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多发骨结核不常见,可累及骨骼的多个部位,影像学表现与转移性骨肿瘤有诸多相似之处,有时容易引起误诊。

  • 标签: 结核,骨关节 胸痛 教学查房
  • 简介:摘要多发骨结核不常见,可累及骨骼的多个部位,影像学表现与转移性骨肿瘤有诸多相似之处,有时容易引起误诊。

  • 标签: 结核,骨关节 胸痛 教学查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男,25岁,因“胸痛9 d,加重1 d”入院,胸部影像学提示双肺多发以上肺为主的磨玻璃结节,数天内影像学变化快,原磨玻璃影渐变实,且病灶范围增多。以“双肺多发磨玻璃结节、类结节影”作为鉴别切入点,完善病原学检查、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镜下肺活检等,最终病理证实为结节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个月后病灶明显吸收。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通过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实时抓取的胸痛救治患者在线上报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医疗接触后完成心电图检查月平均时间1.3~6.9 min,中位1.9(1.7,2.2)min,符合10 min内完成的质控要求;获取肌钙蛋白检测结果所需时间13.0~48.4 min,中位14.1(13.4,18.1) min,符合质控20 min内完成的要求;从入门至转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时间19.0~100.0 min,中位37.2(29.3,66.6) min,基本达到质控要求的30 min;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导管室率50.0%~100.0%,中位100.0%(73.3%,100.0%),符合质控≥50%的要求。胸痛中心经过积极建设主要质控指标管控良好,上报病例数基本稳定,病种分布基本合理。在转运知情告知和在低危胸痛患者后续处置上需进一步加强。提示胸痛中心建设要建立长效常态工作机制,要加强对重点质控指标的管控,胸痛中心建设要发挥区域救治体系作用。

  • 标签: 胸痛中心 基层 效果评价
  • 作者: 黄文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5期
  • 机构: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 厦门361012
  • 简介:目的:研究和分析基层医院对胸痛进行急诊处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急诊收治的152例主诉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2022年1月-2022年6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2例主诉胸痛患者,2例心包炎、4例肺结核、4例胸膜炎、4例自发性气胸、6例恶性肿瘤或并发胸痛、6例腹部病变所致、6例心律失常(包括房颤)、6例药物不良反应、8例肺炎及支气管炎、1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2例食道胃炎、13例心绞痛、15例冠心病、15例焦虑症或癔症、17例过度通气、35例肌肉伤、36例肋软骨炎,、37例肋间神经痛,两种疾病导致的胸痛有6例,未明确确诊的有12例,经5-48h的观察和对症处理,胸痛消失,生命体征稳定。结论:基层医院在接收到主诉胸痛患者后,要利用好有限的检查手段,尽快给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 标签: 基层医院;胸痛;急诊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在急性胸痛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1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96名纳入研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入院30 min内患者的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GDF15、B型钠尿肽,比较不同组各个指标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GDF15与TnT/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诊断价值。统计各个患者的Gensini评分、左室射血分数、住院滞留天数以及支架植入个数,评价这些指标与GDF15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急性胸痛中总的趋势呈现男多女少(72.92 vs. 27.08,%),年龄最大的组别为UA组,年龄为(64.67±13.87)岁,年龄最小的组别是呼吸心搏骤停组,仅为(47.29±9.99)岁。STEMI组、NSTEMI组、UA组中既往罹患高血压病比例较高,所有组别均未在既往罹患糖尿病中表现出明显优势。所有心肌标记物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DF15在ACS相关性胸痛组浓度更高[(2.360±1.710) ng/mL vs. (1.380±1.040) ng/mL, P<0.01]。GDF15与TnT联合对于诊断ACS相关性胸痛的价值最高,其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UC)可达0.863。GDF15浓度与心脏射血分数负相关,Gensini评分正相关,植入支架个数正相关,患者住院天数正相关。结论GDF15在急性胸痛中具有很好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GDF15与TnT联合可提高ACS诊断率。

  • 标签: 急性胸痛 生长分化因子15 心肌标记物 急性冠脉综合征 肌钙蛋白T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B型钠尿肽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对APS与SLE之间关系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以原发APS为首发临床表现,随诊过程中新发皮肤损害、抗dsDNA抗体阳性,转为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5岁女性患者,病程初期表现为急性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抗磷脂抗体高滴度阳性,其他自身抗体阴性,诊断原发性APS,予溶栓抗凝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患者新发面部红斑,伴淋巴细胞减少、大量蛋白尿,ANA、抗dsDNA抗体阳性,补体降低,诊断SLE,予激素冲击治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部分原发性APS患者病程中可进展为SLE,青年起病、ANA阳性、抗人球蛋白抗体阳性等危险因素患者更应密切随访监测。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红斑狼疮,系统性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朱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 简介:目的:分析急诊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80例患者平均分入研究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和参照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对比护理管理结果。结果:研究组无论抢救效率和效果、护理质量均高于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抢救效果和成功率。

