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带回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按解剖位置分为前带回、中带回和后带回。带回功能解剖学特点与带回癫痫症状密切相关,故本研究围绕带回的功能解剖、癫痫发作症状和电刺激结果综述如下,以期为带回癫痫的定位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扣带回 功能解剖 癫痫发作 症状 皮层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理确诊肺真菌病患者的病原学分布、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等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外科手术、支气管镜或经皮肺穿刺病理确诊的肺真菌病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原学分布、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结果入选经病理学确诊肺真菌病患者43例,分别经外科手术确诊26例(60.47%),经支气管镜确诊14例(32.56%),经皮肺穿刺确诊3例(6.98%);肺曲霉病27例(62.79%),肺隐球菌病11例(25.58%),肺念珠菌病3例(6.98%),肺毛霉病2例(4.65%)。43例患者中27例(62.79%)存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糖尿病10例(23.26%),恶性肿瘤7例(16.28%),支气管扩张症4例(9.30%),乙型肝炎病毒携带3例(6.98%),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2例(4.65%),肺结核2例(4.65%),结肠癌术后化疗1例(2.33%)。43例患者主要呼吸系统症状:咳嗽24例(55.81%),咳痰21例(48.84%),咯血16例(37.21%),发热9例(20.93%),喘息8例(18.60%),胸痛7例(16.28%),声音嘶哑1例。胸部影像学改变:肺部结节20例(46.51%),"血管贴边征"12例(27.91%),斑片渗出影10例(23.26%),团块/实变8例(18.60%),空洞7例(16.28%),管壁增厚并管腔狭窄6例(13.95%),空气新月征5例(11.63%)。结论肺真菌病以肺曲霉病和肺隐球菌病为多见;常见基础疾病为糖尿病及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及咯血;影像学表现主要以肺部结节多见,肺隐球菌病可见"血管贴边征"。

  • 标签: 真菌病 曲霉病 隐球菌病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内镜额部除皱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119例患者行内镜额部除皱术。该术式在额肌上做平行切断以改善额部皱纹。部分降眉肌、皱眉肌用微创钳钝性咬除。术中不使用固定装置,也不行缝扎固定。术后对患者发放相关FACE-Q量表评估满意度,并测量手术前后眉部位置。结果术后1周,119例患者肿胀基本消除,眉间纹、额横纹明显减轻或消失。眉部测量显示,患者眉毛有明显抬高。FACE-Q量表结果显示,患者对术后额部皱纹、眉间皱纹改善满意度高,对手术结果满意度高;患者自觉年轻7岁。该术式常见的早期并发症是额部暂时性皮肤麻木,其次是发际线后退。结论内镜额部除皱术式可有效改善额部、眉间皱纹,满足患者需求。

  • 标签: 内镜 美容技术 额部除皱 FACE-Q量表 患者汇报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窒息防范管理的现状与相关因素,为完善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12月—2021年1月,在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单位内抽取43家养老机构,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机构与老年人窒息防范管理相关内容,分析其现状与相关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份,回收43份,回收率为100%。结果43家养老机构中,国营3家(6.98%),民营22家(51.16%),公办民营18家(41.86%);平均入住率为(67.63±20.59)%,入住老年人中重度失能所占的比例平均为(80.10±20.25)%。制定了老年人窒息事件监测预警、事件上报、分析改进制度与规定的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53.49%、51.16%、51.16%,对入住老年人开展窒息风险筛查、吞咽功能评估、吞咽功能训练的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65.12%、51.16%、46.51%。结论大部分养老机构在老年人窒息防范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有待改善。建议通过构建完善的窒息防范管理制度、对高危人群开展风险筛查和吞咽功能的评估与训练、加强机构负责人和照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寻求持续性的外部专业支持,以完善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入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人身安全。

  • 标签: 老年人 窒息 吞咽障碍 养老机构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孤立性乳糜性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及异常反流通路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收治的43例原发孤立性乳糜性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23.0±15.9)岁(范围:2~57岁)。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心包积液和血液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并分析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及术后CT显示的淋巴系统结构特点。结果原发孤立性乳糜性心包积液与血液相比,甘油三酯水平更高[(9.67±5.11)mmol/L比(1.28±0.89)mmol/L,t=10.557,P<0.01],总胆固醇[(2.19±0.52)mmol/L比(4.12±1.06)mmol/L,t=-3.732,P<0.01]、总蛋白[(61.25±16.17)g/L比(68.26±8.30)g/L,t=-2.958,P=0.005]、白蛋白[(36.63±7.06)g/L比(42.32±4.73)g/L,t=-5.747,P<0.01]更低。直接淋巴管造影术显示,胸导管颈段表现为迂曲扩张型和紊乱纤细型,造影剂回流入血障碍,造影剂的异常反流通路包括经支气管纵隔干反流型26例、经胸导管胸段异常通路型5例、未见反流通路型12例。术后CT显示,41例心包、纵隔和肺门淋巴结不同程度造影剂显影,2例未见显影。结论乳糜性心包积液与血液相比,表现为高甘油三酯、低总胆固醇、低总蛋白、低白蛋白。胸导管颈段结构异常造成乳糜回流障碍并形成异常反流通路可能与本病有关。

