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于性别转换、阴茎缺失或发育不良的患者,阴茎再造技术是重建勃起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案。其中,自体组织、人工假体以及其他组织等各类阴茎支撑物是实现阴茎勃起功能的关键。该文对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对重建阴茎勃起功能的各类阴茎支撑体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 标签: 阴茎假体 阴茎假体植入 阴茎勃起 阴茎再造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侧阴茎海绵体注射小剂量低浓度肾上腺素治疗全身麻醉下泌尿外科内镜术中阴茎持续勃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全身麻醉下行内镜手术的男性患者1 628例,采用双侧阴茎海绵体注射小剂量低浓度肾上腺素3 μg(1 μg/mL)治疗。5 mL注射器抽取肾上腺素接1 mL针头于双侧阴茎海绵体进针,回抽无血每侧给予肾上腺素1.5 μg。记录起效时间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注射肾上腺素前(T0)以及注射肾上腺素即刻(T1)、1 min(T2)、2 min(T3)、3 min(T4)时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随访24 h,远期随访1个月,记录相关不良事件。结果所有患者的内镜手术中阴茎持续勃起发生率为3.87%(63/1 628),本方案治疗有效率为100%,起效时间为(43±10)s,注射前后生命体征平稳,未使用任何血管活性药物,MAP上升1%,HR上升2.1%。注射肾上腺素后,与T0时比较,T1、T2、T3、T4时的MAP、HR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 h及1个月随访,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侧阴茎海绵体注射小剂量低浓度肾上腺素(1 μg/mL,3 μg)能快速安全地治疗泌尿外科内镜手术期间的阴茎持续勃起

  • 标签: 肾上腺素 阴茎海绵体注射 内窥镜检查 阴茎勃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茎异常勃起的治疗方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6例阴茎异常勃起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例非缺血型患者确诊后给予超选择性阴茎内动脉栓塞术后缓解,但3 d后再次复发,行第2次栓塞。缺血型19例患者保守治疗成功,勃起阴茎逐渐疲软。保守治疗失败的16例缺血型患者中12例行阴茎头远端分流术后都得到缓解,剩余4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灌洗效果不佳,血液科化疗后,才获得缓解。有效随访20例,随访时间1~36个月,除1例非缺血性异常勃起患者和5例饮酒所致的患者外,其余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其中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勃起功能丧失。结论阴茎异常勃起针对性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缺血型先保守治疗,失败后再行手术治疗;非缺血型一旦确诊直接介入栓塞治疗。

  • 标签: 阴茎异常勃起 血气分析 动脉栓塞术
  • 简介:摘要1例66岁男性患者因尿路上皮癌伴肝脏、淋巴结转移,给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400 mg静脉滴注、第1天;替吉奥50 mg口服、2次/d,第1~14天;间歇1周,21 d为1个周期。共行9个周期化疗。患者诉第1~5、7~9个周期静脉滴注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后约15 h(次日凌晨1:00左右)出现阴茎异常勃起,约2 h后该症状自行消失。均未予特殊处理。此后因疾病进展改用免疫治疗后患者未再出现上述症状。考虑患者阴茎异常勃起可能与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有关。

  • 标签: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阴茎异常勃起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显微镜下腹壁下动脉-阴茎背深静脉吻合术治疗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7年9月,分别分离腹壁下动脉和阴茎背深静脉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吻合治疗血管性ED患者9例,并进行随访,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晨勃频率(次/5天)、阴茎硬度、性生活质量等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IIEF-5评分[(24.12±1.56)分]明显高于术前[(3.78±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勃起硬度和性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术后随访0.5~6.0(3.5±0.3)年,手术后晨勃频率[(3.67±0.62)次/5天]较术前[(0.61±0.28)次/5天]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出现包皮水肿,局部应用高渗盐水热敷后水肿消退;2例出现勃起疼痛,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显微镜下行腹壁下动脉-阴茎背深静脉吻合治疗血管性ED,能明显改善患者勃起功能。

