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董解元西厢记》中既包含丰富的戏曲词汇,又收录了大量的口语词,其性质典雅与通俗参半。考察《董西厢》中的部分疑难词语,可以补证前贤所做的注释,并为有争议的词语提供新的证据。

  • 标签: 《董西厢》 疑难词语 商榷
  • 简介:《文心雕龙·时序》是刘勰阐述“文学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文学发展规律的篇章。文章对有争议之处提出了个人见解,即“梗概”有大概、耿介、慷慨三个含义,《文心雕龙·时序》中“故梗概而多气也”的“梗概”应解为“慷慨”;“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中“何”属上句。

  • 标签: 梗概 何乃 商榷
  • 简介:苏州大学赵蒙成教授的《“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辨》(下简称《辨文》)认为,“教授治校是教授治学的前提”,“教授治学是教授治校的倒退”,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关于“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再思考》(下简称《再文》与《辨文》必商。下面试根据《榷文》的论述,抽出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进一步求教于赵蒙成教授和学界同仁。

  • 标签: 教授治学 教授治校 苏州大学 简称
  • 简介:清华简《尹诰》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出土文献。简文原先没有篇题,《尹诰》是整理者后来加上去的。文章认为,篇名的拟定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不能根据几句基本相同的语句就判断文章的篇名;其次就是简文不符合“诰”这种文体;最后这篇简文内容杂乱无章,讲述的不是一件事,貌似拼凑而成。

  • 标签: 尹诰 篇名
  • 简介:《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从用法、意义、举例等几个方面对副词"都"的说明多有疏失,存在描写不全、义项失收、释义杂糅、义例不合、引例偏晚等问题。

  • 标签: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都” 释义
  • 简介:教授治学还是教授治校历来争议不断,但从现阶段的实践和发展趋势来看,教授治校明显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的发展,教授回归学术本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由'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是教授参与高校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不仅符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必然的选择。

  • 标签: 教授治校 教授治学 管理
  • 简介:《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三年第四期登载了许占君同志的文章《有关虚概念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许文”),释读之余,获益良多,作者分析后提出的“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概念都是类概念”的观点,极富启发意义和理论价值,它对解决概念,特别是虚概念的争议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功,使人们能摆脱一个个具体概念

  • 标签: 限定摹状词 虚概念 单独概念 爱因斯坦 本质属性 “以太”
  • 简介:台湾学者吴相湘曾撰文认为陈炯明在1922年"六-六"事件前后与中共关系暧昧,文章经过对相关史料的考订,认为:吴相湘说法有误,尽管陈炯明曾经一度对中共在广东的活动给予庇护,但在"六一六"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即与之断绝关系.而且,在思想上,陈炯明也从未认同中共的理念.

  • 标签: 陈炯明 中共 孙中山 苏俄 陈独秀
  • 简介:《古园先生墓志铭》是伪造之作,是有关陈景沂错误信息的总汇.陈景沂上书言事的传闻,起因或误解韩境序言“尝以呈天子之览”一言.《全芳备祖》著作中众多黄岩籍诗词作者的信息,成为分析编者籍贯的有力证据.

  • 标签: 全芳备祖 陈景沂 籍贯 考证
  • 简介:<正>联合短语与联合复句充当句子成分,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容易产生分歧,搞清其区别,很有意义。笔者提出如下讨论,请批评。先看例句:①习惯了的东西,坏的不觉得坏,好的不觉得好。这个句子的主语部分是“习惯了的东西”,谓语部分是“坏的不觉得坏,好的不觉得好”。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这句的谓语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联合短语充当的”。(见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版),第128页)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妥,提出来,与黄、廖二先生商榷

  • 标签: 联合短语 复句 增订版 《现代汉语》 句子成分 谓语
  • 简介:有关散文问题的讨论,这几年很是热闹,甚至由正常的讨论演至"众声喧哗"的争论。然而,争论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人一味坚守传统,有人一味倡导创新,都有失之偏颇的极端倾向。近读谢有顺先生《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一文,也同样存在可取与偏颇"同日而语"的问题。谢有顺先生在文中对近些年来盛行的"文化大散文"的评判以及对当下散文写作所阐释的某些主张或观点是可取的,但文中提出的什么什么散文可阐释或需要阐释,什么什么散文只在阅读享受中而不在批评阐释中甚至"拒绝阐释"等云云,就未免失之偏颇乃至极端。本文就针对谢有顺先生所谓什么什么散文可阐释或需要阐释及其什么什么散文"拒绝阐释"的观点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试与谢有顺先生进行商榷,以便为散文问题的讨论推点"微波"、助点"微澜"。

  • 标签: 谢有顺 散文写作伦理 “拒绝阐释” “失语症”
  • 简介:《高教研究》1988年1期上刊登了杨山同志的《关于师范院校“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一文,读后颇有些新的思考。本文对上述《思考》中的论述提出质疑,并结合目前师范教育的实际,建议实行大学后师范教育制度。

  • 标签: 师范教育 师范院校 师范性 高教研究 教师进修学院 中学教师
  • 简介:关于六国旧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问题,在史学界长期以来意见分歧,迄今,不仅在认识上仍未取得一致,而且论争的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引伸,即围绕着参加反秦的六国贵族势力,究竟是不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这个问题是与旧六国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紧密相关的。李桂海同志在《论秦末六国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以下简称“李文”,见《求是学刊》1985年第4期)一文中,完全赞同并且发挥了那种“一部分六国贵族鼓吹恢复到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状态,虽然是一种落后的政治主张,但他们在反秦斗争中都很坚决,所以客观上仍然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还肯定这一看法“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 标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农民起义军 分裂割据 李桂 求是学刊 秦王朝
  • 简介:丁式贤先生在《新台州》杂志2012年第9期著文《南宋天台九宰相》,文中称,“当时成丁人口仅5万余的天台县,就有宰执9位,其中左、右宰相及相当职务4位,副相5位”。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除贾似道之外,其他8位,有些不是天台人,有些虽是天台人,但不是宰相及相当职务,也不是副相。

  • 标签: 南宋天台九宰相 辨正
  • 简介:实践的特性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自从西方马克恩主义对马克思的著作予以重新解读以来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承的中心问题。我国学术界也予以极大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都不是物质,而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实践的特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它同时又具有强大的目的性;实践的特性完美的体现了它的桥梁租中介作用。马克思正是充分认识到实践的主体能动特征,并以此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直观性。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本身。由此,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是建立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了区分以往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成为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行动着的唯物主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心主义 实践的主体性 实践的客观性