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1985—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析中国近30年来汉族13~18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的流行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方法从1985—2014年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原始数据库中,选取性别、年龄、城乡、身体形态、肺活量和身体素质指标完整的738 523名13~18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计算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和优良(90.0~120.0分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分析不同年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特征学生优良的差异,并采用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1985—2014年间,中国汉族13~18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从1985年的27.6%上升到1995年的35.6%,随后持续下降至2005年的13.9%,在2010和2014年,优良稳步上升,分别为16.5%和19.1%。男生优良除1995、2014年外,均高于女生(P<0.001);13~15岁学生优良始终高于16~18岁学生(P<0.001);农村学生优良在1995、2000、2014年高于城市学生(P<0.05)。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生[PR(95%CI)=1.03(1.00~1.05),P=0.021]、农村[PR(95%CI)=1.09(1.07~1.12),P<0.001]、13~15岁[PR(95%CI)=1.89(1.84~1.94),P<0.001]、东部[PR(95%CI)=1.94(1.88~2.00),P<0.001]和中部地区[PR(95%CI)=1.15(1.11~1.20),P<0.001]、体育锻炼≥1 h/d[PR(95%CI)=1.41(1.37~1.45),P<0.001]、父母支持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PR(95%CI)=1.10(1.06~1.15),P<0.001]、看电视时间≤1 h/d[PR(95%CI)=1.26(1.21~1.30),P<0.001]、玩电子游戏、看视频或电子书等≤1 h/d[PR(95%CI)=1.05(1.02~1.09),P<0.001]是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高的相关因素。结论1985—2014年,中国汉族13~18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呈波动趋势;性别、年龄、地区、体育锻炼时间、非学习目的屏幕时间及父母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均与学生体质健康有关联。

  • 标签: 体质 健康状况 学生 趋势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61例,女79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51.3岁;所有患者均复位后行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形固定。对其年龄、性别、损伤侧别、骨折Garden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时间、术前骨密度、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9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0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10.8个月)随访。共有25例(17.86%)患者发生骨折愈合或畸形愈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Garden Ⅲ、Ⅳ型(OR=2.873,95%CI:1.027~8.039,P=0.044)、非解剖复位(OR=4.678,95%CI:1.133~19.310,P=0.033)、术后<3个月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OR=0.230,95%CI:0.072~0.737,P=0.013)、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30 ng/mL(OR=3.718,95%CI:1.337~10.341,P=0.012)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骨折Garden Ⅲ、Ⅳ型、非解剖复位、术后<3个月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30 ng/mL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折,不愈合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折愈合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25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复位固定患者,根据收治时间不同,将纳入本研究的251例患者分为:①2006年2月至2014年2月纳入的为建模组,用于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②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纳入的为验证组,用于风险评估模型效能的评价。建模组统计术后骨折愈合,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相关、手术复位相关、机械因素及生物学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验证组对影响因素再次评估,并对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价。结果建模组149例患者中有34例发生骨折愈合。在分析的13个潜在影响因素中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术后髋内翻、髓内钉固定失效、完全切开复位为骨折愈合危险因素,术后复位内侧皮质为骨折愈合保护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以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础,绘制列线图(又称诺莫,Nomogram图)。验证组102例中24例发生骨折愈合,区分度检验: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83>0.7,表明其有中等区分度评估术后骨折愈合的发生。拟合优度检验:H-L检验(χ2=2.921,P=0.71>0.5)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结论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髋内翻、髓内钉固定失效、完全切开复位为骨折愈合的危险因素,术后复位内侧皮质为其保护因素。该风险评估模型有中等区分度以及较好的校准度,可为转子下骨折术后发生骨折愈合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不愈合 预测 校准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骨折合并脑外伤的患者骨折愈合较快的因素。方法:在我院2020年11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单纯肢体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25例作为单纯骨折组,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中抽取25例作为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分别于两组患者骨折后第3、10天采集5ml空腹肘静脉血,检测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指标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PDGF、VEGF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骨折合并脑外伤组PDGF、VEGF指标水平均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肢体骨折患者,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PDGF、VEGF指标水平明显升高,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骨折愈合较快因素或与其有关。