  • 标签: 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 腹壁下动脉-阴茎背深静脉吻合术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前臂皮瓣阴茎再造术中阴茎头成形方案的选择策略。方法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收治20例行游离前臂皮瓣再造阴茎的患者,年龄19~41岁,其中易性病(女变男)14例,两性畸形3例,先天性阴茎发育不良2例,外伤后阴茎缺损1例。术中根据患者前臂皮瓣组织量及阴茎头发育情况等不同的术区条件,分别采用游离前臂皮瓣末端+山形肋软骨支架阴茎头成形、游离足背皮瓣+山形肋软骨支架阴茎头成形或阴茎头游离移植3种方法进行阴茎头再造,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阴茎头形态的变化。结果20例中18例采用游离前臂皮瓣末端+山形肋软骨支架再造阴茎头,1例易性病患者采用游离足背皮瓣+山形肋软骨支架再造阴茎头,1例两性畸形患者采用自体阴茎头游离移植再造。术后随访10~36个月,再造阴茎头全部成活,其中足背皮瓣再造的阴茎头形态最为饱满、自然,冠状沟清晰;前臂皮瓣再造的阴茎头组织量稍显不足,冠状沟稍平,总体形态满意;阴茎头游离移植再造的阴茎头保留了其形态,外形逼真,但不够饱满。结论前臂皮瓣组织量较充足者采用游离前臂皮瓣末端+山形肋软骨支架、前臂组织量严重不足者采用游离足背皮瓣+山形肋软骨支架、自身阴茎头发育良好的两性畸形患者采用自体阴茎头游离移植再造,针对患者不同情况,个性化选择成形方法有利于获得满意的阴茎头外观。

  • 标签: 阴茎 外科皮瓣 移植物 阴茎再造术 阴茎头成形术 肋软骨 移植,阴茎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隐匿性阴茎矫治术后阴茎背伸包扎法的效果。方法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80例拟行隐匿性阴茎矫治手术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背伸包扎组和传统包扎组,每组各40例。传统包扎组术后采用传统的阴茎垂直腹壁套袖式包扎法,背伸包扎组采用阴茎背伸包扎法。记录比较2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 h呼叫医务人员次数、敷料拆除时患儿的最高疼痛评分、敷料拆除所用时间。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5例患儿符合退出标准,共完成75例,其中背伸包扎组38例,平均年龄为64个月;传统包扎组37例,平均年龄70个月。背伸包扎组与传统包扎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6%(2/38)和10.81%(4/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4,P>0.05)。背伸包扎组与传统包扎组术后24 h呼叫医务人员次数分别为(0.87±0.91)次、(1.54±1.0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6,P=0.003);敷料拆除时患儿的最高疼痛评分分别为(5.21±1.19)分、(7.24±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7,P<0.001);拆除敷料所用时间分别为(3.21±1.24) min、(7.56±1.8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17,P<0.001)。结论相较于传统的阴茎垂直腹壁套袖式包扎法,隐匿性阴茎矫治术后阴茎背伸包扎法可减少术后24 h呼叫医务人员次数,减少敷料拆除时间和患儿疼痛程度。

  • 标签: 隐匿性阴茎 包扎 疼痛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阴茎腹侧Z形交叉皮瓣与阴茎背侧带蒂转移皮瓣在小儿隐匿阴茎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行阴茎成形术的151例隐匿阴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其中69例采用阴茎腹侧Z形交叉皮瓣,为Z形皮瓣组;82例采用阴茎背侧带蒂转移皮瓣,为转移皮瓣组。Z形皮瓣组患儿年龄(5.23±0.58)岁;其中阴囊紧小33例,术前阴茎长度(3.06±0.25)cm;阴囊松弛36例,术前阴茎长度(2.99±0.28)cm。转移皮瓣组患儿年龄(5.20±0.63)岁;其中阴囊紧小39例,术前阴茎长度(3.04 ±0.30)cm;阴囊松弛43例,术前阴茎长度(3.04 ±0.24)cm。两组患儿年龄、术前阴茎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阴茎伸长长度及并发症(如阴茎体回缩、包皮水肿、包皮口狭窄、阴茎伤口裂开等)情况。结果151例随访6~12个月,阴茎外形满意,无阴茎头坏死,无尿道瘘。Z形皮瓣组中,33例阴囊紧小患儿术后阴茎较术前伸长(2.47 ±0.22) cm, 36例阴囊松弛患儿术后阴茎伸长(2.61±0.27) cm。转移皮瓣组中,39例阴囊紧小患儿术后阴茎伸长(2.90±0.16)cm,与Z形皮瓣组中阴囊紧小患儿阴茎伸长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皮瓣组中43例阴囊松弛患儿阴茎伸长(2.79 ±0.18)cm,与Z形皮瓣组中阴囊松弛患儿阴茎伸长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形皮瓣组33例阴囊紧小患儿中,阴茎回缩2例,包皮口狭窄1例,包皮水肿2例,阴茎伤口裂开2例;36例阴囊松弛患儿中,包皮水肿1例。转移皮瓣组39例阴囊紧小患儿中,包皮水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Z形皮瓣组阴囊紧小患儿[2.56%(1/39)与21.21%(7/33),P=0.033];转移皮瓣组阴囊松弛患儿中阴茎回缩3例,包皮口狭窄3例,阴茎腹侧包皮水肿2例,阴茎伤口裂开1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Z形皮瓣组阴囊松弛患儿[20.93%(9/43)与2.78%(1/36),P =0.038]。结论无论对于阴囊紧小还是阴囊松弛患儿,转移皮瓣组延长阴茎的效果均优于Z形皮瓣组,但转移皮瓣组阴囊紧小患儿和Z形皮瓣组阴囊松弛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对于阴囊紧小患儿可采用阴茎背侧带蒂转移皮瓣手术,对于阴囊松弛的患儿可采用阴茎腹侧Z形交叉皮瓣手术。

