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72年1月21日,余光在台北厦门街家里,写了《乡愁》,只用了二十分钟。二十分钟的脑力劳动,影响持续了三十多年,遍及四海五湖。感动了亿万个炎黄子孙,近年则引起一些评议。

  • 标签: 《乡愁》 余光中 故事 脑力劳动
  • 简介:<正>多年来,在大陆文坛上,余光的诗名盖过了他的散文,作为著名诗人的余光被人们研究得比较多,而作为散文家的余光被研究得就远远不够。其实,余光的散文个性突出,思维放纵,气势雄奇,辞采丰美,很可一读。他的主要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逍遥游》、《望乡的牧师》、《焚鹤人》、《听听那冷雨》、《余光散文集》、《青青边愁》等多种。由于他创作硕果累累,又致力于变革散文的理论批评活动,因而被称颂为“余光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语)

  • 标签: 余光中散文 座标 艺术特色 句法 《逍遥游》 语言
  • 简介:东京学芸大学的儿马修教授是我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导师。总是一身深色西装的儿马先生.在课堂上有时也带笑容.有时也会给自己端一杯咖啡或者茶.但一堂课90分钟下来.几乎没有一句题外话和一点自身个性化的流露。日本人的那份一本正经、谨慎、认真.以及讲究同周围整体环境保持一致.不突出自己的特点,一览无余。

  • 标签: 日本人 老师 硕士研究生 整体环境 个性化 导师
  • 简介:<正>“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最全面最正确的评价.鲁迅处在黑暗如磐的旧中国,他用他的匕首投枪似的笔,揭露着鞭挞着陈腐的反动的东西,召唤着新生的革命的未来.对于儿童的爱,他正象其他革命家一样,倾注着宝贵的心血.他声称,他做小说的目的,是“利用小说的力量,来改良社会.”他“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 标签: 儿童 鲁迅先生 童话 孩子们 玩具 闰土
  • 简介:周四晚上六点钟,北京理工大学某教室,王越先生准时地站在讲台上,为62位本科生讲述《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课程。

  • 标签: 北京理工大学 信息系统 本科生
  • 简介:黄鉴晖先生,山西省侯马人,1926年出生于一个中农家庭,初中一年级失学,再未受过学校教育。1949年6月,黄鉴晖先生在太原参加革命工作,9月分配到山西省人民银行。在领导的教育使用下,他学干、干中学,1950年12月升为股长。1957年2月,转入山西省人行干校任教员。1958年8月,五所财贸千校合并组成山西财经学院,他在财政金融系任教员。

  • 标签: 学校教育 初中一年级 山西省 人民银行 教员 中学
  • 简介:先生是当代西部一位杰出诗人。他热爱传统文化,文化功底深厚,具有浓郁诗人气质,几十年来创作的诗赋近3000首(篇),其特点一是众体皆备,诗词曲赋文兼写,诗歌以格律诗为主,格律诗以七绝见长。二是题材广泛,咏怀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新田园诗既描写原生态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又体现了当代农村的新风尚;讽喻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美刺"传统。三是风格多样,其中有一些七绝佳作令人拍案叫绝。先生的诗赋创作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赋的优秀传统,又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先生以及当代许多传统诗歌创作实践是对后现代非诗化诗风的矫正。将当代众多的创作古体诗赋的作家屏之于当代文坛之外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不能只把眼光关注到小说、散文及现代诗上面,应该放开眼光,抛弃陈见,关注那一大群以古体格律诗为载体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诗人及其他们的创作。

  • 标签: 李中峰 西部诗人 诗赋 格律诗 推陈出新
  • 简介: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门进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推门进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

  • 标签: 李叔同 节选 音乐教师 师范学校 弘一法师 音乐教室
  • 简介:<正>2010年4月20日,《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编辑部聘请汤一介、乐黛云两位先生担任本刊学术顾问。汤一介先生,北大哲学系教授,北大儒藏编撰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乐黛云先生,北大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 标签: 乐黛云 汤一介 学志 学术顾问 编辑部成员 学术交流
  • 简介:咫尺趋函丈,携诗每谒公。白眉称孺子,青眼愧元龙。颜色今宵月,星辰昨夜风。千呼公不起,绕榻泪何从!最恨庸医误,无由赎百身。讣闻虽见报,荧幕尚传真。绛帐悲桃李,玄亭泣凤麟。伤心归骨地,犹有老莱亲!

  • 标签: 老莱 孙家 元龙 诗魂 一灯
  • 简介:鲁迅先生早期的翻译与写作关系紧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目的相同;内容相关;翻译与写作都是作为革新与改造国民思想的手段。

  • 标签: 鲁迅 写作 翻译
  • 简介:刚来厦门大学时,我和很多同学一样,专门看了学校的历史,得知厦大于一九五二年创设了鲁迅纪念室,后与鲁迅文物陈列室合并,成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实地参观却是最近的事。本以为只是一次对鲁迅先生生平的了解之旅,没想到还是一次超乎预料的学习之旅。

  • 标签: 学习过程 《鲁迅全集》 许广平 藤野严九郎 授课时间 二心集
  • 简介: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

  • 标签: 子需 《绿洲里的老先生》 中国 当代文学作品 小品文
  • 简介: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学术泰斗,比较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潘懋元先生的比较教育思想有其独到的见解,对比较教育的意义、对象和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并认为比较教育要强调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倡导多维的研究视角,坚持发展的研究观点,纵观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潘先生通过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前往各国实地考察、合作编写英文著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式践行着自己的比较教育思想。

  • 标签: 潘懋元 比较教育思想 多维的研究视角
  • 简介:陈垣先生是享誉海内外学术界的世界级学者。他在"发见时代",勇于利用敦煌所出新材料,开拓新领域,研究新问题,引领学术研究新潮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敦煌劫余录》、《跋西凉户籍残卷》和《摩尼教入中国考》,就是陈垣先生利用敦煌新材料以研求问题的代表作。尤其是《敦煌劫余录》,更是敦煌学研究不可或缺之工具。他对于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实具有奠基和开创之功。

  • 标签: 陈垣 敦煌学 《敦煌劫余录》
  • 简介:王力先生对全面研究词源的首创之功进行肯定性评价的同时,又认为在"初文"方面犯了"拘牵形体"的原则,在声音方面将一些声音并不相近的词勉强系为同源,在意义方面将一些意义相差很远的词勉强加以牵合.重新学习和审视王力先生的这些评价,对词源研究和认识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王力 文始 词源
  • 简介:黄怀信先生《〈大学、中庸章句〉献疑》一文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经典",善于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思考和阐释,多有发人深省处,但文中仍有一些问题可以商榷。今笔者不揣浅陋,草为此文,以见教于大方。

  • 标签: 朱熹 《大学》 《中庸》 黄怀信
  • 简介:作者进一步回应了来自实践本体论的批评,论证了对象化本体论的合理性。第一,哲学既然要关怀现实而不是自说自话,作为本体的“一”就不应是纯“一”,而应是自我包含矛盾的“一”,而实践范畴却只在自身显示矛盾的解决了的形式,消解了矛盾的本体性意义。第二,真正深刻地揭示矛盾,不能以现象学,只能以辩证法为主导原则,对象化范畴才更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第三,对象化本体论不以实践为自明前提,而将实践作为反思和批判的对象,这样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批判性落到实处。

  • 标签: 本体论 实践 对象化 现象学 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