  • 标签: 脑外伤;肢体骨折;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作者: 柏鑫 侯雪峰 吴西 王中琪 谢高倩 高玉海 陈克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基础医学实验室,兰州 730050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兰州 730030,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基础医学实验室,兰州 730050,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基础医学实验室,兰州 730050 甘肃省干细胞与基因药物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50,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基础医学实验室,兰州 73005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模拟高原环境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钢锯截断加克氏针髓内固定法建立大鼠股骨中段骨折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2组(n=30):对照组(大鼠饲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海拔1 400 m)和高原组(将大鼠放入模拟高原环境动物实验舱,模拟海拔高度5 000 m)。每周称量1次体重,每2周拍摄1次X线片,第4周采集血液进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第8周取术侧股骨进行骨生物力学检测并取健侧股骨进行骨密度检测,第4、8周取术侧股骨进行离体Micro-CT扫描、血管造影检测,第1、2、4、8周取术侧股骨进行骨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大鼠无死亡,而高原组大鼠死亡高达26.7%(8/30);且高原组大鼠部分脏器出现病理性损伤,发生骨折延迟愈合,骨痂分化成熟缓慢,第8周仍以软骨细胞为主;高原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和最大载荷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第8周时高原组大鼠出现了微血管增生但没有贯通骨折断端。第4周高原组大鼠的骨形成指标骨钙素、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ⅠNP)、骨保护素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高原组大鼠的骨吸收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拔5 000 m的模拟高原环境可能会导致大鼠骨折延迟愈合

  • 标签: 骨折愈合 血管造影术 生物力学 高原低氧环境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 简介:摘要骨折发生后断端间组织修复程序的启动和运行对于骨折愈合至关重要,该过程经历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期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等三个相互交织和逐渐演进阶段,并由骨髓腔内多种组织、细胞、细胞因子等参与完成。在研究骨折愈合的机制中发现有许多信号通路及分子调控骨修复,包括骨形成、骨重建以及新生血管形成,而在细胞层面上则是对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调控。Hippo信号通路是一条维持器官体积大小和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的信号通路,而在维持骨稳态以及骨代谢中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其调控骨发育和修复过程中,通过蛋白激酶级联反应和转录辅助激活因子作用下调控微环境下细胞的生理活动。Hippo信号通路上下游效应分子直接或间接调控骨代谢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个过程,且与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相关骨修复过程重要通路的交互均表明,Hippo信号通路在调控骨折愈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成为促进骨折愈合的治疗的新靶点。故综述Hippo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以及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以其为靶点促进骨愈合的研究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恒古骨伤愈合剂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骨折愈合及其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4月潍坊市人民医院120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患肢牵引、旋转闭合复位治疗,若闭合复位失败,则行开放解剖复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恒古骨伤愈合剂。2组均连续观察3个月,随访9个月。随访结束后,行X线或CT检测评价骨痂生长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术后3、6个月,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竞争ELISA法检测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结果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06±2.35)周、对照组为(17.75±3.56)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P<0.01)。随访9个月,治疗组骨折愈合为93.3%(56/60)、骨折愈合为1.7%(1/60)、骨折畸形愈合为5.0%(3/60),对照组分别为75.0%(45/60)、5.0%(3/60)、20.0%(12/60),2组骨折愈合及畸形愈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7、6.17,P值分别0.006、0.013)。治疗组随访9个月骨密度[(0.76±0.12)g/cm²比(0.71±0.06)g/cm²,t=2.89]较同组术前升高(P<0.01)。治疗组术后3、6个月血清β-CTX水平[第3个月(186.76±26.23)ng/L比(286.05±23.18)ng/L,t=21.97;第6个月(252.34±21.58)ng/L比(302.52±16.87)ng/L,t=14.19]低于对照组(P<0.01)、PINP水平[第3个月(37.52±7.59)μg/L比(27.59±5.36)μg/L,t=3.56;第6个月(30.54±5.63)μg/L比(25.63±4.98)μg/L,t=2.36]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可有效调控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骨代谢平衡,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骨折愈合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恒古骨伤愈合剂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经皮双螺钉内固定不植骨技术治疗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对20例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患者,通过骨科机器人技术辅助下或徒手经皮置入两枚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对骨折端不进行植骨。所有患者至少术后1年进行随访,并收集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收集并对比术前和随访时的VAS评分、Mayo腕关节评分、握力和关节活动度等各项数据。结果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为6.8个月(3~12个月),所有病例在术后8.55周时达到骨愈合(6~12周)。在术后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螺钉侵犯舟骨远端或舟骨结节皮质等内固定并发症出现,所有病例的VAS评分、关节活动度、Mayo评分、握力等均较术前有明显提升,所有患者均可回归受伤前正常的日常生活。结论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采用经皮双螺钉内固定不植骨技术治疗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稳定性好、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迅速,可以获得更良好的功能恢复。

