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卒中康复治疗的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组(镜像疗法组)和单独运动再学习组(对照组)。每天康复治疗1~2次,每周5 d,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上肢部分评定上肢功能,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 UEFT)评定手功能,采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 ARAT)评定上肢操作性和灵活性,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评定手、手指和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上肢疼痛程度,采用改良巴塞尔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上肢肩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痉挛程度。依据FM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31分定义为疗效优良。结果共纳入60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卒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以及各项基线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FMA评分、UEFT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和MBI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Ⅰ级和Ⅰ+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而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Ⅲ级和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镜像疗法组FMA评分、UEFT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和MBI评分以及Ashworth分级Ⅰ级和Ⅰ+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Ⅲ级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FMA评分,镜像疗法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对70.0%;χ2=5.455,P=0.020)。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优于单独运动再学习。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的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研究运动想象(MIT)联合常规康复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1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纳入MIT组,对其进行4周MIT治疗,每周治疗5 d,每天治疗30 min,并同时辅以常规康复及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本研究同期招募28例年龄、性别与MIT组匹配的健康人纳入健康对照组,并对其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探讨患者经治疗后其损伤侧初级运动皮质(M1)与全脑间有效连接的变化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MIT组患者FMA-UE评分由(18.4±12.0)分提升至(33.4±15.4)分,MBI评分由(58.6±14.7)分提升至(78.2±14.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MIT组患者有效连接模式明显异于健康对照组,其损伤侧M1到双侧前额叶的有效连接异常增强,从损伤对侧M1、顶下小叶和小脑到损伤侧M1的有效连接则明显减弱。治疗后,MIT组有效连接模式趋近于健康对照组,且顶上小叶、顶下小叶、丘脑和梭状回等与运动想象相关脑区和损伤侧M1的有效连接显著增强。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治疗前,患者损伤侧M1到损伤对侧小脑的有效连接与FMA-UE评分具有正相关性(R=0.601,P=0.023),损伤对侧额中回到损伤侧M1的有效连接与FMA-UE评分具有负相关性(R=-0.638,P=0.015)。结论MIT联合常规康复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可能与有效连接模式重塑有关,如治疗后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相关脑区和损伤对侧小脑到损伤侧M1的有效连接增强,而损伤对侧额中回到损伤侧M1的有效连接代偿效应解除。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悬吊运动训练。于入选时、干预8周后,对比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下肢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躯干控制测试量表(TCT)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ASIA评分[(37.55±5.04)分]、BBS评分[(42.03±5.68)分]及TCT评分[(49.43±8.10)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以3~4级为主,对照组FAC分级以1~3级为主,干预后观察组FAC分级≥3级占比(54.76%)显著高于对照组(30.95%)水平(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运动想象组、模拟训练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模拟训练组辅以情景模拟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情景模拟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ARA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上肢FMA评分[(38.4±4.2)分]、ARAT评分[(18.4±3.3)分]及MBI评分[(62.1±8.1)分]亦显著优于运动想象组和模拟训练组水平(P<0.05),而运动想象组与模拟训练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侧上肢运动(BAT)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BAT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Bobath治疗、手功能训练等;BA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双侧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在BAT组干预基础上辅以CIMT治疗,同时限制健侧上肢活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水平,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结果经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BAT组上肢FMA评分[(42.55±11.04)分]和UEFT评分[(76.11±8.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上肢FMA评分[(57.64±10.57)分]、UEFT评分[(89.72±9.07)分]及MBI评分[(86.73±12.21)分]均显著优于BAT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T疗法与CIMT疗法联用能进一步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高其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运动(FES-cycling)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病程3~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期间,最终63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观察组3例患者脱落,有32例患者完成治疗;对照组4例患者脱落,有31例患者完成治疗纳入统计。对照组接受1.0Hz的rTMS刺激健侧皮质M1区治疗,观察组在rTMS治疗的基础上给予FES-cycling训练。rTMS治疗和FES-cycling治疗均为每次20 min,1次/日,5 d/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上肢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THUE-HK、上肢FMA和MBI评分[观察组(4.56±1.05)、(40.16±5.18)和(62.16±12.62)分;对照组(3.93±1.06)、(37.42±4.09)和(56.06±9.28)分]均较组内治疗前[观察组(2.63±1.84)、(29.38±5.21)和(45.16±12.41)分;对照组(2.71±1.01)、(30.48±4.35)和(43.71±10.79)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FES-cycling联合rTMS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娱乐运动及呼吸训练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呼吸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择期手术的100例肺癌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进行呼吸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娱乐活动干预,于术前3 d开始干预至术后8 w。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肺功能进行测定,观察患者肺功能变化;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观察患者运动功能变化;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观察患者不良情绪的变化;采用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FACT-L)观察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采用本院自制依从性量表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和6MWT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ADS-A和HADS-D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以及运动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娱乐活动方案的实施较优于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运动依从性,增强其肺功能和运动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后患侧感觉运动区(SMC)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于发病1周内、1个月及3个月时行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通过SPM8软件观察患侧SMC激活情况。通过Xjview软件对BOLD-fMRI相应脑激活区进行激活并观察,并同标准脑激活区行动态比较。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UL)对入选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于发病1周内、发病1个月及发病3个月时在fMRI扫描前行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对照组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显示主要脑激活区位于对侧SMC及双侧辅助运动区。17例患者初次BOLD-fMRI均可见患侧SMC存在激活表现,但激活强度存在明显差别。根据患侧SMC激活时程及与标准脑激活区强度比较结果,将试验病例分成3组:组1共6例患者,其发病初期患侧SMC激活强度即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2共5例患者,发病1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3共6例患者,发病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逐渐增强,但仍未超过标准脑激活区。