  • 标签: 急诊;胸痛;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食管体部收缩模式的差异。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46例NCCP患者,参考里昂共识意见和罗马Ⅳ诊断标准,结合胃镜检查和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结果,最终纳入27例患者。将27例患者分为功能性胸痛组(12例)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组(15例),根据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数据[第1、2、3收缩节段(S1、S2、S3)的收缩波压力峰值、收缩波幅平均值、传送时间、对应传送的食管段长度、远端收缩积分(DCI)、S2与S3 DCI的比值]分析2组食管体部收缩模式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GERD组S3对应传送的食管段长度和传送时间均短于功能性胸痛组,DCI小于功能性胸痛组,S2与S3 DCI的比值大于功能性胸痛组[(5.69±0.55) cm比(6.61±0.99) cm、(3.45±0.49) s比(4.15±0.90) s、(798.88±354.70) mmHg·s·cm (1 mmHg=0.133 kPa)比(1 421.45±802.47) mmHg·s·cm、0.99±0.44比0.67±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82、2.249、2.308、-2.616,P均<0.05)。GERD组内S2对应传送的食管段长度长于S3[(7.02±1.40) cm比(5.69±0.55) cm],功能性胸痛组内S2传递时间短于S3[(3.29±0.80) s比(4.15±0.90)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3、-2.269,P均<0.05)。结论S3高幅收缩主要发生在功能性胸痛患者而不是GERD患者中,提示其对于鉴别功能性胸痛与GERD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非心源性胸痛 功能性胸痛 胃食管反流病
  • 作者: 王玉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江苏南京211500
  • 简介:目的:探究急诊胸痛患者采取急诊护理流程对其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时间范围,研究对象选取该时间段内本急诊接收的胸痛患者76例,通过电脑随机抽样方法予以分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常规组(n=38),(急诊护理流程)研究组(n=38)。对比2组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为36例(97.29%),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减少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而且能够使患者救治效果提升,值得临床上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流程;胸痛;抢救效果
  • 作者: 任光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4期
  • 机构:江口县中医医院,贵州江口554400
  • 简介:目的:研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从我院挑选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胸痛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1)和研究组(n=31),常规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研究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两组急诊抢救时间、进出急诊时间、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为(31.20±1.59)min、进出急诊时间为(40.13±2.40)min、住院时间为(10.47±1.23)d,常规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为(57.16±2.87)min、进出急诊时间为(57.82±3.16)min、住院时间为(14.84±2.49)d,研究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进出急诊时间、住院时间均要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45%,常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3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急性胸痛患者抢救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缩短急诊抢救时间、进出急诊时间、住院时间,且很少出现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性胸痛患者;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急性胸痛是心血管内科及急诊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起病急,可危及生命,最常见的病因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动脉栓塞和主动脉夹层,对病因进行早期明确及对高危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筛查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多层螺旋CT具有成像速度快、对急性胸痛早期诊断准确度高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而胸痛三联征检查一次扫描可同时观察冠状动脉、肺动脉和主动脉,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为进一步规范急诊胸痛三联征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技术专家,结合国内外专家共识和参考文献,经国内专家多次讨论,对胸痛三联征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的检查前准备、扫描方案、图像后处理、图像质量控制以及辐射剂量控制等内容达成共识,旨在规范急性胸痛三联征中多层螺旋CT检查方案,更好地服务于影像诊断和制定临床诊疗策略。

  • 标签: 胸痛三联征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EART风险评分在老年急性胸痛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已有急性胸痛数据库进行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胸痛中心就诊的老年急性胸痛患者,计算HEART风险评分。研究终点为患者就诊后3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研究期间共有1 735例急性胸痛患者来诊,最终入选389例老年急性胸痛患者,其中190例(48.8%)发生MACE。HEART风险评分的范围为2~10分,平均(5.7±1.4)分。在全部老年患者中,HEART风险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5%CI:0.68~0.78),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分别为0.72(95%CI:0.63~0.81)和0.73(95%CI:0.67~0.79),在女性和男性患者中分别为0.76(95%CI:0.69~0.83)和0.70(95%CI:0.64~0.77),在既往有冠心病患者和无冠心病患者中分别为0.68(95%CI:0.64~0.77)和0.77(95%CI:0.71~0.83)。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评分2~3分)、中危组(评分4分)和高危组(评分5~10分),MACE发生率分别为6.7%(1/15)、22.6%(12/53)和55.1%(177/32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6,P<0.001)。结论HEART风险评分可有助于老年急性胸痛人群的危险分层和处理策略选择。

  • 标签: 老年人 胸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诊处理 风险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