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妇女和儿童健康部门研究者奥拉安德森博士通过一项研究,以表明延迟扎紧脐带对婴儿的发育有好处。她表示:“在延迟的过程中,婴儿会吸收到额外的血液,其中合有大量的铁元素能有效预防缺铁,且延迟扎紧的儿童具有更好的精细运动和社交技巧。”

  • 标签: 延迟 发育 脐带 儿童健康 安德森 铁元素
  • 简介:新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视的,而在科学探究中有一种最常用的方法,那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控制变量.所谓控制变量就是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学生从初二刚开始学物理时就接触这种方法,但有时在对变量控制时却往往因控制不到位造成错误,下面笔者就一道典型的实验题来剖析学生在控制变量时出现的错误及解决方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 标签: 控制变量法 灵活应用 科学探究 能力的培养 变量控制 学生
  • 简介:摘要:我国九年制义务教学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规定演示实验119个,学生分组实验19个,小实验30多个,而其中半数以上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可以看出,控制变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 标签: 控制变量法 实验教学
  • 简介:初三物理中“比热”这一概念是个教学难点。难就难在它比较抽象,要真正理解它,涉及到的其它物理量比较多,对初中学生来讲考虑问题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而它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成为历届升学考试题中失分率最高,拉开差距的难题。比如1993年上海市初中毕业、中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物理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液体吸收的热量跟液体的种类、液体的质量、液体的温度变化有关。在图1甲、乙所示的实验装

  • 标签: 升学考试 变量法 温度变化 比热比 分率 控制变量
  • 简介:摘要: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需更加的重视,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使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尤为重要。而在初中教学阶段,控制变量是最为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控制变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其次探索了控制变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参考。

  • 标签: 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 应用
  • 简介: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的培养。那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就必须掌握探究客观物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方法。而在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控制变量提高教学效率加以阐述。

  • 标签: 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某一实验结果,当我们要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就要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以探究此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就叫控制变量.一、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例1(1)发现和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 标签: 化学反应速率 控制变量法 实验探究 探究过程 燃烧 多种因素
  • 简介:目的比较乙肝肝硬化患者骨髓血,新生儿脐带血体外有核细胞收集的数量,有核细胞的种类和数量,干细胞质量等。方法乙肝肝硬化患者骨髓干细胞分离15例,脐带血干细胞分离15例。对分离前、后的骨髓和脐带血的相关细胞数量进行比较。结果骨髓平均标本量为200ml显著性大于脐血平均标本量90ml;骨髓平均有核细胞数显著大于脐血平均有核细胞数,分别为26.94×109/L和8.72×109/L;分离后的脐带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性大于骨髓血,淋巴细胞分别为60.56%和46.75%,单核细胞分别为17.9%和10.7%。分离后脐带血的干细胞中的CD34、CD73分选显著性多于骨髓血。分别为5.7比1.6和2.4比1.6。结论骨髓获取量多于脐带血,干细胞的数量及质量比较,脐带血优于乙肝肝硬化骨髓血。

  • 标签: 干细胞 肝硬化 骨髓血 脐带血 干细胞分离技术
  • 简介:1.6个人排成一排,甲、乙二人必须相邻的排法有种.2.用1,2,3,4,5,6,7,8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八位数,其中1与2相邻、3与4相邻、5与6相邻、7与8不相邻的八位数共有多少个?3.某道路旁有10盏路灯,为节约用电,准备关掉其中3盏.已知两端的路灯不能关,并且关掉的灯不能相邻,则有多少种不同的关灯方法?

  • 标签: 捆绑法 插空法 隔板法 节约用电 位数 路灯
  • 简介:《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而科学探究是实现这一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科学课程中,安排了学生参与的许多活动和实验,而在进行活动和实验过程中经常要用到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实验研究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掌握和运用之.

  • 标签: 控制变量法 科学教学 学生参与 实验研究方法 科学课程 课程标准
  • 简介: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河南省中考物理越来越注重对物理实验中物理方法的考查,如转换法、类比、理想实验等,'控制变量'是其中常用的物理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就是当一个量可能和多个因素有关时,让要研究的因素发生变化,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看要研究的物理量和这个变化的因素有什么关系.实验中要弄清这样几个问题:控制哪个因素变化,怎样改变;控制哪个因素不变,怎样使其不变.在描述实验结论时,一定要明白控制不变的量,再来看所探究的物理量与变化因素之间的关系.现就近几年的中考题来分析一下'控制变量'在物理实验中具体是怎样运用的.

  • 标签: 中的运用 实验中的 控制变量法
  • 简介:本文通过对所罗门三控制组实验的研究,发现该实验的两个缺陷:一是,所有四组(实验组和三个控制组)的前测和后测都同时进行,但是第二控制组(R3)和第三控制组(R4)由于没有前测,无法了解后测的意义,因此,取R1和R2中的前测平均数代之。这样的表示只能是“近似地表示”,存在水分。二是,该实验没有把实验刺激所带来的影响考虑进去。所以,实验结果不能保证真实性,进而构想出了一种自然化的单控制组实验

  • 标签: 所罗门三控制组实验法 自然化 单控制组实验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当一个物理量(因变量)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自变量)有关时,为了研究这个物理量与其中的一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应改变其中的一个物理量(自变量)而保持其他的物理量(自变量)不变看这个物理量如何变化.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研究因变量与其他的自变量的关系,这种方法叫做控制

  • 标签: 物理量 控制变量法 自变量 因变量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