镜下新型成像技术的应用使胸膜病变更易于观察。传统的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应用可弯曲钳夹检,获取标本小,组织结构挤压变形严重,耗时长,且部分组织获取困难。近年来,部分学者使用新的活检方式在内科胸腔镜下对胸膜病变进行活检,获得优质的病理标本。本文主要从冷冻、海博刀、IT刀及SB刀在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使临床医师了解并应用胸膜活检的新方法。

  • 标签:
  • 作者: 刘鑫 徐栋 杨海宁 毛伟敏 郭振英 陈丽羽 邵智颖 刘俊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7
  • 出处:《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08期
  • 机构:310022 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超声科,310022 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超声科;310022 杭州,浙江省胸部肿瘤(肺、食管)诊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HI 96822 夏威夷州檀香山市,美国夏威夷大学,310022 杭州,浙江省胸部肿瘤(肺、食管)诊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310022 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310022 杭州,浙江省胸部肿瘤(肺、食管)诊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胸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浙江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超声引导胸膜病变穿刺活检、影像及病理资料完整的病例共118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以外科手术病理组织学及临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四格表计算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胸膜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依据诊断"金标准",118例患者中良性病变17例,恶性病变99例,不确定2例。超声引导胸膜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恶性病变87例,良性病变29例,不确定2例。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胸膜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7.9%、100.0%、100.0%、58.6%和89.7%。118例患者中4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胸膜病变穿刺活检术具有实时、操作简便、无放射线危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对于胸膜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膜疾病 超声检查,介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