  • 标签: 舟骨 骨折 延迟愈合 经皮内固定 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舟骨骨折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腕骨骨折,占腕骨骨折的60%~70%,不愈合高,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容易造成舟月关节不稳定,进而导致头状骨进行性塌陷,综合表现为桡骨茎突、桡舟关节、头月关节和全腕关节退行性关节病,最终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因此,对于舟骨骨折愈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骨科医生的关注。植骨术在治疗舟骨骨折愈合的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和实用,近年也陆续有新术式诞生,本文主要对各类植骨术治疗舟骨骨折愈合的研究进展及优、缺点作一综述。

  • 标签: 舟骨 骨折,不愈合 骨移植 带血管蒂骨瓣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赛膦酸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我院确诊的符合标准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利赛膦酸钠组(PFNA)内固定治疗后规律随访1年的患者。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服用利塞膦酸钠,将患者分成利赛膦酸钠组(PFNA治疗联合应用利塞膦酸钠)和对照组(单纯PFNA治疗),利塞膦酸钠组39例,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分别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骨密度值。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RUSH评分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部位骨折等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复查时,所有患者骨折愈合。利塞膦酸钠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健侧髋部平均骨密度T值分别为(-2.83±0.46和-3.16±0.42,t=-3.397,P=0.001);两组随访期间均无再发骨折;83例患者中利塞膦酸钠组患者39例,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44例,其中1例患者出现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恶心、食欲缺乏,停药后症状自行好转。结论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服用利塞膦酸钠不影响骨折愈合,并可提高健侧髋部骨密度。

  • 标签: 骨质疏松 膦酸类 股骨骨折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_0016624调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分子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circRNA组。模型组和circRNA组构建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模型,对照组仅去卵巢,不做骨折处理。对照组和模型组骨折注射对照腺相关病毒,而circRNA组大鼠骨折部位注射过表达circRNA_0016624的腺相关病毒。治疗24 d后,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3组大鼠骨折部位circRNA_0016624表达水平;采用X线片分析骨折愈合情况;采用CT扫描分析3组大鼠的骨骼参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骨折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水平。采用三点弯曲法检测3组大鼠骨折生物力学参数。计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ircRNA组骨折部位circRNA_0016624表达水平(1.21±0.16)明显高于模型组(0.94±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1,P<0.05)。circRNA组大鼠X线评分(3.02±0.14)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X线评分(1.96±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80,P<0.05)。circRNA组大鼠骨密度评分[(0.254±0.010) g/cm2]明显高于模型组[(0.206±0.005)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10,P<0.05)。circRNA组大鼠骨小梁体积BV[(30.35±2.61) mm3]明显高于模型组[(25.40±1.40)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4,P<0.05)。circRNA组大鼠组织体积TV[(30.88±2.06) mm3]明显高于模型组[(23.28±2.23)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4,P<0.05)。circRNA组大鼠大鼠BV/TV比例[(61.37±1.94)%]明显高于模型组[(51.18±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91,P<0.05)。circRNA组大鼠骨折部位BMP-2和VEGF水平[(2.56±0.22)、(2.09±0.39) μg /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5、7.530,P<0.05)。circRNA组大鼠胫骨最大载荷、弹性载荷、刚度和最大挠度等三点弯曲指标[(145.76±14.00) N、(102.20±18.07) N、(149.43±10.32) N/mm]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2、5.728、5.288,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circRNA_0016624在骨折部位表达可显著上调BMP-2蛋白等骨折愈合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而促进骨折愈合和增强其生物力学特性。

