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学者们对公司财务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前的困境预测上,而对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后如何恢复研究较少。本文选取2005—2009年国内被ST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研究样本分为逐渐走出财务困境的公司(一类公司)和一直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公司(二类公司),从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以及管理层持股这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这两类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之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差异对困境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处于不同的财务情况下,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当公司逐渐陷入财务困境的过程中,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性的影响;而在公司逐渐摆脱财务的过程中,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此时的公司治理关键在于股权集中度,大股东在公司摆脱财务困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财务困境恢复 公司治理 股权集中度
  • 简介:一、保险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主要类型  (一)侵犯保险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保险法》也明确了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具有明确说明义务。由于保险产品设计复杂、专业性强,保险合同包含了大量专业术语,基于信息对称的要求,需要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提供清晰的说明和解释。但从实际情况看,对产品进行失实宣传和介绍、回避说明免责条款、引诱客户购买不适合的产品等“销售误导”现象已成为保险业痼疾之一,对保险消费者知情权造成了损害。部分投保单由代理人书写,被保险人对保险合同完全不知情,一定程度上侵害了被保险人的知情权。

  • 标签: 市场侵权行为 浅谈财产保险 财产保险市场
  • 简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强化公司治理被认为是企业对抗危机之良方,1998年台湾爆发多起企业掏空舞弊案件,其后更因金融机构不良债权之问题,爆发本土型金融风暴,暴露出台湾企业在公司治理之诸多问题,包括财务杠杆过高缺乏适当风险管控机制、职责划分不清内部控制不健全、董监功能不彰、决策机制闭锁、企业道德政策薄弱及财务信息揭露不透明等内部控制与治理上的缺失。主管机关于是于1998年起向公开发行公司倡导公司治理之重要性,

  • 标签: 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 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 台湾企业 不良债权
  • 简介:通过对1998-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以定向增发形式进行资产注入所产生的短期累计超额回报和购买并持有的长期超额收益的研究,区分股权全流通前后不同时期进行对比发现:股权全流通后上市公司资产注入产生的短期累计超额回报比股权全流通前有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考虑上市公司的达标需求因素和保壳因素后,股权全流通后的资产注入前后业绩有下降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的机会主义动机。

  • 标签: 股权分置改革 控股股东 资产注入 机会主义 超额收益
  • 简介:创业板的推出极大地推动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也为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入手,以创业板上市的81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搜集的创业板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公司治理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

  • 标签: 创业板上市公司 公司治理 研发投入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日益成为公司制企业的核心,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因财务会计的发展及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出现,公司的会计目标逐渐发生变化,成为影响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从分析公司治理和会计目标入手,进而分析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公司治理模式决定了会计目标的选择,会计目标又对公司治理有着重大影响。得出公司治理与会计目标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在功能目的上具有协同一致性的结论。

  • 标签: 公司治理 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 简介:会计政策选择能否恰当,直接影响着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文章以沪深两市医药类上市公司2011到2013连续三年的会计年报的数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医药类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规范医药类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提出了相关对策。

  • 标签: 医药类上市公司 会计政策选择 对策
  • 简介:本文对比分析了新旧会计准则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发生的变化,并为监管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 标签: 盈余管理 新手法 监管措施
  • 简介:A公司是一家私人面粉加工企业,拥有较为先进的面粉生产设备,生产的全过程采取全电脑控制,日生产加工能力300吨,生产车间仅有9人,公司大部分的人员从事的是非生产性的活动。

  • 标签: 企业逃税 公司例 逃税公司
  • 简介:本文选取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女性董事对公司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性别多样化的董事会鼓励上市公司从事慈善捐赠行为。女性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慈善捐赠,但在捐赠数额上体现一定的谨慎性。公司绩效越好的公司越不会进行慈善捐赠,且公司慈善捐赠行为所带来的声誉效应对于公司盈利带来的声誉效应的替代效应很明显。因此,很多捐赠公司实质上通过慈善行为来弥补自身盈利能力不足所带来的声誉下降,从而提升公司形象。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慈善捐赠 女性董事
  • 简介:当前,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正在如火如荼推进内部审计的科学转型和深入发展,内审转型在总行内审司的领导下取得了初步成效。积极构建人民银行和谐审计关系,不仅是内审转型成功的基石,更是内审事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 标签: 人民银行 审计关系 利益相关者 和谐 内审部门 内部审计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成为了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时间较短,公司内部制度并不健全,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推动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改善公司制度,健全公司发展方式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污水处理,就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 标签: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污水处理 现状
  • 简介:本文研究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的差异,从理论基础、内在根源和各自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法规、强化监管、加强认识等建议。

  • 标签: 内部控制 信息 自愿性披露 强制性披露
  • 简介:据中注协有关数据统计,2012年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3家,占上市公司总数比为0.12%,其中*ST贤成“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对外借款、担保金额无法判断”、“审计范围受到重大限制”,尤为引人注目,*ST贤成的这些表象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值得聚焦细究。

  • 标签: 矿业公司 上市公司总数 伤情 数据统计 审计报告 不确定性
  • 简介:借助经济学中有关价格“粘性”的理论,以我国2001-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审计费用“粘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由于受到成本、契约和管制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和其他商品或服务价格一样,存在向下(易涨难跌)的价格“粘性”。另外,从供求双方的影响因素来看,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增强了审计费用向下的“粘性”,事务所的声誉(“四大”)和客户重要性对向下“粘性”的影响则不明显。

  • 标签: 审计费用 价格“粘性”(方向) 审计师特征 审计成本 审计契约 审计管制
  • 简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至今已两年有余,文章以2010年至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样本公司在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前后公开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等相关资料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 标签: 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 自我评价
  • 简介:因被同一实际控制人所控制,企业集团中的上市公司审计问题呈现出与单个公司不同的特征。以往研究通常关注单个公司,对于集团内多家上市公司的统一审计研究,也仅侧重于经济后果的影响方面。那么,形成企业集团统一审计的影响因素究竟是什么?运用Logit模型对2003至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隶属于企业集团的1064个样本进行回归,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东间的代理冲突越严重,越有可能选择集团统一审计;集团内存在地缘关联的公司,更可能选择集团统一审计。进一步研究虽然没有发现上市公司选择集团统一审计是出于业务协同,从而在经济上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显著证据;但是却发现2007年(合)以后,由于制度变迁,业务协同对选择集团统一审计的影响作用显著增强,上市公司在集团内的地缘关联对选择集团统一审计的影响作用显著减弱。

  • 标签: 企业集团 审计师选择 统一审计
  • 简介: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进一步完善克拉玛依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将克拉玛依行业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地方管理,同时保障参保人员利益不受损。自2012年起,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各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努力,目前已初步完成克拉玛依市行业单位部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地方管理。

  • 标签: 社会保险基金 克拉玛依市 管理工作 行业 稳步推进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简介:本文基于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提出了假设:其一,资产减值准备能够抑制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其二,资产减值准备能够导致上市公司投资不足。然后建立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应合理适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稳健性,以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防止公司投资不足。

  • 标签: 资产减值准备 上市公司 投资行为 过度投资 投资不足
  • 简介:基于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制度背景,实证考察了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相关监管政策尽管强调了核心利润的重要性,但却引发了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盈余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将一些经常性费用类项目划分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非经常性收益划分为经常性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策出台后盈利公司具有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表现特征。

  • 标签: 分类转移 盈余管理 政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