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装放疗计划的优化方法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已完成治疗的根治性宫颈癌患者20例,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对比常规优化和优化计划差异,用DVH和DVH束评估常规优化和优化计划的性。优化方法使用最差剂量分布考虑放疗中不确定因素存在时的剂量,每次优化迭代计算放射源沿人体左右(x轴)、前后(y轴)、头脚(z轴)方向偏移固定值(2 mm)时的剂量分布,再加上放射源位置无偏移情况;每个体元的最差剂量分布是这几种情况中靶区内剂量最低值和靶区外剂量最高值,迭代目标函数通过最差剂量分布计算。结果在没有放射源位置偏移情况下,优化HR-CTV D100%均值比常规优化低,而V150%均值比常规优化高(P<0.05)。在考虑放射源位置偏移情况下,对比多种剂量分布的最差剂量学参数,优化和常规优化的HR-CTV D100%均值相近,但优化的D90%均值比常规优化高(范围0.02~0.03 Gy)(P<0.05)。优化增加了膀胱和小肠的D2cm3,直肠剂量随着优化中考虑的放射源位置偏移方向的增加而增加。所有患者的常规优化和优化的DVH束宽度相近。结论基于最差剂量分布的优化不能明显地提升宫颈癌后装放疗计划的性,需要其他的方式减小后装放疗中的不确定因素对剂量的影响。

  • 标签: 鲁棒优化 宫颈肿瘤/后装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改进最差场景算法,能够提升计划性并且能平衡计划在标称场景下剂量分布质量与计划性。方法对C形靶模型计划优化中,以标称场景优化为主,同时在每次迭代时计算每个体素在9种场景下的剂量值,取其与在标称场景下该体素剂量值的最大差值作为性优化项添加入优化目标函数进行优化。结果在自主开发的性优化计算模块验证,当权重因子probust=0.8时,相比常规优化,临床靶体积的ΔD95%由9.8 Gy减小至7.6 Gy。当probust由1减小到0时,ΔD95%由7.0 Gy增大至9.8 Gy,计划性降低,而标称场景下CTV的D95%、Dmax和危及器官的D5%、Dmax减小,剂量分布质量得到提高。结论改进最差场景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计划对于射程和摆位不确定性的性,并且该方法中probust可提供给计划制定者用于权衡治疗计划在标称场景的剂量分布质量和计划的性。

  • 标签: 质子调强治疗 鲁棒性优化方法 射程不确定性 摆位不确定性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们对纳米金的研究已获得了长足进步,不同形貌的金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及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部分金纳米颗粒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金纳米因其特殊的光学特性及光热治疗潜力更是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从金纳米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应用两方面进行综述:金纳米具有较好的表面可修饰性,可通过表面配体交换进行表面修饰以改善其生物相容性;其光热特性可通过调节长径比来进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峰的调节,实现近红外光激发。这些特性使金纳米在生物大分子检测、生物体内实时成像、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以金纳米为载体,加以不同靶向分子修饰,可提高其药物传递系统的靶向性,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将化学疗法与光热疗法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将金纳米与干细胞或某些特异生物分子结合,形成杂交金纳米体系,为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金纳米棒 光学性质 成像 光热治疗 肿瘤治疗
  • 作者: 骆光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18-03-13
  • 出处:《科技新时代》 2018年第3期
  • 机构:1997年,日本和香港的科学家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光泵浦ZnO薄膜紫外激光[1],引起科学界的震动。1999年美国西北大学曹慧等人在ZnO多晶粉末薄膜上获得了自形成谐振腔室温随机紫外激光[2],使得ZnO材料成为光电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型糖尿病(T2DM)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预期寿命。随着越来越多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糖尿病治疗的理念也不断变迁,从强化降糖到兼顾个体化差异,再到强调代谢多因素综合管理。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类药物在指南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笔者主要结合工作实践浅谈在我国最新上市的长效GLP-1RA司美格肽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多重获益。司美格肽在强效降糖之外还有心血管保护、肾脏保护、减重及改善脂代谢异常等作用,且低血糖风险低,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对此也深有体会。司美格肽在我国应用时间尚短,还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并进行机制方面的研究。

  • 标签: 糖尿病,2型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司美格鲁肽
  • 作者: 王成玲 王嘉正 刘志国 徐帅 朱雄 李欢 王晓霞 邱小彤 魏孔娇 范仕弘 韩李超 李振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西藏大学医学院,拉萨 85000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山东省医药卫生临床检验诊断学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0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中心实验室 572000,西藏大学医学院,拉萨 85000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纹带状杆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探讨临床分离纹带状杆菌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关系。方法筛选出7个管家基因(gyrA、gyrB、hsp65、sodA、secA1、rpoB、16S rRNA),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所得序列通过SeqMan 软件进行拼接。采用DnaSP 5.10.01软件、Splits tree 4.14.2软件对管家基因的多样性及基因重组特征进行评价;采用MEGA 7.0.14软件基于序列型别(ST)采用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BioNumerics软件基于ST特征值构建最小生成树,并用eBURST软件分析ST间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所选的7个位点在所有试验菌株中均获得了预期的扩增产物;Splits tree表明所有纹带状杆菌的聚类一致,提示基因重组是推动纹带状杆菌进化的潜在动力;MLST将344株纹带状杆菌分成72个STs,85.7%的菌株形成克隆复合体(CC)结构,CC19形成了优势克隆复合体,但包含菌株数最多的ST为该克隆复合体中的ST16。ST具有一定的地域聚集性且与分离年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我国纹带状杆菌呈现高度的遗传多样性,CC19为优势克隆复合体。本研究建立的MLST分型方案可用于纹带状杆菌的分型,但尚需优化改进。