  • 标签: 环状RNA 骨质疏松性骨折 愈合 骨形态发生蛋白-2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预后差。募集的巨噬细胞极化为促炎M1型巨噬细胞及抑炎M2型巨噬细胞,两种亚型的动态平衡影响骨折愈合速度和预后。但在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及继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中,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失衡,严重影响骨折愈合。研究表明,通过一些生物学方法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如生物医用仿生材料和外泌体携载miRNA治疗等,可有效改善巨噬细胞表型极化,减少骨吸收,促进成骨分化,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因此,笔者从巨噬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延迟愈合及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等方面,就巨噬细胞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巨噬细胞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15例患者行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术治疗(3D打印组),男9例,女6例;年龄(46.3±8.2)岁;骨折畸形愈合位于胫骨中上段11例,胫骨下段4例;左侧6例,右侧9例;内翻畸形8例,外翻畸形7例;术前骨折畸形角度24.3°±5.5°。15例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手术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7.1±6.0)岁;骨折位于中上段12例,下段3例;左侧5例,右侧10例;内翻畸形7例,外翻畸形8例;术前骨折畸形愈合角度平均22.5°±5.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10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102.2±13.0)vs.(137.9±10.5) min],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少[(77.3±39.7)vs.(163.3±35.2) mL],术后3D打印组畸形角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减小[(1.9°±0.4°)vs.(3.2°±0.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截骨处均实现愈合,未再次出现畸形,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在辅助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截骨治疗中能精准截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是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有效的辅助技术。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不愈合 截骨术 畸形愈合 3D打印技术 截骨导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补骨脂素联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山羊股骨骨折愈合和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20~30月龄健康山羊(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为模型组(灌服1 ml 0.9%生理盐水)、补骨脂素组[灌服8 mg/(kg·d)补骨脂素溶液],rhBMP-2组[6 g/(kg·d) rhBMP-2灌服],补骨脂素联合rhBMP-2组[灌服rhBMP-2 6 g/(kg·d)与补骨脂素8 mg/(kg·d)]。术后120 d处死动物,X线片检测骨愈合;游标卡尺测量骨皮质厚度和骨髓腔直径;858 Mini Bionix型材料测试系统测试股骨最大载荷和弹性载荷。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法进行组间两两分析。结果补骨脂素+rhBMP-2组的骨愈合度、骨髓腔直径、股骨最大载荷、弹性荷载分别为(89.14±6.81) mm3、(26.23±3.11) mm、(387.78±56.36) N、(106.23±22.11) Mpa均高于模型组[(63.47±7.16) mm3、(13.41±3.12) mm、(152.32±22.36) N、(55.63±12.18)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15、9.158、10.232、12.523,P<0.05);补骨脂素+rhBMP-2组的上述指标高于补骨脂素组[(71.52±8.44) mm3、(17.27±1.03) mm、(221.71±43.47) N、(58.45±18.27) 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21、6.332、8.201、6.511,P<0.05);补骨脂素+rhBMP-2组的上述指标高于rhBMP-2组[(68.14±5.28) mm3、(19.12±2.51) mm、(238.45±31.52) N、(61.04±17.96)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1、7.052、6.044、5.206,P<0.05)。另外,补骨脂素+rhBMP-2组的骨皮质厚度[(1.12±0.10) mm]低于模型组[(2.11±0.09) mm]、补骨脂素组[(1.45±0.15) mm]、rhBMP-2组[(1.32±0.08)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58、8.551、7.141,P<0.05)。结论补骨脂素联合rhBMP-2是潜在的股骨骨折愈合关键药物之一。

  • 标签: 补骨脂素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折愈合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循证护理方案用于单纯性闭合性骨折愈合及炎症消退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期间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单纯性闭合性骨折患者96例,红蓝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循证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炎症及肿痛消退时间、炎症因子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程度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消退时间及肿胀消退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同期及本组护理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医循证护理方案用于单纯性闭合性骨折患者,能够有效促进炎症因子下调,减少疼痛及肿胀自觉消退时间,骨折愈合程度更佳,具有一定护理借鉴价值。