  • 标签: 心包积液 乳糜 淋巴造影术 胸导管
  • 作者: 杨琼 魏文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工信部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首次巩膜带手术(SB)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失败原因,并观察再次S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研究。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首次SB失败患者42例4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29.40±16.13)岁。视网膜脱离累及范围<1、1~2、>2个象限分别为9、22、11只眼;累及黄斑38只眼。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0.99±0.57。行1、2次SB分别为40、2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均未复位。根据患者首次SB后视网膜脱离情况,经评估后再次全身麻醉下行SB。根据手术中情况,间接检眼镜下重新冷冻定位裂孔,对原外加压材料或保留或拆除后选择新的外加压材料,再结合其他操作复位视网膜。再次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1.93±18.97)个月。依据手术记录分析首次SB失败原因;观察再次手术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视力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SB失败原因前三位分别是:加压脊位置偏移16例(38.10% )、手术中遗漏裂孔及外加压物选择不当各9例(各占21.43% )、加压脊高度不够6例(14.29% )。再次SB后,所有患眼视网膜完全复位,复位率100% (42/42 )。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52±0.40 ;手术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06,P=0.000 )。手术后出现一过性眼压轻度升高8只眼,平均眼压(25.00±2.61)mmHg (1 mmHg=0.133 kPa )。所有患眼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压脊位置偏移、手术中遗漏裂孔、外加压物选择不当以及加压脊高度不够是首次SB失败的主要原因;针对失败原因进行相应调整后再次SB后仍有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治疗失败 再手术
  • 简介:摘要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脾切断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具有隐匿性和潜在危险性,削弱了手术的疗效。且行脾切断流术患者常伴有严重肝硬化,其异常的止血功能使术后血栓防治成为临床医师需要面对的难题。本文就脾切断流术后PVT发生的危险因素、机制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门静脉 血栓形成 肝硬化 脾切断流术 门静脉高压
  • 简介:摘要炎症免疫反应贯穿缺血性卒中病程的始终。不同亚群CD4+ T细胞在缺血性卒中病程中起着复杂而重要的作用。其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 Th17)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的促炎与抑炎作用的平衡与卒中转归密切相关。文章就Th17/Treg平衡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加深对缺血性卒中后免疫炎症机制的认识,同时探究缺血性卒中病程中可能的治疗靶点。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Th17细胞 T-淋巴细胞,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弹簧圈联合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腮腺区先天性动静脉瘘(AV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的腮腺区先天性AVF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行患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造影证实AVF。经动脉途径使用同轴微导管到达瘘口或使用直接经皮穿刺到达扩张静脉,经穿刺针引入微导管至瘘口,使用可控弹簧圈与游离弹簧圈结合,联合使用无水乙醇闭塞瘘口。观察患者术后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例AVF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3~58岁,平均28.5岁。8例患者均造影证实腮腺区AVF,5例右侧,3例左侧,所有患者面神经功能正常。供血动脉均为颈外动脉,回流静脉为颈外静脉。6例患者单纯采用经动脉途径使用弹簧圈栓塞,2例尝试经动脉途径失败后改为采用经皮穿刺静脉途径弹簧圈栓塞。8例患者均使用无水乙醇辅助栓塞,使用无水乙醇总量平均为17.4 ml,所有患者栓塞后复查颈外动脉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瘘口远端颈外动脉分支显影正常,未见明显回流静脉显影。1例患者出现术区同侧暂时性面神经麻痹,3 d后面神经麻痹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出现弹簧圈外露,经过局部清创取出外露弹簧圈后,创口愈合。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8例患者随访6~12个月,未见AVF复发。结论腮腺区先天性AVF使用弹簧圈联合无水乙醇介入栓塞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避免手术切除导致的AVF复发、面神经与腮腺损伤,面部无手术切口,对外观无影响。

  • 标签: 动静脉瘘 腮腺区 栓塞 先天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张力带钢丝(TBW)和钢板固定治疗MayoⅡA型鹰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新郑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MayoⅡA型鹰嘴骨折患者120例,依据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张力带组60例行TBW固定,钢板组60例行钢板固定。术后1年,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评分、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术后1年复查X线,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后1年,钢板组屈伸活动度大于张力带组(t=3.030,P=0.003)。张力带组DASH评分高于钢板组(t=8.331,P=0.001),钢板组Mayo评分高于张力带组(t=2.433,P=0.016)。骨折愈合1年内,张力带组因种植体刺激行二次手术移除种植体8例,钢板组行种植体移除3例。结论TBW和钢板固定均适用于ⅡA型鹰嘴骨折治疗,但TBW固定因种植体刺激行二次手术例数较多。