组1患者初次、1个月及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体素值为3 570.2±1 125.9、1 205.8±328.2及1 121.5±407.5,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P=0.001);组2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56.2±171.7、648.6±177.3及993.2±182.9,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P=0.018);组3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20.0±375.9、573.5±375.0及680.9±359.8,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0±3.3)分、(52.3±4.6)分、(63.7±2.9)分,组2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6±5.7)分、(36.6±2.4)分、(59.2±3.1)分,组3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9.2±4.0)分、(12.5±3.0)分、(13.3±5.0)分,组1、组2 FM-UL评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48.4、183.6,均P<0.001),组3 FM-UL评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初次FM-U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及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91.7、304.5,均P<0.001)。结论脑梗死后患侧SMC的留存是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先决条件,其早期激活并不能预测临床预后,但患侧SMC激活强度动态增强同患肢康复速度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并体外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6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打击器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给予PBS;治疗组大鼠建模后移植骨髓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3组大鼠治疗10 d后,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BBB)评分评定3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相对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数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神经丝蛋白200(NF200)阳性的生神经元数量。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脑脊液诱导分化7 d后的骨髓来源单核细胞Tubulin 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蛋白阳性率[(96.10±12.59)%、(92.16±10.18)%]明显高于脑脊液诱导前骨髓来源单核细胞Tubulin Ⅲ和GFAP蛋白阳性率(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8、11.237,P<0.05)。治疗组大鼠BBB评分[(9.00±2.98)分]明显高于模型组[(3.75±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5,P<0.05)。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DNF、NGF、CNTF和BDNF表达水平(1.54±0.21、1.47±0.18、2.89±0.32、1.28±0.17)高于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0.69±0.11、0.95±0.14、1.32±0.18、0.8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1、2.544、2.758、1.977,P<0.05)。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中脊髓组织中尼氏小体和神经元数量[(15.36±4.19)个和(10.24±4.01)个]高于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8.10±2.95)个和(5.10±1.1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3、3.809,P<0.05)。结论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可促进脊髓组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并修复脊髓神经组织,恢复大鼠运动功能。
简介:人身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肌肉及韧带等组成的,通过这些组织器官的有机配合,才能够很好的带动身体完成各种各样的动作。但是人体不是一个无限消耗的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疲劳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与形体的扭曲变化都会对骨骼、肌肉及韧带造成损伤;如果这种损伤比较轻,通过一段时间内的休息身体就可以自行恢复;然而一旦这种损伤比较严重,就会给身体运动系统带来器质上的损害,不仅导致功能障碍,让患者行动不便,还会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随着人们就医意识的增强,很多患者在患上运动损伤后就会第一时间去接受检查治疗。这时候就会接触到骨科运动医学。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很多患者都会对其产生错误的认知,不能得到规范的治疗,从而耽误病情,甚至留下后遗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文将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运动医学,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运动医学。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常规治疗及强化治疗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CFES组(14例)、CCFES强化组(14例)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CCFES组给予CCFES常规剂量治疗,CCFES强化组给予CCFES强化剂量治疗,NMES组给予NMES常规剂量治疗。3组均给予每次20 min相应电刺激治疗,CCFES强化组每日给予2次,余两组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改良Barthel指数、表面肌电图(sEMG)以及腕关节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对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FMA、MBI、RMS比值、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与NMES组治疗后比较,CCFES组和强化CCFES组各项评估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与CCFES组比较,强化CCFES组治疗后RMS比值(0.22±0.05)、关节活动度[(22.79±6.74)°]较为优异。结论CCFES及CCFES强化训练较NMES在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方面均有显著优势,CCFES强化训练在改善患侧肢体肌力及关节活动度方面较为优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观察组在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前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CL、CMCT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41.51±4.28)分,高于对照组的(34.87±3.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L、CMCT分别为(21.89±0.97) ms、(9.24±0.70) ms,短于对照组的(22.91±0.92) ms、(9.96±0.83)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65.42±7.90)分,高于对照组的(58.79±8.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能够改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中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质脊髓束完整性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伴偏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重建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CST),分别选取CST完整性高(rFA>0.5)及CST完整性低(rFA≤0.5)患者各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一步细分为高频组(10例)、低频组(10例)及对照组(1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传统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高频组、低频组患者分别给予健侧M1区5 Hz或1 Hz rTMS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CST完整性高各亚组患者比较后发现,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及对照组FMA-UE、WMFT、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低频组FMA-UE、WMFT及MBI评分[分别为(38.10±5.71)分、(43.20±5.32)分和(78.00±11.35)分]亦显著优于高频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对CST完整性低各亚组患者比较后发现,治疗后高频组FMA-UE、WMFT及MBI评分[分别为(12.00±1.40)分、(15.10±1.99)分和(49.00±5.68)分]均优于治疗前及低频组、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对于CST完整性高的患者,低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M1区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可能更好;对于CST完整性低的患者,高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M1区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更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事件相关电位(ERP)指导下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动作观察疗法(AO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rTMS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腰部、上肢、下肢、平衡、步行、记忆、注意力、定向力、空间知觉及执行能力训练等);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ERP指导下rTM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观察组则给予ERP指导下rTMS及AOT治疗,AOT治疗每天2次,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估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MMSE、MoCA、FMA、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MMSE、MoCA、上肢FMA及MB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MMSE评分[(24.37±1.69)分]、MoCA评分[(23.00±1.80)分]、上肢FMA评分[(45.80±6.76)分]、下肢FMA评分[(26.80±3.56)分]、BBS评分[(36.40±4.28)分]及MBI评分[(74.00±5.13)分]均显著优于rTMS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ERP指导下rTMS联合AOT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