  • 标签: 中医 循证护理 单纯性闭合性骨折 炎症消退 愈合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骨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时骨微环境发生变化,如免疫因子变化、间充质干细胞(MSCs)趋化及分化异常、雌激素分泌量减少及受体下调、机械敏感性下降,这些均影响骨折愈合过程。目前研究表明,通过改善巨噬细胞的表型极化、增强MSCs的趋化成骨活性、补充雌激素和提高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均能重构骨微环境平衡,从而有效改善骨质。笔者从骨微环境变化、骨微环境失衡影响骨折愈合的途径及重构骨微环境方法等方面,阐述骨微环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愈合 骨微环境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早期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及关节软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20年8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中抽取5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负重行走训练)与研究组(27例,早期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踝关节功能及关节软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AMS踝关节功能评分及关节软骨愈合良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恢复效果,促进关节软骨愈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早期功能锻炼;踝关节骨折;关节软骨;内固定
  • 作者: 崔建 燕宪亮 胡书群 姚爱明 朱锋辉 姚君伟 许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221004,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221004;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221004;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急诊科 21110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在脑外伤合并股骨骨折骨折愈合加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用于观察性研究(观察组)的大鼠分为4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Sham组)、脑外伤合并骨折组(TF组)、脑外伤组(T组)、股骨骨折组(F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用于干预性研究(干预组)的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骨折+溶剂组(Fb组)、骨折+IGF-1组(Fm组)、脑外伤合并骨折+溶剂组(TFb组)、脑外伤合并骨折+IGF-1受体抑制剂组(TFi组)。采用Feeney法和截骨法建立脑外伤和股骨骨折模型。观察组于造模后4、7、14、21、28 d和42 d收集血清,并用ELISA法测量血清IGF-1浓度;干预组于造模后按照分组分别给予IGF-1、IGF-1受体抑制剂或溶剂(每天1次,连续14 d);TF组、F组及干预组大鼠在造模后21 d和42 d行股骨骨折影像学检查并评分,在造模后21 d行骨痂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计算骨痂成骨细胞百分比。结果与Sham组和F组比较,造模后4、7 d和14 d, TF组和T组IGF-1浓度升高(P<0.05 )。与造模后21 d比较,各组大鼠造模后42 d股骨骨折影像学评分均升高(P<0.05)。TF组造模后21、42 d股骨骨折影像学评分高于F组(P< 0.05)。Fm组、TFb组和TFi组造模后21、42 d股骨骨折影像学评分均高于Fb组(P<0.05)。TF组造模后21 d骨痂组织中成骨细胞的百分比高于F组(P<0.05)。Fm组、TFb组、TFi组造模后21 d骨痂组织中成骨细胞的百分比高于Fb组(P<0.05 )。结论脑外伤合并股骨骨折早期(14 d内)大鼠血清IGF-1含量明显升高,脑外伤和骨折局部注射IGF-1都可以加速骨折愈合,脑外伤合并骨折骨折愈合加速并不完全依赖IGF-1。

  • 标签: 脑外伤 股骨 骨折 愈合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兔胫骨平台骨折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75只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骨折模型组和TGF-β组,骨折模型组和TGF-β组兔构建胫骨平台关节塌陷性骨折;对照组仅暴露皮肤,不行胫骨平台骨折。TGF-β组兔经骨折部位注射过表达TGF-β的腺相关病毒1×1011 vg;对照组和骨折模型组经相同部位注射空载腺相关病毒1×1011 vg。治疗4周后,采用X线测定骨折愈合情况;测量3组兔膝关节活性度和肿胀程度变化;采用X线扫描测定3组兔胫骨骨密度;采用马松三色法测定3组兔膝关节韧带纤维化程度;采用三点弯曲法测定胫骨平台生物力学变化。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TGF-β组大白兔骨折部位X线片评分[(17.09±4.18)分]明显高于骨折模型组[(13.69±3.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9,P<0.05)。TGF-β组大白兔骨密度(0.48±0.03)明显高于骨折模型组(0.27±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0,P<0.05)。TGF-β组大白兔膝关节活动度[(118.38±12.43)度]明显高于骨折模型组[(109.22±12.54)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1,P<0.05)。TGF-β组大白兔膝关节肿胀程度[(0.20±0.03) cm]明显高于骨折模型组[(0.25±0.0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1,P<0.05)。TGF-β组大白兔内侧韧带胶原纤维(蓝色)[(37.14±4.79)%]明显低于骨折模型组[(20.15±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3,P<0.05)。TGF-β组大白兔胫骨平台最大载荷、弹性载荷和刚度等三点弯曲指标[(129.75±7.62) N、(85.33±8.01) N、(168.39±9.38) N/mm]明显高于骨折模型组[(71.59±6.09) N、(60.43±6.19) N、(125.41±11.26) 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1、3.018、2.995,P<0.05)。结论腺相关病毒介导TGF-β可显著促进胫骨平台骨折愈合,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胫骨平台的生物力学特性。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 胫骨平台骨折 骨折愈合 骨密度 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