  • 标签: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隐匿阴茎 阴茎成形术 转移皮瓣 Z形皮瓣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改良Brisson术治疗儿童隐匿阴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32例隐匿阴茎患儿,年龄3~10岁,平均7.2岁。采用改良Brisson术进行矫治,记录手术并发症、术后和随访情况。结果32例隐匿阴茎患儿术后当日均有疼痛,30例可忍受,2例需止痛泵;出院后未见切口感染及裂开;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至1年,均获得满意效果。复查可见阴茎体外观似包皮环切术后外观,延长显露明显,阴茎阴囊角及阴茎耻骨角正常显露,未见明显回缩,5例包皮内板轻度水肿,2个月内水肿基本消失。结论改良Brisson术治疗儿童隐匿阴茎,能够较好地矫正其病理结构,最大程度保留阴茎皮肤的完整性,术后瘢痕少,阴茎外观自然。

  • 标签: Brisson术 隐匿阴茎 儿童
  • 简介:摘要阴茎硬结症的病因迄今不明,治疗也尚在探索之中,早期患者首选非手术的保守治疗,但顽固病例此方法难以奏效,外科治疗通常是最后的选择。以往的阴茎硬结症外科治疗常采用的方法包括机械牵引、阴茎体外冲击治疗、电离子渗入疗法、放射治疗等,但都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现已不建议采用。现今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斑块内注射治疗、白膜折叠术、阴茎假体植入术、白膜部分切除/补片移植术等,均有了一定的改进。本文就近年来阴茎硬结症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阴茎硬结 药物疗法 高能量冲击波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对1例小肠间质瘤术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该例患者术后规则服用靶向药物后又出现阴茎转移,值得临床医生注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阴茎背神经阻滞(DPNB)与骶管阻滞(CB)用于患儿全麻阴茎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DPNB和CB用于患儿全麻阴茎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1年9月。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16项RCT研究,共1 271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CB组复苏期镇痛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DPNB组(RR=2.54,95%CI 1.19~5.40,P=0.020);与CB组比较,DPNB组术后首次活动时间明显缩短(SMD=-0.68,95%CI -1.23~-0.13,P=0.020),术后运动阻滞发生率降低(RR=0.05,95%CI 0.01~0.16,P<0.001)。2组术中阻滞失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5,95%CI 0.62~2.51,P=0.530),苏醒时(SMD=-0.29,95%CI -0.01~0.59,P=0.050)、术后1 h时(SMD=1.02,95%CI -1.37~3.41,P=0.400)及术后2 h时(SMD=0.05,95%CI -0.59~0.68,P=0.880)客观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期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1,95%CI 0.44~1.14,P=0.150),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84.52,95%CI -195.72~26.69,P=0.140),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6,95%CI 0.29~1.07,P=0.080)。结论DPNB用于患儿全麻阴茎手术后镇痛效果与CB相似,但DPNB可避免术后发生下肢运动阻滞,有利于术后康复。

  • 标签: 麻醉,脊尾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全身 儿童 阴茎背神经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尿道皮肤瘘是尿道下裂常见的并发症,反复行尿道下裂修补术会导致阴茎皮肤缺少和周围组织覆盖不足,最后形成顽固性尿道皮肤瘘。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多次修补失败的阴茎段尿道皮肤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本例采用人工蹼状阴茎的方法进行瘘口修补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无瘘口复发,排尿通畅,术后阴茎外观满意。

