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首先沿用了Sloan(1996)的方法,研究中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的应计成分持续性低于盈余现金流成分的现象,然后试图分离增长和盈余管理对应计成分持续性的影响,在对混合样本回归中发现,增长的均值回归过程对应计成分低持续性的解释能力强于盈余管理。我们发现。当期和下一年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都对盈余和应计持续性有显著的影响,当期非正常应计无论是正是负都将降低应计的持续性,而下一期非正常应计如果为正则会增加应计的持续性,如果为负则会降低应计的持续性。我们还发现,当期正的正常应计对应计持续性具有正向的影响,这似乎与一般常识相悖。我们试图以企业的存货行为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我们的假设只得到了部分实证证据的支持。
简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增长较快,引起了社会对地方债务风险及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为分析西南地区主要省市地方政府债务对其财政运行的影响,选取相关指标进行横向对比,并对西南地区各省市财政运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各省市财政运行存在弱的可持续性,虽然地方债还未对财政运行造成显著不利影响,但弱的财政可持续性表明该区域财政运行存在一定风险,政府应注意防范,同时,应加强对新增债务和存量债务的控制和管理,提升财政运行的效率,改善财政运行透明度,建立科学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等,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简介:基于实物期权理论视角,本文以1999至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行业竞争对公司盈余持续性的影响。不同于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分析表明,行业竞争对公司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可能呈现非线性关系,且二者的关系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效率或盈利机会。研究结果显示:对盈利机会差的公司,清算期权的执行使得公司盈余持续性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而降低;相反,对盈利机会好的公司,增长期权的执行则能够抵消“盈余均值回转效应”引起的盈余持续性下降,最终使得公司盈余持续性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而增加。拓展性检验发现,行业竞争对公司盈余持续性的影响还体现在股价变动与会计盈余变动的关系之中(即盈余反应系数)。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竞争对管理层执行实物期权的影响体现在公司会计盈余特征上。
简介:盈余成分的分解及其不同持续性的研究是盈余持续性研究的重要方向,对证券市场基本面分析和证券定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盈余分解思路沿袭Sloan(1996)基于现金流和应计项的分解,主要集中于对应计项的进一步分解和定价,而现金流的分解却较少有文献关注。本文尝试从计量观以及区分自由现金流来源和应用角度进一步分解现金流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盈利中自由现金流的持续性明显高于资产增值部分的持续性;同时,自由现金流中留存的现金成分的持续性高于分配给投资者的现金成分的持续性;并且,在分配给投资者的现金流中,分配给债权人的现金成分的持续性高于分配给股东的现金成分的持续性。
简介:结合中国证券市场中关于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则变迁,本文考察了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对盈余属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表外披露非经常性损益信息这一强制规定,有助于表内线下项目持续性与预测能力的正确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线下项目的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所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信息与线下项目方向一致且能够提供增量信息时,更有助于该政策发挥监管效果;通过对比不同盈余分层模式下的盈余属性,按持续性分层更有利于暂时性盈余预测能力的恰当反映。本文从监管的角度为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政策运行的有效性提供了经验证据,有助于厘定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及预测能力,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具有不同持续性的盈余信息对市场股票价格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简介:本文利用2008年金融危机这一具有“自然实验”性质的事件,在Tomy(2012)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实证考察了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的差异。结果发现:(1)相对于经济繁荣阶段,当经济周期进入衰退阶段,公司盈余持续性会显著降低,且相对应计盈余,现金盈余受经济周期影响更敏感;(2)相对于非四大审计的公司,四大审计的公司盈余持续性受经济周期影响更敏感;(3)相对于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集中度越低的公司盈余持续性受经济周期影响越敏感。该结果表明,经济周期性波动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会通过影响公司基本面与盈余管理行为而对微观企业的盈余持续性产生直接的影响,且基本面对盈余持续性影响表现顺周期性,而盈余管理对盈余持续性影响则表现为逆周期性,因此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公司治理越完善,其盈余持续性受经济周期影响越敏感。本文的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发现了盈余管理在经济周期影响盈余持续性的作用及其方向,为深刻理解经济周期影响盈余持续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