  • 标签: 纹带棒状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管家基因 序列型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规格为3.0Y-32000的丝束,生产2700Pa×100mm卷烟普通成型纸滤时,通过对ZL26滤成型机工艺加工参数优化,降低滤吸阻标准差,稳定滤产品质量,提高滤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能力。

  • 标签: ZL26 型卷烟滤棒成型机 吸阻标准差 丝束
  • 简介:摘要目的对广东省2株C. diphtheriae白喉状杆菌进行精准鉴定与分析。方法通过API Coryne状杆菌生化卡对2010年广州和2020年珠海分离的C. diphtheriae进行生化及质谱鉴定;利用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CLC软件拼接,JSpeciesWS线上工具进行平均核苷酸同源性识别;BLASTN进行narKGHIJ和tox基因检测,使用MEGA-X构建wgSNP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GD-Guangzhou-2010为Belfanti型,GD-Zhuhai-2020为Gravis型。状杆菌种间ANI值计算结果显示,GD-Guangzhou-2010与C.belfantii间ANIb=99.61%,GD-Zhuhai-2020与C. diphtheriae间ANIb=97.64%。BLASTN结果显示,GD-Guangzhou-2010硝酸盐还原基因narKGHIJ均为阴性且未携带tox基因,GD-Zhuhai-2020硝酸盐还原基因narKGHIJ均为阳性,未携带tox基因。C. diphtheriae的wgSNP进化树显示两个主要进化分支,第一个分支包含所有Mitis型和Gravis型以及GD-Zhuhai-2020,第二个分支包含所有的C.belfantii、C.diphtheriae subsp. lausannense分离株及GD-Guangzhou-2010。结论广东省成功分离鉴定出两株非产毒性C. diphtheriae,系统发生树提示GD-Guangzhou-2010和GD-Zhuhai-2020位于两个不同的进化分支。

  • 标签: 白喉棒状杆菌 全基因组测序 wgSNP进化树 鉴定
  • 简介:摘要通过静态实验探讨了天然凹凸石吸附水中Pb2+时的影响因素、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吸附90min后天然凹凸石对Pb2+的吸附量为7.61~17.09mg﹒g-1,吸附量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但天然凹凸石用量增加,吸附量却减少。此外,天然凹凸石吸附Pb2+前5min速度较快,吸附60min后基本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规律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反应模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大量研究发现,减少白色脂肪,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可以对抗肥胖及其共患病。利拉肽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及减重药,具有降脂减重的作用。然而在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中,利拉肽对血脂的作用不尽一致,且其在白色脂肪及白色脂肪棕色化中的机制尚未得到阐释。因此,利拉肽对白色脂肪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旨在更好的探索利拉肽的减重机制。

  • 标签: 利拉鲁肽 白色脂肪 白色脂肪棕色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生长技术(dual growing rods,DG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DGR治疗EOS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初次手术时年龄为(9.0±1.4)岁(范围6.3~10.8岁);术前侧凸Cobb角为59.0°±16.8°(范围41.2°~103°)。主要观察指标为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T12高度、T1~S1高度、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及坎贝尔空间供肺比(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随访时间(28.07±14.30)个月。初次住院时间为(20.56±8.28)d,初次手术时间为(211.70±39.80)min,初次手术出血量为(255.00±149.50)ml,手术撑开为(1.60±0.51)次/例。主弯Cobb角自术前59.00°±16.80°降至初次术后的33.40°±11.80°,术后1年为29.67°±11.67°,末次随访时为29.40°±11.30°;术前胸椎后凸角为41.39°±6.06°,初次术后减少至31.72°±3.56°,术后1年为30.32°±4.26°,末次随访时为30.24°±4.23°;术前腰椎前凸角为45.90°±8.03°,初次术后减少至42.65°±9.05°,术后1年为41.55°±7.84°,末次随访时为41.53°±8.21°;术前T1~S1高度为(31.76±4.42)cm,初次术后增加至(34.64±3.96)cm,术后1年为(36.73±3.87)cm,末次随访时为(37.28±4.36)cm;术前T1~T12高度为(17.38±2.76)cm,初次术后增加至(19.39±2.86)cm,术后1年为(21.77±2.71)cm,末次随访时为(21.91±2.74)cm;术前冠状面平衡为(1.52±0.73)cm,初次术后减少至(0.87±0.38)cm,术后1年为(0.81±0.38)cm,末次随访时为(0.77±0.37)cm;术前矢状面平衡为(1.94±0.78)cm,术后减少至(1.42±0.56)cm,术后1年为(1.28±0.55)cm,末次随访时为(1.26±0.57)cm;术前AVT为(4.33±1.85)cm,初次术后减少至(2.16±1.47)cm,术后1年为(1.63±1.17)cm,末次随访时为(1.61±1.23)cm;SAL自术前0.88±0.05增加至初次术后0.94±0.03,术后1年为0.96±0.01,末次随访时为0.97±0.01;以上指标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仅SA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P=0.001),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共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25%(5/20),包括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2例横突钩脱钩及1例近端交界性后凸,均经翻修手术后预后良好。结论双侧生长技术可有效控制EOS进展,保留脊柱纵向生长潜能,为患儿胸廓发育争取时间,能提供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生长和发育 治疗结果
  • 简介:通过“纳西姆吹填造地工程”绞吸船与抓斗船配合进行凿岩疏浚吹填的试验实例,探讨绞吸船在组合施工中进行破岩疏浚吹填施工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如何保障抓斗船凿岩施工与绞吸船疏浚吹填的有效结合,破解砂岩地质条件下绞吸船无法施工或难以施工的困局,解决砂岩疏浚吹填施工的船舶设备选择难的问题。