  • 标签: 尿瘘 尿道皮肤瘘 人工蹼状阴茎 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隐匿性阴茎采用改良Devine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70例隐匿性阴茎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采用改良Devine术治疗)和常规组(采用传统Devine术治疗)各35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阴茎长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改良组患儿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的手术出血量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改良组和常规组患儿的阴茎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改良组患儿的阴茎长度大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患儿手术后阴茎延长长度值大于常规组(P<0.05);手术后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改良组患儿手术效果优于常规组患儿(P<0.05);改良组患儿的手术并发症率(20.00%)低于常规组(45.71%)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隐匿性阴茎采用改良Devine手术治疗具有手术效果肯定,手术并发症少的优势。

  • 标签: 阴茎疾病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所致的阴茎皮肤不同程度坏死的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治疗20例阴茎皮肤坏死的患者(年龄21~49岁,平均32.3岁),根据阴茎皮肤坏死的轻重程度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其中2例行清创换药后自行愈合,9例行减张缝合术,7例行阴囊前动脉皮瓣转位修复术,2例行Ⅰ期阴茎创面阴囊包埋术加Ⅱ期阴囊皮瓣断蒂修复。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行阴囊前动脉皮瓣转移及阴囊蒂包埋的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坏死或感染发生,所有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邻近皮肤接近,勃起时无牵拉不适;行阴茎创面阴囊包埋者进行二期修复后患者对外观及功能感到满意。结论对不同程度的医源性阴茎皮肤坏死,根据阴茎皮肤坏死创面的大小采用个体化的修复方法,可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 标签: 阴茎 医源性 阴茎皮肤坏死 阴茎背神经隔离 短波
  • 简介:摘要小阴茎是基于对阴茎长度的精确测量而做出的客观诊断,可由包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结构或激素缺陷等多种因素引起,故内分泌系统的检查对病因诊断极为重要。一旦确定诊断,需内分泌科、遗传学家、儿科、小儿外科和泌尿外科等多学科团队诊疗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对小阴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旨在提高对小阴茎的认识和关注。

  • 标签: 小阴茎 阴茎长度 多学科诊疗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置尿道成形术在特殊形态阴茎头型尿道下裂和单纯性严重阴茎弯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实施间置尿道成形术治疗的特殊形态阴茎头型尿道下裂伴严重弯曲(>30°)或伴阴茎体段尿道菲薄者9例和单纯严重阴茎弯曲畸形(>30°)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初次手术年龄25~109个月,中位年龄40个月。手术方法包括:不分期间置尿道成形术2例,分期间置尿道成形术9例。术后随访8个月~12年,随访内容包括阴茎形态、排尿情况,有无尿瘘、尿道狭窄和检测尿流率。尿流率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中间置尿道长度为2.2~4.2 cm,平均长度3.2 cm。术后随访阴茎无弯曲,排尿顺畅且尿线不分叉,阴茎外形满意。并发尿瘘2例,其中分期和不分期手术各1例,经再次手术修复成功;无尿道狭窄和尿道憩室患儿。最大尿流率术后3个月为(8.3±1.0) mL/s、6个月为(6.7±1.9) mL/s,与健康对照组[(12.3±3.0) mL/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1、3.864,均P<0.05),而术后1年最大尿流率[(10.5±3.7) mL/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置尿道成形术治疗儿童轻微的阴茎头型尿道下裂同时伴严重阴茎弯曲和/或阴茎体段尿道发育不良者及严重阴茎弯曲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尿道成形术 尿道下裂 阴茎弯曲 间置尿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临床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表现为阴茎持续不能达到或维持足够的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而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psychogenic erectile dysfunction,pED)是ED中最常见的类型,既往认为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大脑特定区域的结构和功能网络异常已得到广泛证实。脑网络分析提示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脑结构性网络和功能性网络存在默认网络、认知控制网络、情绪/额叶-边缘系统和突显网络的拓扑连接模式异常,可能是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潜在的生物标记物。这一发现为pED的中枢神经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 脑网络 结构网络 功能网络
  • 简介:摘要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VED)在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中占大部分,在临床中常常合并其他类型ED而被忽视,生活方式、精神因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均可导致VED。如今对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进一步明确,所以在其诊疗方面就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本文将静脉性ED现有诊疗研究进行综述,为大家对静脉性E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勃起功能障碍 阳萎,血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