  • 标签: 骨折 张力带钢丝 钢板固定 鹰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Viatorr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4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在TIPS术中置入Viatorr支架,定期随访血清学指标、彩超、胃镜以及再出血、腹水和肝性脑病情况,门静脉压力、肝肾功能、凝血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Kaplan-Meier曲线计算支架通畅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率及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率100%,门静脉压力梯度由术前(25.57±5.50)mmHg降至术后(9.76±2.92)mmHg。术后1个月丙氨酸转氨酶(ALT)较术前明显升高,但在术后3、6个月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1、3、6个月总胆红素、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较术前有所升高,白蛋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肌酐和尿素氮较术前有所降低。患者术后12、24个月累积再出血率分别为0、9%;26例腹水患者中,22例(84.6%)腹水完全消失,3例(11.5%)腹水明显减少。术后3、6、12、24个月肝性脑病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6%、17.3%、21.9%、21.9%;术后12、24个月支架功能障碍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6%、23.7%。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累积生存率均为91.9%。结论采用Viatorr支架行TIPS手术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及再出血率,提高肝内分流道通畅率,并不增加术后肝性脑病发生风险,且术后累积生存率较高。

  • 标签: 高血压 门静脉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Viatorr支架
  • 简介:摘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尤以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疗效最佳,但受限于实体瘤复杂的肿瘤微环境,CAR-T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仍处于研究阶段。分子影像能够实时、深度、有效地对T细胞的体内状态进行示踪,对考察CAR-T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评价CAR-T的激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分子影像还可对CAR-T治疗效果及可能产生的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早期预测,从而为临床干预提供有效信息,并在指导CAR-T疗法研发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免疫疗法 受体,抗原,T细胞 同位素标记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脾切断流术后不同血小板水平开始抗凝治疗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接受脾切断流术的患者125例,患者术后均常规抗凝治疗,其中血小板>100×109/L开始抗凝的患者85例为实验组,血小板>300×109/L开始抗凝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以术后1个月内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25例患者中男性91例,女性34例,年龄20~5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血小板水平、术前脾静脉及门静脉宽度、术前凝血功能、术前Child分级、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手术时间、术前出血次数、术前静脉血流速度、术后1周和2周时的凝血功能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5例患者术前均未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术后1个月内血栓发生率为39.2%(49/125),其中实验组血栓发生率为32.9%(28/85),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52.5%(21/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6,P=0.037)。实验组出血率4.7%(4/85),对照组5.0%(2/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断流术后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早期开始抗凝(血小板>100×109/L)无明显增加术后出血风险,但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概率。