  • 标签: 砂岩 绞吸船 凿岩棒 破岩 疏浚 吹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传统生长治疗特发性早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early-onset scoliosis, IEOS)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11例IEOS患者资料,男4例,女7例;第一次手术时年龄(6.45±1.63)岁(范围5~9岁);术前Cobb角74.74°±6.48°(范围66.12°~87.85°)。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Cobb角、T1~T12胸椎高度、T1~S1椎体高度、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 AVT)、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11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8.82±4.77)个月(范围23~37个月)。内固定初次置入术前Cobb角74.74°±6.48°,术后即刻降至30.30°±4.04°,术后1个月为30.39°±4.49°,术后1年为26.93°±3.09°,术后2年为28.36°±2.98°,术后2年矫正率为61.82%±4.85%;T1~T12胸椎高度术前(13.69±2.05)cm,术后即刻增加至(20.74±3.10)cm,术后1个月为(20.85±3.62)cm,术后1年为(21.49±3.56)cm,术后2年为(22.54±3.63)cm;T1~S1椎体高度术前(24.21±3.20)cm,术后即刻增加至(31.04±3.79)cm,术后1个月为(30.85±3.64)cm,术后1年为(32.91±3.24)cm,术后2年为(34.46±3.28)cm;AVT初次术前为(7.45±2.00)cm,术后即刻缩短为(2.04±0.67)cm,术后1个月为(2.07±0.70)cm,术后1年为(2.24±0.57)cm、术后2年为(2.11±0.82)cm。以上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2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肺功能FEV1及FVC分别升高至(1.28±0.13)L和(1.49±0.10)L,术后2年分别升高至(1.34±0.13)L和(1.54±0.12)L。术后1年肺功能明显改善,并且肺功能FVC与T1~T12胸椎高度呈正相关(r=0.838,P<0.001)。11例患者发生13例次并发症,主要包括近端螺钉松动2例次、近端出现交界性后凸1例次、钛断裂1例次、内固定顶起皮肤3例次、皮下积液6例次,经及时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传统生长可以有效控制IEOS畸形的进展,同时维持躯干的生长发育,促进肺功能发育成熟。

  • 标签: 儿童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 简介:摘要布菌病是由布菌感染引起的常见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染源是羊和牛,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染给人类。人感染布菌常导致多个器官系统出现并发症,神经型布菌病发生率低,病情严重,易发生误诊误治,可致残和死亡。本文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神经型布菌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神经型布鲁菌病 布鲁菌 脑膜炎
  • 简介:摘要患者因"腹痛1月余,加重5 d"入院,体格检查示上腹部压痛伴有反复高热发作,行实验室检查及腹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考虑"腹膜炎"。经过保守、手术等治疗后,高热、腹痛等症状仍不见明显好转,考虑到患者处于布菌病高发地区,遂行布菌病试管凝集试验,结果显示阳性后,改用抗布菌药物,患者高热、腹痛等症状得到控制。提示临床医师在诊断疾病时应全方位考虑,减少漏诊、误诊。

  • 标签: 布鲁菌病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健康人群
  • 简介:摘要全球范围内,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危机,且发病率不断增高。肥胖和一系列并发疾病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如何更有效减轻体质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仅靠单纯的生活干预很难控制,因此作为辅助手段的抗肥胖药物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目前被批准用于减轻体资料的药物相对较少。司美格肽是一种新型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相比传统的GLP-1RA,其具有半衰期长、稳定性高等优点。本文重点以司美格肽治疗肥胖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为减轻肥胖提供一种新选择。

  • 标签: 司美格鲁肽 肥胖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