  • 标签: 血小板计数 脾切断流术 抗凝治疗 门静脉系统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除术(PPH)联合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收治的初治重度混合痔患者88例,依据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取PPH治疗,观察组44例在PPH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回顾性对照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t=7.337,P<0.05),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t=8.382,P<0.05)。两组患者创面愈合、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24个月,观察组术后复发指标如痔核脱出、便血、肛门疼痛发生率为2.27%(1/44)、4.55%(2/44)、4.55%(2/44),低于对照组的20.45%(9/44)、29.55%(13/44)、22.73%(10/44),P<0.05。结论PPH联合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重度混合痔不增加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较轻,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 标签: 肛门 内括约肌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斑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黄斑带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48例(378只眼),其中男性136例,女性212例;年龄(56.68±11.59)岁。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内解剖学结构恢复情况,包括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劈裂腔恢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次要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轴长度。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随访结果。使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8只眼中黄斑劈裂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216只眼,黄斑裂孔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162只眼。296只眼行单纯黄斑带术,82只眼行黄斑带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随访期间373只眼(98.68%)视网膜复位;在黄斑劈裂眼中,204只眼(94.44%)劈裂腔恢复;在黄斑裂孔眼中,89只眼(54.09%)裂孔闭合。BCVA的术后随访结果均优于术前,从术后1个月至术后1年持续提升,随后保持稳定,最终从术前的1.459±0.841的提升至术后3年的0.908±0.606(t=6.896,P<0.01)。眼轴长度的术后随访结果均短于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前缩短(4.423±1.740)mm(t=33.144,P<0.01),术后1个月至术后1年眼轴长度逐渐增长,随后保持稳定,术后3年眼轴长度较术前缩短(2.101±1.643)mm(t=6.392,P<0.01)。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短暂性高眼压98只眼(25.92%)、视网膜表面出血67只眼(17.72%)、玻璃体积血9只眼(2.38%),术后1个月内均自行缓解。术后早期所有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眼球运动受限,39只眼(10.31%)出现双眼复视,术后6个月内基本自行缓解。6只眼(1.58%)因内斜视角度较大行斜视手术矫正眼位,1只眼(0.26%)因无法耐受复视取出黄斑带,8只眼(2.11%)由于黄斑带偏位,需要二次手术调整带位置。4只眼(1.05%)由于免疫排斥反应取出黄斑带。结论黄斑带术可以有效改善高度近视眼引起的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以及黄斑裂孔,术后眼轴缩短,视力提升。黄斑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安全性较好。(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33-439)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黄斑变性 巩膜扣带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膜早破(PROM)孕妇外周血CD8+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对辅助性T细胞(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江苏省滨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PROM孕妇(PROM组)、正常足月妊娠孕妇(正常妊娠组)及正常未孕女性(未孕组)各30例为研究对象,取各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测定CD8+CD25+FoxP3+Treg比例;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测定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 mRNA;Luminex液相芯片法测定Th1相关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2及Th2相关细胞因子IL-10、IL-4水平;分析CD8+CD25+FoxP3+Treg表达对Th1/Th2平衡的影响。结果PROM组、正常妊娠组CD8+CD25+FoxP3+Treg比例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低于未孕组[(0.15 ± 0.03)%和 (0.35 ± 0.09)%比(0.47 ± 0.11)%、0.89 ± 0.11和3.15 ± 0.67比3.75 ± 0.23],PROM组CD8+CD25+FoxP3+Treg比例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又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M组、正常妊娠组IFN-γ、IL-2水平高于未孕组,IL-4水平低于未孕组,PROM组IFN-γ、IL-2水平又高于正常妊娠组,IL-4水平又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M组孕妇外周血CD8+CD25+FoxP3+Treg比例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与IFN-γ(r = - 0.413、- 0.451, P<0.05)、IL-2(r = - 0.645、- 0.535, P<0.05)呈负相关,与IL-4水平呈正相关(r = 0.558、0.469,P<0.05)。结论PROM孕妇外周血CD8+CD25+FoxP3+Treg比例较低,FoxP3 mRNA表达水平较低,均影响Th1/Th2免疫平衡,引起Th1免疫漂移,可能为PROM发生的相关免疫机制。

  • 标签: 胎膜早破 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 免疫,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膜早破(PROM)孕妇外周血CD8+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对辅助性T细胞(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江苏省滨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PROM孕妇(PROM组)、正常足月妊娠孕妇(正常妊娠组)及正常未孕女性(未孕组)各30例为研究对象,取各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测定CD8+CD25+FoxP3+Treg比例;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测定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 mRNA;Luminex液相芯片法测定Th1相关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2及Th2相关细胞因子IL-10、IL-4水平;分析CD8+CD25+FoxP3+Treg表达对Th1/Th2平衡的影响。结果PROM组、正常妊娠组CD8+CD25+FoxP3+Treg比例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低于未孕组[(0.15 ± 0.03)%和 (0.35 ± 0.09)%比(0.47 ± 0.11)%、0.89 ± 0.11和3.15 ± 0.67比3.75 ± 0.23],PROM组CD8+CD25+FoxP3+Treg比例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又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M组、正常妊娠组IFN-γ、IL-2水平高于未孕组,IL-4水平低于未孕组,PROM组IFN-γ、IL-2水平又高于正常妊娠组,IL-4水平又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M组孕妇外周血CD8+CD25+FoxP3+Treg比例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与IFN-γ(r = - 0.413、- 0.451, P<0.05)、IL-2(r = - 0.645、- 0.535, P<0.05)呈负相关,与IL-4水平呈正相关(r = 0.558、0.469,P<0.05)。结论PROM孕妇外周血CD8+CD25+FoxP3+Treg比例较低,FoxP3 mRNA表达水平较低,均影响Th1/Th2免疫平衡,引起Th1免疫漂移,可能为PROM发生的相关免疫机制。

  • 标签: 胎膜早破 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 免疫,细胞
  • 简介:摘要人冠状病毒OC43(human coronavirus OC43,HCoV-OC43)与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同属于β冠状病毒属,自1967年发现以来在人群中持续流行,现已成为常见的季节性呼吸道病毒之一。致病率和致死率更高的SARS-CoV-2在2019年底出现,后又伴随多种变异株的出现,其传播和感染能力不断增强。HCoV-OC43与SARS-CoV-2在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物种进化、流行特点及临床表现上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综述对HCoV-OC43和SARS-CoV-2的流行病学、基因组学、种系进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这两种病毒的关联与差异,为认识HCoV-OC43存在的潜在威胁提供参考。

  • 标签: HCoV-OC43 SARS-CoV-2 流行病学 基因组学 种系进化 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